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译介理据及其主体性意义

2017-04-03 08:27:09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理据译介主义

欧 飞 兵

(景德镇学院 外国语系,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文化译介理据及其主体性意义

欧 飞 兵

(景德镇学院 外国语系,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以翻译的“科学化”及“文化转向”为切入点,探寻文化译介理据。认为社会符号学为文化译介提供社会性理据,文化翻译论为文化译介提供本源性理据,文化互动论为文化译介提供关联性理据,文化可译介论则为文化译介提供多元性理据,这些文化译介理据具有主体性意义。

文化; 译介理据; 主体性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日趋频繁,但各国的地位极不平等,话语权向少数发达国家严重倾斜。为此,有识者呼吁,“世界可以全球化,经济可以一体化,但文化必须多元化”[1]。世界文化要保持多元化,离不开各国之间的真诚沟通与平等交流。在中外文艺交流中,由于我国的弱势境遇,迫切需要借助文化译介,去实现话语权利的分割和文化地位的跃迁,这是当前乃至今后都必须面对和研究的课题。然而,译介“有别于传统文本层面上的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跨学科的交叉”[2],最需注意的是文本同文化、历史、社会等超文本因素之间的互为影响。译介要取得成功,须有相关科学理论作指引。文化译介主要关乎翻译与文化,深入翻译学与文化学堂奥,乃探寻文化译介理据的必由之路。

一、 理据探寻的切入点和关注点

“翻译学”的诞生及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堪称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两件大事,以此切入翻译学与文化学理论,有助于从浩繁卷帙之中剥茧抽丝,觅到适切的文化译介理据。在探察译介理据时,特别关注了它们对翻译本身,以及对翻译主体性因素的特殊意义。

1.翻译的“科学化”及“文化转向”

自2000多年前人类出现有文字可考的翻译(笔译)活动至今[3],生生不息的翻译实践推动着世界文化交流和艺术发展,人们对翻译自身及翻译与文化关系的认识也随之不断加深。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翻译即科学”,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尤金·奈达的创见将翻译理论研究提升至科学的高度,直接催生了“翻译学”,对翻译整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0年,英国人苏珊·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和美国人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他们指出,不能只把翻译置于狭小的语言层面,而应将其放到包含文化、历史等各种非语言因子的宏阔社会系统中,探索异质文化间交流互动与意义生成的方式和途径。两位翻译理论家的主张给全球的翻译研究带来了颠覆性的范式革命,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2.翻译的主体性因素

在“翻译学”的建立及其转向与拓展方面,奈达、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等人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不难发现,人的主体性作用对翻译的影响何等重要。但如何界定翻译的主体性因素,需要进一步探究。

主体性在哲学范畴中一般指人作为主体的规定性,推演下去,翻译的主体性即指翻译所涉及的不同方面的人作为各场域之主体的规定性。整个翻译活动直接或间接关涉到的人包括“创作主体”原作者、“目标主体”委托者、“翻译主体”译者、“接受主体”译文读者、“传播主体”发布者、“批评主体”评论者等。这些人作为翻译各场域的主体,皆是可以影响、操控甚至改变翻译进程或结果的重要因素,我们姑且称之为翻译的主体性因素。

同翻译的其他主体性因素相比,译者厥功至伟,因为他自始至终身处由原作者、委托者、译文读者、发布者与评论者所构成的关联网当中。虽然原作者的意旨、委托者的期盼、译文读者的体认、发布者的筹划连同评论者的舆情,会辐辏式地影响着处于关联网之中的“翻译主体”的译介道德取向和伦理价值抉择,但“作为译者主体性最集中体现的主体意识的发挥,可以释放译者的创造性,引导翻译决策的全过程并确保翻译目的的实现”[4]。

二、 文化译介的翻译学理据

翻译科学观的确立及翻译“文化转向”的出现,使得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层次与范围得到提高和扩大。考察现代翻译学中的文化理论,发现它们对翻译及其主体性因素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

