李 佳,郭剑卿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新媒体文学语境下的阅读形态探微
李 佳,郭剑卿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现代文学语境中,以数字电视、互联网、手机为载体搭建的新媒体平台已然昭示了一个全新的“新媒体文学时代”。新媒体文学的变化,已经不是单纯的媒介的变化,更是其背后所带来的新的文学殿堂的开辟。与文学息息相关的阅读形态在新媒体语境中所表现出的碎片化趋势加剧、作者与读者的互动性增强以及游戏精神的兴起等形态特征的同时,也表现出了碎片化时代下的浅泛化和随机性、文学的消费性突出、篇幅的两极分化以及作者和读者的责任感缺失的困境。
新媒体;阅读;文学消费;责任感;
从1994年互联网在中国的生根发芽至今,新媒体文学在短短的20多年间,以其迷离的色彩、独特的表达方式、别具一格的审美追求,彻底打破了传统文学的一统局面。新媒体文学的变化,不仅仅是承载文学的媒介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将构建一种新的文学秩序,创造文学新的环境。以下笔者沿着新媒体文学的几条发展脉络,结合当下的新媒体文学语境,对新媒体文学大背景下的阅读形态进行分析,进而对其进行一些反思和探索。
(一)新媒体和新媒体文学 如果单纯强调“新”与“旧”的对立的话,当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出现并且达到一定受众后,这种信息载体就可以称之为“新媒体”。然而新媒体发展到互联网时代,已经不再只是单纯区分传统媒体,而是成为拥有极高辨识度、自带属性并且被大众所熟悉的新型理念。简单来说,新媒体是以数字化传媒技术为基础,具有信息开放、传播便捷、互动性强等特点的创新媒体。[1]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文字为主要媒介,借助数字化传媒技术如数字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创作、存储、传播、鉴赏的新文学形式就是新媒体文学。新媒体文学并非只是简单的文学媒介载体的改变,在技术平台改变的同时,它给文学带来的深层次影响也是前所未有的。文学秩序的打破和重建、草根崛起和文学边界的消失,这些都改变着人们对文学定义和文学观念的认识,也更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新媒体文学的蓬勃兴起 从20世纪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文学发展迅猛;到如今手机写作,“段子”写作等等一系列的新媒体文学的繁荣,文学语境不再只是传统纸媒的一家独秀,尤其在传播渠道,传统型文学严重滞后于新媒体文学的更新速度,使得新媒体文学已经占据绝对活跃地位。从自发的私人博客发文连载到网络文学门户网站的百花齐放;从昔日彩信“手机报”的订阅到微信微博24小时实时传递的众媒体平台;从洋洋洒洒的文学论坛到五花八门的文学类APP……如今的新媒体平台提供了强大而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广阔市场,受其强烈影响的文学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
新媒体文学给人最直观的印象之一就是其快速、海量的作品更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超过5亿多人的微博群体,6.5亿人的微信用户,其中有3亿手机网民的“段子”写作以及超过1000万的自媒体公众平台,文学网站中经常更新的超过500家。以起点中文网为例,每天的更新创作均能保持在4千万字以上,截至目前已经累积原创文学作品百亿字。[2]到2015年3月,由盛大文学和腾讯文学两大巨头整合而成的阅文集团的调查显示,旗下的创世中文网、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起点读书等18家文学频道已经拥有1000万部作品储备、400万名创作写手,200多种内容品类、注册用户突破6亿,平均日活3000万,其中QQ阅读的订阅销售还以140%的速度增长。
由此不难想象,如果把新媒体中所有文学作品统计起来,其壮观程度和数量令人惊叹。在短短的20多年间,新媒体文学就创造了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奇观,并能够在当前“三分天下”的文学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势必有着其独特的文学魅力。
(三)新媒体文学的变化发展
1.载体:从电脑PC端向手机移动端的转移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文学的重心逐渐发生了转移。伴随着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必备品,其便携易带和智能化设计的完美结合,也给新媒体文学带来了显著的影响。据权威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6.88亿人,“上网”已成为我国十大公众休闲方式之首。而这其中,手机网民达到6.20亿,90.1%的网民选择通过手机上网。在一项19217人的海量用户的调查问卷中,关于“你现在主要以哪种方式进行阅读?”的回答显示,选择实体书阅读的占14%,电脑端阅读占11%,移动端阅读的比重为75%。新媒体文学的阅读工具已经由体积较大的电脑向更加便携的手机转移。
智能手机的普及,给新媒体文学带来了绝对性的机遇和转机:手机上与文学相关的应用软件“百花齐放”,随时随地接受文学的熏陶已经不是梦,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被有效利用……任意的新媒体文学作品都能以光速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并被持有手机的用户瞬间接收,信息的传达、获取、交流都变得简单快捷,哪怕离开了笨重的电脑仍然能轻松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生活方式和习惯已经被彻底改变。
