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欣
(北京工业大学 体育教学部, 北京 100124)
健康与人本并重:普通高校残疾人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李 欣
(北京工业大学 体育教学部, 北京 100124)
针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残疾人大学生体育教育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典型问题。围绕“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核心要求,提出构建涵盖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价标准,强调健康与人本并重的残疾人大学生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相关建议。
人本; 残疾大学生; 体育教学课程体系
为深入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体要求,高校教育工作应有效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教育是发展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残疾人教育已呈现规模发展的趋势,仅就2014-2015年度来说,国内高校招收残疾大学生数量超过9000人[1],其中,普通高等院校录取人数达7500余人。体育教育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对于存在生理缺陷、相当一部分身心发展失衡的残疾大学生群体,从速改进目前的体育教学工作,有效实现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目的,已成为我国普通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关键性任务之一。因此,以启迪残疾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为手段,构建健身需求与人本追求并举的残疾学生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目标不明确,内容随意、方法简单
目前,跨入大学校门的残疾学生,在享受平等文化教育的同时,很难说享受到了适合其身心特点和需要的体育教育,尤其体现在不加区别地将残疾学生体育教学课列为“体育保健课”[2],在概念和内容上都与普通大学生的“体育保健选修课”辨识不清,这是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对于群体性、普遍性需求的普通大学生,自我健康、适应性体育教育及实践才是个性化特征突出的残疾大学生的真正需求。忽视了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手段的不同,就会造成教育观念、教学内涵和外延上的模糊,必然会导致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对河南省20所普通高等院校体育部及学生进行的访问调查统计[3],残疾大学生体育课的内容基本是太极拳、乒乓球、软式排球、羽毛球等,且具体的教学要求很少;根据学生残、病具体情况制订适宜的运动处方,采取康复保健手段,引入医务监督机制的不超过4%。教学目的不明确,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是普遍现象。此外,残疾大学生体育活动的组织程度低、团队行为相对较差、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较少等客观现实,也使“病残学生与健康学生一样接受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一句空话[4]。
2.教学评价方法、标准欠科学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衡量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效果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本参照普通学生的教学、训练要求授课,并用对普通学生的评价标准考核残疾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种则是放任和采用“疗养”式、“放羊式”教学模式,学习效果完全凭教师的意愿给出。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我国高校对残疾学生开展的体育活动本来就不够普及,相当一部分竞技体育项目又不适合残疾学生参加,现行的体育课大多是实践课,残疾学生动作不到位,而一起上课的健康学生却生龙活虎、矫健多姿,这极有可能导致残疾学生出现强烈的自卑感,倘若再以正常体育课考试标准来评价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效果,势必使他们的心理更为反感,出现弃而不学、不配合甚至抗拒老师的偏激行为。“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远离了体育课促进学生身体康复、保证身体健康的本质。其典型表现主要有两类:一是以理论考试作为残疾学生体育教学课的最终评价手段;二是教师随意给个成绩,敷衍了事。这类做法非但不可取,更是极为有害的,其后果是残疾学生更加自暴自弃,将加强身体素质锻炼、战胜疾病和伤残视作不可能达到的目标,除逃避体育锻炼外,还会误导残疾学生为取得体育学分,将重心集中在与体育教师的人际关系处理上,体育教育变得毫无正面价值。
3.器械设施匮乏、专业教师短缺
国内普通高校目前基本没有为残疾学生专设体育课,也没有规范的体育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专供残疾学生运动、健身的场馆、场地、专用器械更是匮乏。由于残疾人生理上的缺陷,其体育教育大多需要专门的训练器材,教育成本要比普通体育教育成本高很多。如轮椅篮球项目,制造轮椅的材料都是价格昂贵的特殊金属材料,每辆成本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此外,国内高等院校一般都没有供残疾人住宿、就学、训练所需的无障碍通道和无障碍设施等。
抓好普通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应该极为丰富,除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外,教师还必须具备指导残疾学生个别化训练的能力,特别是要掌握心理教育辅导技能。着眼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令其从一般性体育教育迈入为残疾学生提供特殊体育教育的工作领域,倘若在思想作风、教学心理、专业技能、课程开拓等方面不经历严格培训、教育和提高的过程,是绝难胜任的。
