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利影,吴学勇,吴 伟
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消化内科(宿州234000)
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分析
贺利影,吴学勇,吴 伟
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消化内科(宿州234000)
目的:探讨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方法:选择肠镜下治疗的154例大肠息肉患者,采取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息肉分布、病理分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54例患者共发现208枚大肠息肉,全部切除成功。大肠息肉多发生于乙状结肠,患者存在多部位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占多数,腺瘤性息肉中管状腺瘤占多数;术中出血8例,出血发生率5.19%。结论: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显著,安全高效,并发症较少。
大肠息肉是指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主要包括肿瘤性赘生物和非肿瘤性赘生物两种,病因可能与家族性、遗传性、炎性增生性、其他环境及饮食等因素相关[1]。研究表明,根据发现息肉即行肠镜下治疗摘除大肠息肉的处理原则,内镜下行各种摘除法对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较为显著[2]。现将我院收治的154例大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大肠息肉提供经验和依据。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进行肠镜下治疗的154例大肠息肉患者,其中包括116例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22~84岁,平均年龄为(50.37±5.06)岁;纳入标准:①患者自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并签署同意书;②经我院批准进行。排除标准:①患者在交流、沟通方面有明显的障碍。
2 方 法
2.1 肠镜下治疗设备及药物:电子结肠镜(奥林巴斯:CF-TYPE-H260AI),高频电治疗仪(德国爱博:ERBE VIO200S+APC2)、圈套器、黏膜注射针、金属夹及金属夹释放器、热活钳、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
2.2 麻醉方式:肠镜诊治过程中一般采用舒芬太尼0.1 μg/kg、咪唑安定0.02 mg/kg、丙泊酚2 mg/kg;麻醉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体质量及病情适当调节各种药物的剂量。同时予以面罩吸氧,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
2.3 操作过程:术前4~6 h,用300 ml温水将50 mg的硫酸镁稀释冲服,然后继续饮水2000 ml左右,直至排除大便为清样为止,在口服二甲硅油散2瓶,用温水冲服,以去除肠道泡沫,便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操作过程由我院经验丰富的内镜医生及护士完成。肠镜诊治过程中,发现息肉后,调整内镜使息肉处于肠腔内易于操作的肠镜下治疗位置,充分暴露息肉后,圈套器伸出内镜前端约2~3 cm,将圈套器准确套于息肉根部稍上方,收紧钢丝,拉提悬空,使息肉基底部呈天幕状,先电凝后切,再凝再切,反复交替间断进行直至切下息肉,电凝、电切功率选择15~35 W,或用混合电流(25 W),每次工作时间2~3 S。对于<0.5 cm小息肉热活检钳烧除,>0.5 cm无蒂或部分亚蒂息肉热活检钳摘除,后高频电凝灼除,>0.5 cm部分亚蒂或长蒂息肉直接行高频电切除,切下组织送病理检查。当术后创面渗血时,注重观察切面的概况,如术中出现息肉组织残留较多(即冷圈套器无法完整切除病变时)或者渗血较多的情况,应追加高频电切除息肉或对创面进行止血处理。根据山田分类方法对息肉进行形态学分类[3]。评估息肉大小并送病理检查。
2.4 术后处理:患者在术后12 h后应给予其软食供应,抑酸,护士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及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腹痛,便血等情况,必要时止血,及时通报医师。对于出现患者体内疑似息肉组织残留的情况,护士应积极督促患者在术后的第5天、30天进行一次复查,内容主要是肠镜检查,分别以普通光及0.4%的靛胭脂试剂染色后,医师应采用放大肠镜认真观察患者的创面情况,做出及时决策,确认存在残留及时的进行追加切除治疗。对于腺瘤性息肉患者进行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时间为2周一次,患者腺瘤性息肉患者每4周进行一次复查。
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息肉分布、病理分型及并发症情况。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患者的息肉分布数量及部位分析 154例患者中发现208枚息肉,全部切除成功,其中单发性息肉86例(86枚),多发性息肉68例(122枚)。息肉分布:乙状结肠76枚(36.54%),横结肠20枚(9.62%),降结肠9枚(4.32%),直肠73枚(35.10%),盲肠13枚(6.25%),升结肠17枚(8.17%)。
发病部位分布:154例患者中,降结肠部位的有1例,乙状结肠部位的有37例,横结肠部位的有13例,发生于直肠部位的有18例,升结肠部位的有10例,盲肠部位的有7例,多部位的有68例。
