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教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2017-04-03 19:16:36
关键词:研究型理论课教师队伍

邓 韵

(1. 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37002; 2.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研究型教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邓 韵1,2

(1. 四川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37002; 2.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为实现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回应社会的重大关切,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从未停止。研究型教学具备实践性、探究性、集体性、开放性等特征,有利于最大限度调动师生双方教学积极性和科研创造性。本文从研究型教学适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行性入手,梳理分析二者结合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研究型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

研究型教学重“研究”二字,教师在“研究”中教,学生在“研究”中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1]在信息化时代,西方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理念不断冲击青年群体,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面对思想政治领域多元、多变、多样的严峻形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思想灌输和理论说教进行教学,则显得力不从心,必须顺应时代的新变化,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内容,以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型教学无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是研究性教学中最核心的要素。本文拟对研究型教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进行初浅探讨。

一、研究型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决定其马克思主义基本属性永不褪色,理论性要求知识性与研究性的统一。而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学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影响力的大小,直接取决于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

1.客观需要

第一,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要求“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文件通知的发出,可视作对研究型教学推广的普遍共识和广泛认可。“大一统的教学要求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千篇一律,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封闭性的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成长;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扼杀了学生自主探求的精神。”[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大学生的必修课,属于高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理应顺应课程改革之大流,大胆尝试、合理利用,开创出一条师生共享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素质齐发展的道路。

第二,课时的有限性和知识的分散性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呈现出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理学、历史学、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等。众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意味着不可能面面俱到。大而全的教学内容,既不可能加强理论的深度,也不可能拓展现实的广度。教学效果、学生收获可想而知。所以,只能从教材中抽取学生关注度高、理论思辨性强、学术争议性大的典型问题,着力解决。专题讨论、课题汇报等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师生双方的智慧、发挥双方的优势、施展双方的才能,是最直接和有效缓解这一矛盾的手段。

第三,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理论问题,生活中涌动着不竭的现实问题,亟待回答。“原理”课是从基本理论角度,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纲要”课是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角度,说明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概论”课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实践成果角度,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基础”课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单靠老师卖力的“满堂灌”,学生吃力的“全盘接”,是无法调和理论的相对稳定保守与社会的千姿百态、思维的动态活跃之间的矛盾的,最后只落得两败俱伤,老师筋疲力尽,学生消化不良。

2.主观可能

第一,教师方面:研究型教学,是实现教学和科研双赢的有效途径。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将教学和科研彻底对立起来的看法,殊不知,二者是完全能够统一起来的。一方面,科研是高质量教学的保证。“首先,科研为教学内容提供知识源泉。能让教师了解知识发展与创新的动态……其次,科研使教师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做过科研的老师对‘自己的学科理解得特别深’,懂得科研的过程和思维的方法,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因而能深入浅出地教学。”[3]不搞科研的教学,只能就事论事;有了科研做基础,你就有了拓展的资本和发挥的余地,教学才有了思想与灵魂。另一方面,教学能更好地促进科研。首先,教学为科研提供了探索的动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由四门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课程构成的有机整体。每门课程又呈现出非常典型的交叉学科的特征。甚至具体到每个知识点,都饱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活的现实主义色彩,是其它任何专业课都无法比拟的。其次,教学引发科研的灵感。谁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舞台上对新问题、新现象、新观念给予有深度、有力度的回应,谁就能做出高水平的文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大胆地把科研的思路带进课堂,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去点燃沉睡的灵魂,征服迷失的自我,凝聚年轻的智慧,从而引发出更多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第二,学生方面:研究型教学,是获得真知和完善能力的必要手段。从学习能力上看,大学生不是头脑空空的躯壳,而是生活上有一定阅历、思维上接受一定训练,具备基本学习能力和研究技巧的年轻人,稍加点拨和培养,完全有可能形成一种“面对历史、尊重事实、关注当下,不混乱、不盲从、不偏信”的思维力和鉴别力。陈旧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已不能撩拨大学生日益消亡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了。遥不可及的理想、错综复杂的现实、形形色色的思潮,在大学生所背负的“学习、工作、生活”三座大山面前,全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再加上部分老师讲课照本宣科、乏善可陈,不要说学的兴趣,就连跑到教室点到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而研究型教学一改过去“知识授予型”的独白式教学,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以统编教材为指导,以科研思路为依托,以学生关注为导向,尽可能将学生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的目标,贡献个人的智慧,收获集体的结晶。知识传授固然不可或缺,能力提升更显弥足珍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打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历练;它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到的各种因素、各种环节、各种方面,极其细致和复杂,必须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推进。正因为它的长期性,所以难免有涣散松懈的时候;又因为它的复杂性,所以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1.外部问题:操作层面的弱化、虚化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积累了宝贵而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优良传统,成为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被视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可以说没有哪一门课程从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设置的安排、教材内容的编撰、教学方法的推广倾注了党中央、国务院那么多的心血,凝聚了全社会那么多的注视。国家一直致力于打造一支政治上有纪律、道德上有情操、思想上有抱负、学术上有建树、教学上有特色,甘于吃苦乐于贡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从建国伊始、到改革初期、再到新世纪,不断出台指示意见要求。“十八大”后,更是重拳出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这一系列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政策通知,从职业要求、深造培训、收入待遇、管理体制等方面,作出了符合时代需求、结合实际水平、注重教师队伍成长发展的规定和要求。