1.“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系
“以人为本”的宗旨就是要尊重残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理解个体间的差异,有效调动其参加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首先,要营造健康自由的体育氛围,以“人人享有体育与健康”为导引,培养残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建立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交叉式体育课程,有效解决残疾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学生终身受益的角度出发,将强调体育素质培养和体育教育快乐化、生活化的本质要求贯穿课程始终。
其次,应做到培养体育技能与培养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并举,通过参加各类适宜的体育运动,让每个残疾学生在竞争与协调的能力掌握上均有新的提高,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创造力和潜能,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健康体验与自信提升”的目标体系
“健康第一”体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实现健康目标,对于残疾学生,既要达到提高生理机能水平、有效抵抗疾病的身体健康目标,更要追求增强自信和意志力、精神振奋、心智完善、开发潜能的心理健康目标。
要达到上述目标,就应在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指导下,力争使残疾学生掌握必要的运动技术技能,力所能及、持之以恒地加强体育锻炼,进而提高学习生活质量,全面提升身体运动机能。此外,对体育保健康复知识、运动损伤预防急救方法的了解和认知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身体的缺陷,残疾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其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自信心不足。以融合教育著称的美国残疾人体育教育,针对残疾学生设计了一整套名为“你能做到,我也能做到”的教学课程[5]。体育课上,除了特别重症的学生外,教师都是积极鼓励残疾学生自己完成课程任务,目的就是在体验与技能提高的过程中增强残疾学生的自信心,让其深刻理解参与体育运动对战胜自我、超越身体缺陷、开发潜能、陶冶情操、享受美好生活的积极意义。残疾学生参加自己喜欢、适宜的体育活动,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成功的自信,进而将这份自信迁移到学习、生活乃至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只有这样,体育教学的目标体系才能被视为起到了正确作用。
3.“视情施教、重在效能”的内容体系
对于残疾学生,体育教学实践中必须首先考虑其适应性,在确定相关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个体残疾类型的身心特点和学生的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视情施教、重在效能”。譬如,听力障碍类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可以安排如触物折返跑、捉影追逐跑等刺激——反应——做动作的体育类游戏,通过训练培养他们的观察与迅捷反应能力;单上肢残者可安排羽毛球、壁球;下肢残者可安排飞镖、引体向上、倒立等活动。量身定做、简便、对生活具有实用性的教学内容,能够让残疾学生容易接受并且产生浓厚兴趣,为达到培养、塑造和改变缺陷的目的奠定基础。
4.“感知、思维与实践并举”的方法体系
要在残疾学生体育教育中充分体现体育运动的内涵,教学中就必须采取能够充分展示其自由度和主体性,满足他们体育需求的项目。要有效改变说教、指令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将趣味性原则、学用结合原则、知识与发展社交能力相结合,采用尽量简单的指导法、感知法等手段加以体现,切忌让残疾学生产生乏味、厌烦或畏难心理。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授课的娱乐性、知识性、实用性,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感知、思维与实践并举”的方法贯穿教学始终。
5.“意志品质、心理健康、技能掌握”多重要求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体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残疾大学生的体育教学评价不能是简单的知识或技能、竞技考核,重点要强调学生在价值观、学习态度、技能提高等方面的表现,同时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对其认知层面和身体层面的考查。在评价内容和形式上,要充分考虑不同的身体、体质情况,依据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进行考核评估。在进行实际评价操作时,要适时给出其在学习效果、运动参与、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所占的权重,从而得出全面、适宜的评价结果。只有客观、公正地反映残疾学生的运动参与态度和成绩进步幅度,评价体系才会更加具有科学性。
[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特殊教育专题评估报告[R].2015:11.
[2] 刘永峰.高校保健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体育学刊,2001,8(2):115-117.
[3] 张本春.普通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1):115-116.
[4] 季 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赵秀丽]
2016-09-15 作者简介:李 欣,女,北京工业大学体育教学部教授。
10.13393/j.cnki.1672-6219.2017.02.023
G 807
A
1672-6219(2017)02-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