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月红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以图片、表格等形式呈现数据、罗列信息、提供方法的一种特殊性文本。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其定位于“图文等组合材料”,较为形象地指出了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从名称来看,非连续性文本与一般性文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文本的意义是否具有线性连续性。非连续性文本在意义的呈现过程中表现出多维化、间断化等特征,而连续性文本的价值呈现出从左到右的单一直线联系。无论是非连续性文本还是连续性文本,都有各自的基本特征,具备完整意义上的实践功能。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认知与思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阅读教学就应该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在一般性文本的教学中,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可谓层出不穷:有谈话交流式,引领学生走进情境;有图片展现式,促发学生思维运转;有音乐赏析式,奠定“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有谜语激趣式,唤醒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但很多教师认为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较为困难。其实,钟启泉先生早就指出:学生决不可能以固封不懂的方式将所有的学习材料和课程内容全部掌握,否则课堂教学就会演变成为一种注入式学习,要么是强行的观念灌输,要么就是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针对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简洁、实用的文本,准确的信息、精细的数据、科学的概念应该通过具体的事实情境让学生学习、掌握。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将相关的文本内容通过适当的改编和整合加以呈现,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黄山奇松》一文的第2自然段,作者就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多种写作策略,将黄山中的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外形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对这三种松树的描写,作者运用了相同的写作手法,但又有着完全不同的思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本文中的这一语段转化为了非连续性文本(如下表):
名称 地位 外形 比喻迎客松 √ √ √陪客松 × × √送客松 × √ √
教师引领学生针对上述非连续性文本进行深入探寻,形成以下认知:从表格的横向来看,迎客松在黄山的地位最高,已经成为黄山的象征,理应作为重点进行详细介绍,地位、外形、比喻等一个不少;而陪客松相对关注面较小,加之与迎客松的外形相似,作者以比喻的方式一笔带过;而送客松,在外形上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作者以简洁的语言恰到好处地揭示了其特点,可谓笔墨都用在了刀刃上。而从表格的纵向来看,之所以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主要在于这三棵松树的名称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比喻之义,因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再自然不过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转化、迁移的方式开展教学,不仅实现了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的转换,同时也历练了学生制作和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非连续性文本中,图表是其中较常见的形式,但受到不同的内容和问题的影响,图表所展现出来的形式也会各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结合不同的图表形式,利用各种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历练,让学生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对文本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梳理,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如教师组织学生以“小学课外生活”为主题进行统计调查,并制作了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图表(如下图)。
但这种图表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如果学生仅仅只能关注这些图表中表面的信息,那就窄化了图表所表达的丰富意蕴。因此,教师就应该将教学的重点聚焦在对数据进行猜测和推理,探寻这些数据背后的意蕴。如从学生完成的调查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于当下课余生活的状态较为满意,其中阅读成为课余生活的主要方式。而从阅读方式的对比、发展来看,手机网络阅读已经与纸质阅读平分秋色,这与学生年级越来越高、接受信息的渠道越发广泛有着直接的联系。而在娱乐方式的对比中,收看电视已经逐步被手机视频所替代,这正契合了时代发展的整体节奏和脉搏。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并没有停留在原始性的数据对比之中,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这一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即为什么手机视频能够逐步取代电视,学生在深入对比的过程中深入意识到:手机视频除了信息丰富,还不像电视受到时间、内容、地点的限制,充分迎合了观看者的心理需求,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广泛的选择性。
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表面上的相关数据,更重要的是蕴藏在这些数据和信息中的价值资源。因此,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要善于从现有的数据入手,开掘数据背后所蕴藏的信息,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高效发展。
课标指出:“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而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就应该从图文组合等材料中寻找出富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要充分整合、运用生活中的资源,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补充,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拘泥于仅有的一本教科书,而是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向着多元化、生活化发展。
如药品说明书就是一篇典型的非连续性文本,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而在教学了这篇药品说明书后,笔者就利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的契机,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为了更好地治疗病人,叶欣在“非典”期间常备两种药品,它们分别是( )和();
2.这两种药品的共同点是都可以用来治疗( ),在用法上的不同点是();
3.如果在“非典”期间,部分儿童在检测中已经完全排除了“非典”的可能,而是普通的感冒,你应该选择哪种药品?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这样的习题与课文的内容相得益彰,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同时又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比意识。从练习中的具体题型来看,非连续性文本给予了学生更为丰富的认知变化,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能够正确而灵活地运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同时又对练习中出现的新题型进行有效感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巧妙地利用课文教学的契机,引入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非连续性文本展开教学,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巩固学生的认知体验,提升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具有鲜明的实用性特征。语文教学就应该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其隐藏的信息,开掘出富有价值和意义的结论。因此,我们应该明确非连续性文本的特征,丰富学生多元的认知体验,培养他们解读、分析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