2.作品:种类不断增多,划分逐渐类型化
新媒体文学不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海量高产的神话,还不断挖掘探索,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解锁开发”了一系列新时期的文学品类。网络文学中,清穿、仙侠、修真等等这些都是近些年以金子、还珠楼主、萧潜等为代表的“大神”出笼之后迅速形成的文学品类。手机写作,“段子”写作等的风靡,都为新媒体文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不可小觑的文学现象。文学种类不断增多的背后,是新媒体语境中文学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与探索的体现,也是作家门槛降低、身份多样的表现。
在日积月累的海量文学作品中,借助搜索引擎来实现作品筛选的强大功能,使得作品的划分更加类型化,局部特征明显。一部新媒体文学作品,往往被冠以诸多的标签。以《盗墓笔记》为例,其在文学门户网站的关键词搜索为盗墓/冒险/诡异/悬疑。文学作品也如超市的商品一般被归置到固定的位置贴着专属的标签,等待着读者的选择。这些标签的划分,一方面显示了作者与读者的双向选择,另一方面,也更加明确了文学创作的市场化需求。
3.地位:从“草根”到主流,舆论影响力的飙升
新媒体文学发展至今,其社会地位与其刚刚“出道”时已经大不相同。以香港导演周星驰所拍摄的《大话西游》为例,该影片起初在电影院公映时票房惨淡,之后却由于网络平台的推广传播在内地高校掀起一阵“大话”热潮。从放映时的不被看好到一年后的疯狂传播,从小范围的风靡高校到成为文艺界的经典范例,《大话西游》以及它所衍生的各种“大话”现象就如同新媒体文学的缩影一般,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最后自成风格独占鳌头,已经完成了一次华丽的“逆袭”。
新媒体文学语境提供了一个开阔崭新的平台,使得草根对文学的看法和观点逐渐演变为一种大众诉求,它汇聚了读者的真实意志,成为体现大众声音的一个独特而关键的渠道。这显示了新媒体文学所带来的舆论影响力上升,大众心声得到吐露,从而影响人们追求更高更舒适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新媒体文学在阅读和创作方面的形态特征亦有迹可循,笔者将其整理归纳为如下几点:
(一)碎片化阅读与创作的形成 智能手机的普及直接影响着阅读与创作的方式,并加剧了其碎片化、时效化的趋势。从全民“织围脖”的微博热,到微信订阅号的快速上涨,自媒体平台的增多,以及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阅读类APP的上线……适应人们随时随地使用手机阅读和创作的硬性条件已逐步走上正轨。为了适应手机阅读的特性,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故事必须短小且让人印象深刻,此处以武汉大学的三行诗来说明:
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
漫天的喔落在枫叶上雪花上。
而你在想我。
这首小诗初读的时候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些不通顺,然而细细品读,又突然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最后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浓浓的思念之后不禁想要拍手叫绝。简洁精炼又叫人回味无穷,不失为碎片化阅读与创作中的佳作。
(二)读者的互动及“读者反应批评” 在新媒体文学的阅读与创作中,读者不再是孤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接收者,而是有权针对并影响作品内容、直接参与文学生产的群体。从伊瑟尔“隐含的读者”的概念提出开始,接受美学效应研究就已经指出了读者的重要性。而新媒体文学语境中,读者在文本具体化过程中的能动创造作用更加突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与作者进行沟通交流,探讨情节发展走向,调整故事内容等等来提高自身的阅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意义被放大,一旦没有读者的点击和阅读,无论作品写的多好,都只是“消失的文本”。幻剑书盟上曾有VIP连载小说中一天写死女主角的事件,原因就是同时期在阅读该作品的读者对主人公极其不满意。读者在作品的生产过程中的参与及互动,直接关系到文学作品的实现结果,是判定作品等级、决定作品命运的关键因素。
在新媒体文学时代,面对专业评论家缺席或失语的现状时,“读者反应批评”的专家或权威意义已经完全被草根颠覆,回归到大众接受的且不乏才情不乏见识的批评生命本真。不难求证,每一部红极一时的网络经典文学作品问世后,必有大大小小的论坛贴吧沸沸扬扬,其中必是犹如百家争鸣般各抒己见。以《诛仙》为例,任何一个探访或浏览/深入“诛仙吧”的人,都不能不为“诛仙迷”们对女主角碧瑶或雪琪的由衷喜爱而感动而震惊,他们为自己挚爱的人物绘像写诗,表达着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充盈着小说人物的形象。以下摘选了一些“诛仙吧”中的内容,如实展现了新媒体文学中“读者反应批评”的风貌。
“寂月影殇”(网友)——等我死了,记得把诛仙烧给我。
“GATEWAY安安燃”(网友)——每次重读的时候,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最近想再一次重温经典呢!