1.社会符号学:文化译介的社会性理据

自20世纪70年代起, 奈达开始关注语际交际中的文化问题, 并采用社会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翻译。 该理论突破传统研究阈限, 从语言延伸到文化。 在他看来, 翻译是跨文化的交际;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纽带, 力求意义对等; 最高层次的对等是译文读者在接受译文时所做出的反应, 同原文读者在阅读原文时的反应基本一致。

奈达坚持意义第一,主张意译,因为一味地强调形式对应,结果必将“抹煞原文的文化意义,即原文中的社会语言学特征,从而妨碍跨文化交际”[5]。奈达的这个理论实为翻译学中的文化论,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将社会符号学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不仅带来了观念上的突破(即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还提出了具体而微的翻译方法及其衡量标准(即意义对等及读者反应)。奈达理论的主体性意义表现为以“接受主体”译文读者为中心,尽量靠拢和不打扰他们。这一思想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813年《论翻译的方法》观点的发扬,又成为美国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1995年提出的归化翻译(一种具有目的语文化取向的翻译主张)的先导。

2.文化翻译论:文化译介的本源性理据

作为世界知名的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指出,研究翻译理论的目的,不是制定一套方法使翻译尽善尽美,而是让人们理解翻译过程这一翻译研究的本源。她的文化翻译论包括以下观点[6]:翻译应以文化为单位;翻译是文化之间的交流;翻译归根结底是为满足一定文化或文化群体的需要。

巴斯奈特以文化统摄翻译, 在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三分翻译之外, 将翻译分成文化内翻译和文化间翻译两种类型; 这一划分比其他分类立意更为高远。 她的文化翻译思想同归化翻译法一脉相承, 其主要意义与独特价值显现在三方面: ①区分“批评主体”, 把翻译评论者划为学者和普通大众两类,同时指出, 无论是学者型批评还是大众型批评, 都离不开文化的介入; ②维护“接受主体”, 保持译文读者的中心地位不动摇; ③尊重“翻译主体”, 将译者与原作者视为同等重要。

3.文化互动论:文化译介的关联性理据

勒菲弗尔在翻译领域的学术观点与巴斯奈特颇为相似,他们一致认为,“翻译是文化互动的结果,即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7]。勒菲弗尔以文化互动论来审视翻译,亦即翻译是文化之内的妥协与融合,或是文化之间的博弈与协商、冲突与互塑。

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卓越代表,勒菲弗尔的研究助推了翻译界新的范式革命。他反对把翻译当作语言学的奴仆,支持奈达的翻译学创见;摒弃了在语言学框架内研究翻译的传统方式,把关注点投射到语言之外,探察诗学、权力乃至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行为的制约和影响。勒菲弗尔文化互动论的一般意义是,为翻译文化派奠定了理论基础,给当代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特殊意义显示在同翻译各场域之主体的互动与关联上:重视译者的“翻译主体”身份,兼顾了“创作主体”原作者和“接受主体”译文读者,促进了影响原作者“创作”的源语文化和左右译文读者“接受”的目的语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塑。

三、 文化译介的文化学理据

现当代文化学的历史如同翻译学一样,亦是波澜壮阔,流派纷呈;梳理和反思其中同翻译有关的概念及理论,对促进文化学的发展具有直接意义,对推动翻译学的现代演进亦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1.文化相对主义之“不可通约论”的设定反思

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1962年首次提出的。库恩一度将不可通约性等价于不可翻译性(intranslatability),后又做出进一步阐释,认为科学新旧范式之间虽局部不可通约、不可翻译,但通过诠释可以进行比较和交流。保罗·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认为,不可通约性不只适用于科学界,在社会的其他方面如传统习俗、民族文化等,也能够大行其道。文化“不可通约论”由此产生,其佐证之一是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1993年公开阐述的“文明冲突”(Clash of Civilization)观。

作为后现代主义反理性的一个砝码,不可通约性一度等价于不可翻译性;在文化上,不免陷入相对主义泥淖,并最终导致“不可通约论”。该论断后来虽然得到了“文明冲突观”的声援,但不能掩盖其否定人类思维和语言具有同一性的本质,也无法避免滋生文化孤立主义的危险。令人欣慰的是,“不可通约论”当中蕴含了一些合理的内容:不可通约性仅存在于局部区域;局部虽不可通约、不可翻译,但并非不可比较或交流;异质文化之间虽不可通约或冲突不断,但它们并无优劣之别。