2 患者的病理类型 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共送检息肉151枚,病理检查结果分别为:炎症性息肉28枚(18.54%);增生性息肉1枚(0.67%);腺瘤性息肉122枚(80.79%),包括:管状腺瘤108枚(71.52%),锯齿状腺瘤1枚(0.67%),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枚(0.67%),低、中级别上皮内瘤变12枚(7.95%)。
3 并发症 出血是患者在进行肠镜下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在本次研究中共有8例患者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出血的临床并发症,其中包括4例即时性出血、3例早发性出血和1例迟发性出血;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穿孔现象。主要的止血方式有通过金属夹及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液止血和对患者患处进行局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液,此外还有电凝止血及静脉应用止血药物进行止血;2例患者通过采用金属夹及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液止血,所有患者未进行外科肠镜下止血治疗,患者的出血发生率为5.19%。
大肠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系大肠黏膜表面的隆起性病变。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及其他肿瘤等,大部分息肉不会出现增大以及发展成为结肠癌,但是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随着息肉长大其恶变的潜能也增大[4-5]。据统计,大肠癌5年生存率≤40%,而大肠息肉直径≥2 cm是公认的大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因此针对大肠息肉早期进行干预及治疗,对降低大肠癌发病率及改善预后意义重大。有研究表明,对大肠息肉行内镜下切除,可使大肠癌发病率下降80%,患者病死率下降70%[6-7]。因此本次实验研究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大肠息肉提供经验和依据。
在本次实验中,所有患者共208枚息肉,全部切除成功,患者的大肠息肉主要分布于直肠、乙状结肠中,且多数患者多部位均有大肠息肉全部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切除,且无术后并发症产生。表明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较为明显。原因可能是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切术利用电热效应,产生局部高热,导致组织细胞水分汽化、蛋白凝固,从而成功切除,进一步提示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切术具有安全、高效、并发症率低等优势。
直肠息肉往往因临床监测力度不够,因此很难早期发现,导致大部分患者进展成癌变,失去最佳的治疗时间[8]。电子结肠镜技术的逐渐发展,为临床诊断、治疗直肠息肉开辟了新的途径,以利于临床获得更高的效果。在本次实验中,患者的腺瘤性息肉居多。研究表明,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与癌发生关系较为密切,属癌前病变,因此在临床中应积极治疗,按时复查,以防癌变。在本次实验中,患者术中的出血发生率仅为5.19%,表明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显著,并发症较少。原因可能是电凝可减少出血,特别对蒂柄较粗息肉,中心往往有较大滋养动脉,电凝可使滋养动脉血液凝固,血流中断,但长时间多次电凝会使腔壁灼伤过深引起穿孔,但电凝不够、电切过快会引起出血,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医师的水平和经验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圈套治疗大肠息肉的效果显著,安全高效,并发症较少。
[1] 刘 杨.大肠息肉病因的研究现状[J].医学综述,2015,21(9):1607-1610.
[2] 罗庆锋,石 蕾,唐永莲,等.老年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点、内镜下处理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232-2234.
[3] 奚肇宏,夏军权,魏兰福,等.乙状结肠、直肠丝状息肉并回盲部腺瘤性息肉一例及文献综述[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7):842-843.
[4] 王 韬,张姝翌,李国逊,等.MNP-RT-PCR技术在大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筛查和鉴别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4,54(13):55-57.
[5] 丁 召,吴云华,秦前波,等.回肠D型储袋在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12):1231-1234.
[6] 毛姬浓.内镜下大肠息肉摘除术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19-20.
[7] 唐保东,陈志娜,孙玉立,等.大肠息肉824例发病情况及内镜特点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4):569-571.
[8] 于晓娜,邵顺子,沈才飞,等.大肠息肉癌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29):3866-3869.
肠息肉/治疗 @电子肠镜 @高频电凝电切圈套
R656
A
10.3969/j.issn.1000-7377.2017.12.018
(收稿:2017-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