“九风青龙”(网友)——本似平凡却非凡,魔道佛法万归一。青云绝恋惊天地,痴情呆若天机印。(赠小凡)
(三)娱乐至上的游戏精神 新媒体文学语境中阅读与创作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书写主体和阅读主体的游戏精神。许多学者在对网络畅销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创作者的创作动机往往只是为了好玩。当下流行的《鬼吹灯》系列的创作者天下霸唱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自己创作的初衷是起源于“哄女朋友”(当时,他和女友一起在网上追剧看一个鬼故事连载,作者迟迟不更新,女友着急了,他就说:不就是瞎侃吗?我也会。于是开始在网上写作)。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这种“从一切的强制中解放出来”的纯然游戏精神,全然契合了德里达“无底棋盘上的游戏”说。
而对于阅读主体来说,近年来出版的“大话”“戏说”“Q版”等的畅销作品,给读者带来了眼前一亮的感觉。传统意义上的经典被改写成了无厘头的“狂欢话语”,以前不敢触碰的边界似乎一下子被打破了,三国人物、历史事件等等都可以被拿来调侃,并且以幽默诙谐的语调氛围为读者开启了崭新的视野,文学的创作领域被扩展了。读者接受更加自然自如,哪怕是话语中的风马牛不相及,也因为在本身就“狂欢”的语境中变得可以接受了。这种无厘头的表达方式,拉近了读者与经典的距离,培养了一种“游戏心态”,牛头不对马嘴的逻辑拼凑,都表现出在经典话语和主流文化的疏离中,创作主体和阅读主体娱乐至上的游戏精神。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自由平等地参与文学书写游戏,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写作纯粹是为了娱乐,这也就应和了在文学边界不断消失、草根崛起的时代,普通大众在文学创作中自娱自乐,反而成就了杰出的艺术成果。
通过对新媒体文学语境中阅读与创作形态特征的初步探索,笔者对其在繁荣表象之下所面临的诸多的困境进行了反思。
(一)碎片时代的浅层化和随意性 新媒体文学语境中的阅读与创作呈现出碎片化、浅层化和随意性的特点。阅读和创作的碎片化一方面使得文学阅读变得方便快捷,拓展了文学创作的领域,改变了文学创作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学阅读变得更为自由和随意,文学创作越来越随意、粗俗、浅薄。[3]来势汹汹的新媒体语境似乎并没有给我们选择的机会,翻阅浏览式、跳跃式、囫囵吞枣式等等的便捷、快速、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成为了普遍现象。除此以外,伴随着碎片分割的越来越严重,阅读的选择更加随机。挑选到一篇优秀的文章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大多数时候我们的阅读选择都被朋友圈亲朋好友千奇百怪的推荐所承包,而失去了传统阅读和写作的主动性。
可以看到在这个文学的碎片化时代,新媒体文学语境中,阅读的碎片化和创作的碎片化充斥着人们的生活。面对这种新的阅读环境,过分的排斥或评判并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利用这样的平台,扬长避短。
(二)消费性突出的文学制造与文学标准 新媒体文学语境中的文学作品追求更高的浏览量和曝光率,高效快速的生产和爆炸式的传播是其生存的基本要素。在功利化倾向日渐加重的影响之下,文学创作的观念和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学作品也如同商品一般,在其“制造”过程中走上了流水线工程。如今网络作家的流行称谓是“写手”“文字的搬运工”等等诸如此类,曾爆料说网络上一部百万小说的成书过程一般是这样的:首先列出具体详细的章节,之后找来不同的写手完成各章节内容。分工合作,高效高产,作品就像是等待组装零件的半成品,由写手们分工组装,按照模型出版完成。然而到最后写手甚至都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
与消费性突出的文学制造同样值得深思的,是文学标准的模糊。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往的“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已经被淡忘,文学不再仅仅是劝善惩恶道德说教的工具,作为商品的文学,其消费性更加突出。[4]对读者、市场、消费的关注成为新的标准,忽略经典性、重视大众化成为新媒体文学创作的新的趋势。同时文学的标准更具有弹性,某部文学作品一旦走红势必引来文学跟风,例如萧鼎的《诛仙》热销后,又有系列类《诛仙之再续前缘》、《诛仙之情归何处》、《诛仙后续》等等以及仙侠类《仙剑神曲》等相似作品的出现。
(三)百万长篇与微型“段子”的两极分化 洋洋洒洒的长篇巨著和短小精悍的手机文学、“段子”文学作为最受读者青睐的两大类型,直观地表现出了新媒体文学的两极分化。作品的拉长和压缩背后,表现出来的是新媒体语境中阅读和创作的艰难处境。一方面,作品的拉长是为了赚取更多的稿费。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新媒体文学市场中,以作品储备和更新速度拉拢读者的文学网站,不得不以商业价值来诱导作者的创作速度和篇幅长度,创作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一味的扩充章节,拉长篇幅,动辄就连载几百万字的小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虎头蛇尾、情节冗杂等问题。另一方面,作品的压缩背后,表现出来的是人们日渐浮躁的心。伴随着手机载体的普及,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更加愿意利用最小的成本来获取最大的效益,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如此。