然而,在执行中打折扣、打白条情况较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上“地方各级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扶持力度不大”,确是事实。近年来,在大学盲目攀高和大学排名的利益驱逐下,大学重科研轻教学,教学工作被边缘化,大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几乎无人问津。另外,思想政治理论学科是比较年轻的学科,学术争鸣、学术批判尚未成气候。再加上教学实效性差强人意,科研上不瞩目,教学上不亮眼,自然上面的指示、建议、标准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具体而言:一是执业准入门槛较低。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逐步形成“以专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兼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全体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4]。正是这种全员参与模式,使得人们质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性,教师队伍有从学生辅导员队伍中退下来的,有从行政岗位上调剂下来的,还有其他专业改行过来的同志。二是重点大学骨干教师培训任务繁重,地方大学一般教师培训空虚。“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养工作,把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的合格教师作为大事来抓。”然而,地方院校普通教师的培训长期难以做实。教师无法接收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无法获得教材内容一变再变的学术指导,教学水平徘徊不前、教学创新严重滞后,则是必然的结果。三是其它教学管理制度上的不足。比如,学校不分学生专业、不顾学生规模、不讲教学时段胡乱排课。老师确实难有时间和精力去尽心尽力、热情饱满地应对动辄二三百号人的超大班教学。

2.内部因素:教师队伍自身的局限性

第一,缺乏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在动力。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是符合理论发展和教材建设规律的,但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教学内容的常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良应是大学教育的永恒主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来面临教学工作量极大和教师人数有限的难题。虽然近年来伴随着人员引进机制的放开和微课、MOOC(慕课)等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推广,这种矛盾已大有缓解,但部分现代技术装备落后的学校和探究学术前沿观念不强的教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程度还是极大的。教师在教学上的惰性和惯性,一时半会是难以消除的。颠覆和重建都是需要坚定决心、巨大勇气和无穷智慧的。对于年长资深教师而言,多年来的教学习惯已使他们对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法驾轻就熟、信手拈来,要他们适应一种新教学模式是非常困难的;对中青年教师而言,一面是看不见尽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面是漫无边际的科研压力,倘若还要采用一种崭新的授课方式,岂不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对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固然拥有较高的学历和扎实的理论研究功底,但初出茅庐的青涩稚嫩,怎敢大言不惭教学创新呢?另外,更可怕的是在师生间达成的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老师在讲台上自说自话、自我陶醉的“磨洋工”,学生在教室里心不在焉、各自为政的游离走神,二者井水不犯河水,和平共处。

