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爽
“阅读是阁楼上的光,令人生更美好。”一句简单的话道出了阅读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但身处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习惯于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而并不重视自身阅读习惯的培养。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能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由此我便确立了研究的课题——“以阶梯阅读法促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明确了目标,我们课题组的成员与学生一起参与,共同提高,整个研究过程浸润了我们不断努力的酸甜苦辣,实现了素质与水平的逐步提升。
课题确立之初,为了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我决定先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在阅读量的增加上下工夫。可是,书籍的选择着实是个大问题。我们班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一般,让他们花较多的钱去购买大量的书籍来阅读,增加阅读量,会为其家庭增加负担,而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操作起来的难度则更大。如何才能找到一个突破口,解决课题研究所面临的难题呢?我与课题组的同事积极地思索着。一天,带着疑问的我来到了书店闲逛,无意间发现了书摊上的一套低价但成系列的书籍,是9.9元平价书,书的内容涉及到了很多方面,如《小飞侠》《三十六计》《三国演义》《红楼梦》……“不妨让学生人手一本书,9.9元的价格不难接受,买回来后换着看!”当我在班里把自己的设想与学生商量后,得到了他们一致的认可。说做就做,经过一周的时间,学生就将自己购买的书籍拿到学校。
有了书籍数量上的保障,接下来就是阅读形式的具体安排了。班级内共有28名学生,每一位学生购置的书目都不重复,为了使书籍的传阅形式易于操作,我与学生进行了商量,将书籍进行了编号,以一周为阅读周期。一周的阅读结束后在班级按顺序进行传阅,一号书籍传给二号,二号书籍传给三号,以此类推,二十八号书籍则传给一号,就这样,班级内就形成了一个“阅读链”。同时,我还设计了“课外阅读采撷卡”,内容涉及了“好词中转站”“佳句拾掇园”和“阅读收获”三部分,让学生将每天阅读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新颖的书目,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活动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看到他们一有时间就捧起手中的书认真阅读的情形,看到一张张认真撰写的阅读卡摆在他们面前,我内心的兴奋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
但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我就接到了一位家长的电话,是班中的优秀生小越的妈妈打来的,她简单地询问了自己孩子的近况后,道出了原委:“江老师,能不能和你说件事?”“可以啊!”“江老师,我们小越在家拼命读书,我问她为什么读得这么急?她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我要快点读,周一就要换书了!……”“谢谢你!我知道了……”放下电话,我仔细思考着小越妈妈的话,通过换书阅读的方式,学生的阅读量的确是在短期内有了增加,但是,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上并不是很有效,要尽快地改正不恰当的做法。基于这种思考,我决定第二天就到班里去调查一下。
第二天,我在上语文课之前,便仔细询问了学生的读书情况。结果发现,很多学生为了完成阅读任务都是应付了事,真正能够读完手中书的没有几个。我意识到,一周的读书时间流于形式,学生不能扎实透彻地阅读,达不到丰富阅读积累的目标。为了将这一不利的局面及时地扭转,我与学生进行了真诚的交流。最终我们达成共识,及时将读书的时间调整为两个星期,如果到了时间还是没有读完,就在小范围内,即已经读完书的学生形成一个新的“读书链”,进行换书活动,而没有读完的学生可以继续阅读原有的书籍,等到下一次的换书时间再进行书籍的流动与更换。原本呆板的活动形式变得灵活可调整,使课题研究的广度得以保证。
当课题研究步入一个新阶段的时候,原本的读书积累、阅读感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了。带领学生一起去品味学习语文的乐趣,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我在平日的教学中努力追寻的目标,而我最期望的便是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因为这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此,我着手设计了“经典名篇我来讲”活动,适时地为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大胆放手让学生站到讲台上,把课堂彻彻底底地“还”给学生,由一名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其体验由备课到上课的整个环节。这样换一个角度,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班级中的“我做小老师”授课活动在我的几番酝酿下开启了。本次的“小老师”由小瑞担任。课前,我和她进行了细致的研讨,“你想选择哪篇课文?”“我想选《有些人》一文。”“为什么呢?”“我之前就读过这篇课文,觉得可以教给同学们很多阅读文章的方法。”她的一番话着实让我意外,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跳到新的高度来看待学习,甚至都能站在老师的角度来看待学习的文章。看到小瑞自信满满的表情,我坚信自己的安排是没有错误的,这也为课题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能够使小瑞的教学过程不出现偏差,我与她先后好几次进行了课前的研讨,每次都会研讨出新的内容。看着她书上记录的密密麻麻的内容,一脸认真的表情,感受着她的执着,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溢满我心头。
当小瑞经过充分的备课站到讲台上的时候,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新老师、新教法、新思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小瑞的设计思路清晰新颖,所以将课文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展现于学生们面前。主要内容的整理,概括性小标题的添加,选择喜欢的段落谈理由,通过质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我和其他的学生一起倾听着、学习着。看着眼前的小瑞,我意识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我们作为教育者,不应该低估学生的能力,如果我们能适时地给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那会使他们由单一的学习知识转为能力的不断提升。在小瑞授课结束后,我进行了点评,包括其中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如果能够在重点内容学习的过程中穿插重点词句理解的阅读方法,相信你会教得更清楚,其他同学也会学习得更明白。”就在讲评的时候,我发现不光是小瑞听得十分认真,班上的其他同学也十分投入。课后,又有几名学生找了我,表露了自己的心声,“江老师,我们也想尝试着讲课文,行吗?”“可以啊!……”在接下来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有针对性地预留出了几篇适合学生讲的课文,更多的学生站到了讲台上,站到了大家面前。深入理解文章的能力,细致分析文章的能力,清楚表述自己看法的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不同的层面上有所提升。大胆的尝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平台,看着他们在努力后流露出的满足的表情,我的收获亦在这个过程中流淌。
一年的研究时间,让我与学生感受到了课题研究的艰辛,让我们经历了课题研究的种种历练。上面的小故事仅仅是研究过程中的沧海一粟,是我与学生参与研究的小小缩影。当课题的研究接近尾声的时候,班上小朦的妈妈打来了电话,除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以外,还提到了小朦在家里的读书情况。至今我还记得她真诚的话语:“江老师,我觉得孩子跟着你最大的变化就是爱读书了,也会读书了。看着她在家里一有空就读书,我的心里真得是太高兴了。”听了小朦妈妈的话,我的内心激荡着一份满足,一份付出后的甘甜。而班上的小瑞也在不久之后告诉了我一个喜讯,说是她的文章被刊登了,而文章的题目就是《读书的乐趣》……
当我把一年来的努力成果摊开来,翻开那一本本记载着他们成长足迹的“阅读积累册”,打开我们的课题档案夹,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处感受,每次活动的精心设计,活动后的总结与反思,都让我回想起我们共同努力、一起探讨的日子。可以说,我与学生们都在不断的摸索中逐步成长着。如果说谁是最终的受益者,那就是我和我的学生们吧!努力后的收获分外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