(四)“戏说”心理和责任感的缺失 新媒体文学将文学的阅读和创作推向了一个娱乐的时代,文学的经典性被日益弱化。无论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游戏精神,还是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以游戏的状态完成阅读,这些背后都潜藏着一种“戏说”心理。在这种心理背后,表现出的是对经典话语、主流文化、社会责任感、现实理性的疏离。从新媒体文学的创作大军来看,草根崛起,边界消失,不仅带来了创作主体的大繁荣,同时也使得自由开放的思想深入人心。在文学创作中,大量粗俗的言语充斥网络,解禁了原先文学阵地中的伦理道德,人类原有的经典被解构,伴随着原著的“再创造”,大量历史形象被颠覆,历史认知被篡改,价值混乱,美丑难分,善恶难辨,真假颠倒。文学创作变得自由随意,缺乏精品意识,低俗作品充斥着市场。在文学阅读中,“娱乐至上”成为信条,文学接受被强化凸显,读者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对作家作品过分颐指气使。不论是文学的创作还是文学的阅读,这种“戏说”心理都直接造成了作者或者读者的责任感缺失,不利于社会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开放便捷、互动性强的新媒体环境改变了文学创作和阅读的习惯,文学变得更加多元与丰富,文学创作回到了原初的娱乐消遣和自我表达,打破了经典的藩篱,卸下了强加在身上的重负;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创作变得不再遥远。但这种大众化繁荣的表象之下却存在某种隐忧。一方面,新媒体文学降低了文学创作的门槛,使得人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文学梦,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但是,对文学的要求应该更高,也就是说,在人人都有机会成为作家创作文学的时候,真正的文学就被要求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创造更高层次的阅读审美活动。在注重文学的消费性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文学创作的精神内涵;在注重文学创作的大众化的同时,必须强调文学创作的经典性。面对新媒体文学语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机遇与挑战,更要注重时代赋予文学的精神和责任,才能真正实现文学的大繁荣大发展,打造出顺应潮流的时代最强音。
参考文献:
[1]黄雪梅.新媒体带来广电发展的新机遇[J].中国传媒科技,2014(02):19.
[2]蔡思文,谭云明.盛大文学的运营模式[J].网络传播,2010(07):66.
[3]柯优优,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学创新新变[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5):2.
[4]徐小龙.虚拟社区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J].财贸经济,2012(03):114-123.
Study on Reading Form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Literature
LI Jia,GUO Jian-q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enhanced interaction brings the change of the change of literature in the context of modern literature to digital television,the Internet,mobile phones as the carrier to build the new media platform already indicates a new“new media era”.New media literature,has not only the media,but opens the new literary hall.And litera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e new media in the context of the fragmentation trend intensified,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s interaction,and the rise of the spirit of the game,also showed the debris in the shallow generalization and randomness,prominent literary consumption,the polarization of length and the author and the reader's lack of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new media;reading;literary consumption;responsibility
I059.99
A
〔责任编辑 裴兴荣〕
2017-02-25
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文艺学学科地方化与历史化的教学体系构建”(J2011074)
李 佳(1979-),女,山西怀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与批评;郭剑卿(1964-),教授,通信作者。
1674-0882(2017)03-00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