2.文化绝对主义之“可通约论”的外在反思

与持“可否通约”之一端的文化相对主义不同,文化绝对主义坚守一成不变的固定标准,维护文化的既有规范及传统习俗,高擎文化可通约(commensurability)的大旗。在他们看来,“文化可通约论”立足的基石是:各种文化共生共长的物质世界是同一的;不同文化群体认识世界的规律是基本相同的;审美取向不尽相同的文化族群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价值追求。

亨廷顿在其文明冲突论遭到反对者围攻之时,声言自己仅仅是想唤起人们对文明冲突之危险性的警惕,从而促进文明之间的对话。其实,亨廷顿也指出过,文明规定着具有精神认同的人群的文化同一性。这恰好从反面印证了因为源于同一性根基,不同种族或民族的文化可以互相交流。需要警醒的是,极端的文化可通约性会激起一元文化论(cultural monism)、文化霸权主义(cultural hegemony)等理论思潮。

3.文化多元主义之“可译介论”的规定反思

对于文化译介而言,文化相对主义的不可通约性有时直接被误认为不可译性,文化绝对主义的可通约性虽貌似可译性,但持之不变则会导致文化霸权主义等极端思想;两种偏倚皆须矫正或调和。

(1) 多元主义、多元文化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之别。“多元主义”(pluralism)承认事物的丰富性、多样性,强调各种事物之间的多维互动性,它既能够扬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之长,又可以避二者之短。多元主义的明显特征表现为:“不认为各种文化模式在本质上不相通,因此,它反对极端的相对主义;确信任何对现实的诠释都是不完全的,因此,它反对绝对主义;它希望通过互动和交流实现对现有诠释框架的超越”[8]。

“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统合多种族、多文化之国民而采取的治国措施,标志着“一个新的全面的多元文化(包括迄今仍处于社会边缘的种族文化)的形成”[9]。多元文化主义是一项国家政策,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

“文化多元主义”(cultural pluralism)的出现比多元文化主义要早,1924年由美国哲学教授霍勒斯·卡伦(Horace Kallen)首次提出,其后成为文化学领域的热门论题。与多元文化主义相比,文化多元主义的蕴涵更为深厚,也更具包容性。它强调多元民族之各自独立与互通互融,承认多元文化之特色异质与共存共生,允许多元社会之公平竞争与平等合作。

(2) 文化可译介论:文化译介的多元性理据。如果说多元主义调和了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对立,那么文化多元主义则矫正了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绝对主义的保守和偏激。文化多元主义蕴涵深厚,包容宏大,持正公允,成为支撑文化可译介论的柱石。

从哲学本原看,文化不可通约性与可通约性的矛盾实质上是个性与共性、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对立问题;矛盾双方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文化不可通约与可通约的统一性体现为文化具有可译介性。

从可通约性的立论根基看,不同的文化群体虽然价值取向不尽相同,但他们生活在同一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基本无异,且有着某些共同的道义诉求,这些因素必然促使文化之间的融通和文化译介的产生。即使从不可通约性本身看,文化交流和译介也具备逻辑的必然性:不可通约的非广布性与“并非不可比较”表明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可能性;不可通约论者承认文化“无优劣之别”,说明文化交流与对话应有的先决条件已然存在。

从语言的可译性及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文化可译介论是成立的。文字符号关乎心理经验与大脑思维,不同民族的思维固然有别,但仍有相同之处,加上人类的心理经验基本一致,这意味着各种族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及其语言文字之间的翻译具有先天的可能性和后天的使然性。可见,语言和文化乃一体之两面,语言既然可译,其承载的文化必然也是可译的。

从著名学者的论述看,文化是可译介的。王佐良先生曾说:“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解释”[10]。文化翻译虽然有时很难,但毕竟可译。周赟教授也建言,“严肃的学术译介态度必须回到术语或概念背后的文化指涉、社会生活层面上”[11]。译介须要回归文化层面,恰好说明不仅术语或概念本身可以翻译,其蕴藏的文化指涉也是可以且必须翻译的。