第二,研究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

一是角色定位的失误,自抬身价的傲慢。教师“认为自己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递者’,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过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系统阐释和直观呈现,他们不注重对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进行批判性整合和创新性赋意,也未能准确回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诉求与道德发展需求,从而降低了自己在教学活动和德育实践中的主动性和话语权。”[5]“这样在教育关系上就没有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在教育观念上就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在教学安排上就没有给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自觉参与教学的机会。”[6]部分老师满足于“上完课”,而不追求“上好课”;满足于“上得了讲台”,而不追求“站得稳讲台”;满足于“以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自居”,而不追求“平等共享建设者的快乐”。如若教师不摆脱真理主宰者的心理优势,不放弃知识教育者的情感傲慢,教学方法的改良升级是无从谈起的。

二是学者意识的沉睡,探索精神的休眠。大学教师理应以学者自居,以履行学者使命为毕生奋斗之价值追求。“学者必须全身心并终生投入知识的获得,献身科学发展,而且学者不可停滞不前、自甘落后,必须与时俱进,并始终如一地为科学发展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7]大学不仅是知识的“仓库”和“聚散地”,更是产生新知识的“工厂”和新思想的“源泉”。学者对知识的基本责任是传递知识、创新知识:传递知识要求学者要殚精竭虑地反思历史和审视现实,创新知识要求学者富有激情地联系实际和面向未来。如果学者把原创性工作丢在脑后,那么他很快就会一落千丈。“随着经济体制深刻的变革、社会结构深刻的变动、利益格局深刻的调整、思想观念深刻的变化,社会思想意识异常活跃,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8]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往往是社会普遍存在、或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可以说他们的思想困惑,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又是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突破口之所在。然而,有的老师抱死一本教材,就理论讲理论,就教材讲教材,却不思活学活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公然违背,可以说他并非是一个称职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三是专业研究的迷途,单一学科的沦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成果,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综合性、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应用学科。任何一门新兴学科,都是在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横向学科。”[9]所以,这支教学队伍广纳贤才,在专业出身和知识结构上,年龄较大的教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等学科为主,中青年教师以思想政治教育、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为主。正因为有这样或那样的专业学习经历,反而使老师们在从事研究活动时,不自觉地钻进了过去的自留地,其科研工作不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添砖加瓦,而是为其它学科锦上添花。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对策与建议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是最科学的,教学目标是最深刻的,教学手段是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是最多元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高等教学发展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而且很可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影响力、提升吸引力、延续持久力的目标。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推广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一线教师小打小闹的“摸着石头过河”,而是党和国家赋予神圣使命的政治任务。

1.从上到下统一认识,在制度设计和政策执行上稳扎稳打

第一,严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要求。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行任职资格准入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应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在事关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教师,不得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支教学队伍中的教师专业背景比较多元,如果过去是从事其它学科学习研究的老师不及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不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则容易误入歧途。对于这样一支肩负历史重责的队伍,不仅要严格入职门槛,更要严控任职纪律,时刻谨记“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

第二,落实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深造制度。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的通知》,提出“进一步完善教育部、地方、高校三级既分工负责又相互衔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和全面铺开全员培训、骨干研修、在职攻读学位、国内考察、国外研修的项目体系。结合研究型教学来说,这种培训的内容应更具有针对性、目标性,着眼于理论热点前沿问题专题培训、教材教法专项培训、新技术新科技专门培训。尤其要抓紧非中心地区普通教师的培训工作,以往他们或因消息闭塞,或因经费紧张,或因技术设备落后,很多培训都未能实际参加。所以,培训项目在周期上、方法上、内容上、经费上还要进一步跟现实发展趋势接轨,不断做出调整,做到全覆盖、不留白。

第三,夯实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福利待遇政策。开展研究型教学,如果缺乏必要的物质经费保障是办不到、行不通的。老师开展学术研究时囊中羞涩,进行教学创新时捉襟见肘,那么所有的改革都只能停留在空想。《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高等学校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各高等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岗位津贴和课时补助等纳入内部分配体系统筹考虑,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实际平均收入不低于本校相关专业院系教师的平均水平。”《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通知要求,“本科院校按在校本硕博全部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20元,专科院校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提取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并随着学校经费的增长逐年增加。”专项经费安排使用明确,专款专用。

