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继明清华大学中国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医改十几年,总体效果差强人意。虽然“医改是世界难题”的提法难以否定,但中国在创造经济改革奇迹的同时,难道不能为世界找到成功的医改解决方案吗?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引领中国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第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作为国家战略目标,进入实施阶段。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引领我国医改前进的战略目标就是“健康中国”,检验医改是否成功的标准将是“人民群众是否获得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新时代医改,战略需调整。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内在逻辑要从“问题导向”转型为“目标导向”。
此前,医改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为改革目的,采取建立医疗保险制度、加大财政投入、降低药品和检查项目价格、取消药品加成等措施,取得了一定成绩。可是,似乎总摆脱不了“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怪圈。一些正面积极的重大改革举措尚未见效便已淹没在某些负面消极的现实挑战中,例如基药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一些被公认科学合理的新机制,被久久搁置,例如基本医疗签约制度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社会问题,是因为既往体制机制有缺陷而产生的负面结果,不是既往体制机制的全部,更不是体制机制本身。
那么,体制机制的缺陷在哪里?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这就揭示了目前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在“中国特色”方面存在短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没有达到“优质高效”的状态,医院管理制度还没达到现代化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强,全科医生队伍还不足。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中国特色”是什么?“中西医并重”是最大特色。众所周知,我国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医药事业还存在制度性短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离“优质高效”还有很大差距。总体上来看,全体系的平均服务效率是不理想的。特别是在“以疾病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都有重医疗轻健康、重诊疗轻预防的倾向,形成医疗投入越来越多、医院越来越多,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越来越流行、医患关系长期紧张、民众不满意度居高不下。
医院管理制度为什么要现代化?作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主体的公立医院,还是以“行政化”“级别化”“编制化”“科室化”“利益驱动”等传统管理模式为基本特征,公立医院旧结构与中国当下市场经济环境矛盾很深。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弱势是怎样的?我国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网格化”布点,但还没有形成“网络化”格局,各个网点上的力量很小很弱,网点之间还相互竞争“抢病人”,在行政部门主导下形成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覆盖面”与民众实际需要的健康医疗服务“消费流”之间存在结构性错位。
全科医生队伍严重不足,截至 2015年,我国的全科医生无论在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方面,较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非常明显。更主要的是全科医生的能力结构与民众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还存在明显差距,可让全科医生充分发挥作用的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
正是由于体制机制的缺陷,导致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尽管广大医务人员努力奉献,还是没能较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