(3) 文化可译介论的主体性意义。作为文化可译介论的源本,“文化多元主义包含了文化相对主义的合理内核:每一种文化都具有相对于其他文化的独创性质和自我价值”,“对每一种民族(即使是经济落后的民族)的文化应该抱有认真、谨慎、尊重的态度,必须克服种族中心主义的偏见”[12]。这种合理因子赋予了可译介论之意义生成以必要前提。

文化多元主义作为一股社会思潮,已成为全球包括强势民族和弱势民族在内的绝大多数民众对文化理想的追求。文化可译介作为一种学术思想,已得到文化界、翻译界的肯定和重视;其意义在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在文化多元身份平等的基础上以译介促进各民族的沟通和交流,造就“和而不同”的国家或世界。

文化可译介论的主体性意义首先表现为对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同等重视,因为前者是“创作主体”原作者的身份隶属,后者是“接受主体”译文读者的精神依归;还表现为会以同样“认真、谨慎、尊重的态度”对待翻译的其他各主体性因素。文化可译介论所强调的沟通、交流和对话,不仅介乎两种异质文化之间,而且存在于“翻译主体”译者、“目标主体”委托者、“传播主体”发布者与“批评主体”评论者当中。主体间的互为融通有利于彰显“翻译主体”的中心地位,激发“译者的全球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意识,使其在翻译过程中做出各种合理的适应和选择,从而创造出在目的语生态环境中具有较强生存能力的译文”[13]。

四、 结 语

文化译介主要涉及翻译与文化领域,所以我们选择以“翻译学”肇始及翻译“文化转向”这两个堪称翻译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为逻辑起点,考察和阐述了翻译学中的某些文化理论及它们对翻译客体,以及对翻译主体性因素即翻译各场域之主体的特殊意义;反思了文化学中同翻译有关的诸如不可通约性与可通约性,文化不可通约、文化可通约与文化可译介,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绝对主义与文化多元主义等系列概念及理论;论证了这些理论不仅可以成为文化译介的适切理据,而且对推动翻译学现代演进和促进文化学积极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1] 陈芳蓉. 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64-69.

[2] 高宁. 论译介学与翻译研究空间的拓展[J]. 中国比较文学, 2002(1):91-104.

[3] 谭载喜. 翻译学[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206.

[4] 吴蒙. 论译者主体性研究中的译者主体意识:以《瓦尔登湖》的两个中译本为例[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38(6):838-841.

[5] 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67.

[6] 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362-363.

[7] BASSNETT S, LEFEVERE A.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2:14.

[8] 安洛特·易布斯,龚刚. 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多元主义:论文化多元社会中的阅读活动[J]. 文艺理论研究, 1996(2):92-97.

[9] DONALD H. Roy, the reuniting of American: eleven multiculturalism dialogues[M].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1996:217.

[10] 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1989:3.

[11] 周赟. 学术译介中的文化陷阱:以“封建”一词的互译为例[J].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2016(3):44-54.

[12] 高鉴国. 试论美国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主义[J]. 世界历史, 1994(4):2-10.

[13] 林燕. 翻译适应选择论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以外宣翻译中的取舍度量为例[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18(4):497-502.

TheoreticalFoundationsofTranslationofCulturesandtheirSubjectivitySignificance

OuFeibing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Jingdezhen University, Jiangxi 333000, China)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of cultures are explored, starting form the scientization and cultural turn of translation. It is considered that, social semiotics provides social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translation;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y to provides the original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translation; cultural interaction theory provides relevanc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ional theory provides diversity of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se cultural translation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have a meaning of subjectivity.

cultur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ranslation; subjectivity

2017-04-07

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5163)。

欧飞兵(1967-),男,安徽宣城人,景德镇学院副教授。

2095-5464(2017)05-0633-05

H 159

A

【责任编辑王立坤】

猜你喜欢
理据译介主义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新写意主义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近光灯主义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从文化理据看英汉语词翻译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16
冬日 新碰撞主义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3:05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语言与翻译(2015年1期)2015-07-18 11:10:08
标点符号产生的认知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