第四,其它配套措施的落实:(1)独立设置直属学校领导的、与学校其他二级院(系)行政同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组织二级机构,承担全校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统一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教学课时不打折扣,理论教学时数、实践教学时数合理配置。(3)教学时段分配合理正常,确保师生精神抖擞、神采奕奕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4)教学班规模适当。在大班或超大班级开展研究型教学,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老师精力的有限性和专业领域的局限性,不可能一下子胜任一二十个项目的同步推进和密切关注,学生的积极性也未必能统一调动起来。

2.由内而外焕发活力,在教学改革和科研创新上同步推进

第一,树立职业的自豪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而不是一般意义地传授知识。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有利于树立广大教师的事业心,这是一种超越基本职业范畴,能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的强大内在驱动力;有利于强化广大教师的责任感,责任感决定着工作的态度,端正的工作态度就能够克服教学科研的个个难关;有利于提升广大教师的使命感,一支拥有神圣使命感的教师队伍,才能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持久旺盛的战斗力;有利于增强广大教师的幸福感,职业自信是人幸福的来源之一,被认可、被需要、被重视是人被尊重和被爱戴的重要表现。

第二,启动教学改革的自发性。首先,要善于消化并转化新的教学理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出发点,注重师生间交流互动。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时候,教学往往是以教材内容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参与,只有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拓宽教学的空间,才能真正把教学从教材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其次,要善于接受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不管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甚至“齐参与”的办法,都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相符合的。最后,注重教学实践和评价体系的创新。考核环节应该从传统的、单一考试的框框中解放出来,变为综合考核标准,即由原来的单一试卷考核变为试卷考核、论文考核、项目汇报等多项标准相结合的综合考核。

第三,唤醒科学研究的自觉性。教师不是要不要搞科研的问题,而是必须搞科研。作为高校教师,向学生传授的不能只是书本上已有的知识,而必须要有经过自己研究取得的知识。要从观念上明确科研是教师的本分,不搞科研就是没有做好一名高校教师的本分工作。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是极其复杂的工作,既要研究理论,又要研究现实,还要研究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不是光靠宣传灌输就能够达到目的的。没有科研支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能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期不搞科研,观念理论往往是过时落伍的,教学水平常常受人质疑。

每一个老师就是一个课堂,其教学效果是不能相互代替的;每一个课堂就是一场阵地战,其战斗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战争的全局。在与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较量角力的战役中,在与各种身披美丽外衣的普世价值思潮争夺思想高地的战斗中,没有一支作风硬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主力军,容易导致主旋律唱不响、主阵地守不住、主战场打不赢。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运用及推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重大改革,也是课程改革迈向深水区、攻坚期的阶段,绝非是对既有模式细枝末节的小修小补,而是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广大一线教师一定要拿出说到做到的坚定与持之以恒的毅力,才可以实现师生双赢的目标。

[1] 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3).

[2] 董泽芳.推进研究型教学,提高本科教学质量[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9(3).

[3] 余秀兰.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J].江苏高教,2008(5).

[4] 张耀灿,曹清燕.建国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2009(17).

[5] 陈洪涛,张耀灿.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

[6] 项久雨,陈 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二重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7] 程太生,张 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关系及其教育学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8] 张琳琳.费希特的学者使命思想及对当代教育学者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1).

[9] 陈占安.关于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五周年之际[J].思想理论教育,2010(11).

[10]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与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责任编辑:赵秀丽]

2016-10-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专项任务项目“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自信研究”(14JDSZK087);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教学研究项目“强化过程管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研究”(201407)。 作者简介:邓 韵,女,回族,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2.022

G 451.2

A

1672-6219(2017)02-0105-05

猜你喜欢
研究型理论课教师队伍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10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30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河南科技(2014年14期)2014-02-27 14: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