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 海 燕
(沈阳大学 师范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新时期辽宁省城市3~6岁幼儿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困惑解析
苑 海 燕
(沈阳大学 师范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4)
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与深度访谈法研究了新时期辽宁省城市3~6岁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惑。分析了被调研家长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职业与经济收入状况。提出对家长进行科学系统的家长教育以解决困惑。
新时期; 辽宁省; 城市; 3~6岁幼儿; 家庭教育
新时期是一个多元的时代,“虎妈”“羊妈”众说纷纭;国学经典、西方新说各有道理;起跑线、分数线,线线高压。大部分的年轻夫妻还没来得及“岗前培训”就仓促上岗,领受了父母之职。面对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多渠道的大量“育儿信息”,他们常常束手无策,心生很多的困惑。父母对孩子都有自己的期望,大部分的家长都想把孩子培养成积极乐观、热爱学习、独立性强、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人。但在培养的过程中,却总是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惑。有的家长认为应该尊重孩子,以孩子为重,不打骂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却有可能发现孩子养成了自私不愿意与人分享、不知道感恩的性格;有的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人才”,想要让孩子将来有出息,必须从小严格教育,以惩罚为主,但却培养出了有频繁攻击性行为,对他人不友善,缺乏同情心的孩子;有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想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却又担心孩子太小而无法对自己负责;还有很多家长会困惑在孩子学前阶段究竟应不应上钢琴、美术、书法、英语等“兴趣班”,怎样去选择适合孩子的“兴趣班”; 很多家长特别赞同“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的育儿观点,但究竟应该在生活中怎样操作才不致于极端,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却把握不好。
针对以上提到或没提到的家长们的困惑,本研究的目的是在运用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调查数据总结出新时期辽宁省城市3~6岁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运用学前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为相应解决策略的提出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为了了解新时期辽宁省城市3~6岁幼儿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困惑,笔者首先采用了文献法查阅并下载了中国知网上3~6幼儿家庭教育的相关文章,并在图书馆借阅了大量的书籍,整理出目前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理论与科学的观点,作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为了确保调查的信度与效度,同时尽量节约人力、物力与财力,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辽宁省内随机抽取三个城市,即沈阳、锦州和朝阳,在每个市内抽取大中小幼儿园各一个,每个幼儿园大中小班各抽取一个班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239份,回收212份,有效问卷206份。之后对具有代表性的家长根据其所留的电话、微信等联系方式,约定时间地点进行见面访谈或网络访谈。此外还组建了辽宁省城市3~6岁幼儿家庭教育微信群,在群中发放问卷,征询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及困惑,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3~6岁幼儿家庭教育微信群共485人,在群中回收有效问卷285份,并在项目调研期间对将近200位家长进行了微信网络访谈,详细了解了其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问题与困惑。
在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后,带着他们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困惑,再与知名幼儿园的园长、资深的学前教育学者与专家进行细致的访谈,与他们共同探讨,了解分析他们的观点,作为今后提出相关解决策略的依据。
对491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参与问卷调查家长的年龄、学历、职业、经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等特点。
(1) 家长的年龄分布。根据调查表数据,填表家长的年龄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问卷填表家长的年龄分布图
由图1可以看出,辽宁省城市3~6岁幼儿家长更多集中在30~40岁年龄段,31~35岁的为172人,占总人数的35%。看来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在25岁以后生育,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育的家长居多,25岁以下生育子女的夫妇极少。究其原因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如现代年轻人学历层次普遍较高,用于学习的时间延长,直接造成了晚婚晚育的状态。还有环境、压力、工作等其他相关的因素,也直接或间接造成了晚婚晚育的状态。
(2) 家长学历层次。学历层次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其文化素养,会直接制约家长的教育观与教育方式,从而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该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家长总体学历较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家长占74.3%,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52.7%,并且大中型幼儿园家长的学历层次高于小型幼儿园,详见图2。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历层次高的家长更愿意为孩子选择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大中型幼儿园,在孩子上幼儿园方面的经济投入也更大。
图2 问卷家长学历层次分布图
(3) 职业与经济收入。在调查的数据中可看出,参与本问卷调查的家长各行各业均有,教师、军官、公务员、公司职员、建筑装修工人、零售业主及其他,经济收入基本呈正态分布。家庭月收入2.0万元以上的占11.2%,1.0万~2.0万的占26.3%,0.5万~1.0万元的占54.3%,0.5万元以下的占8.2%,详见图3。
图3 家庭月收入分布图
根据问卷与访谈所得到的数据与资料,笔者总结出辽宁省城市3~6岁幼儿家庭教育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困惑。
1.幼儿教育的投入比例较大且盲目性问题突出
家庭教育投入(Family Educational Investment)是指父母为孩子发展提供的一系列教育资源、活动、机会,如学习资源(图书、益智玩具等)、直接的教育活动(教孩子识字、参观博物馆等)、扩展性的学习机会(兴趣班、补习班等)[1]。从所收集到的数据中可以清楚看到教育投入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详见图4,与家长学历层次成正比即家长学历层次越高,家庭教育投入越大。
图4 家庭教育投入示意图
我国学前教育虽然属于基础教育, 但却不是义务教育的范畴, 幼儿园学费根据其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条件的不同差异较大,从800~5 000元不等。 调查显示对大部分家庭而言, 幼儿园的学费及餐费就占用了家庭收入的1/5~1/4,部分家庭超过了1/3。 在问卷和访谈中有很多家长就公立与私立、大型与小型幼儿园的选择有所困惑, 究竟怎样选择幼儿园也是他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一个难题。 除了幼儿园费用,每个月用于孩子兴趣班与买玩具及绘本的费用支出也占家庭收入很大的比例, 比如给孩子报名全外教英语学习班平均1小时学费就要300元左右。
通过对调查问卷与深入访谈的分析发现,家长在家庭教育投入上具有攀比心理。有些家长看到其他家庭不惜巨额学费让孩子上幼儿园或参加某兴趣班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不顾自身家庭的经济条件去选择同样的幼儿园或兴趣班。还有很多家长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并不顾孩子的兴趣,而是按照自身的意愿,导致教育产品选择不理性、教育结构不合理。这种在孩子教育投入上盲目攀比的心态实在不健康,而且对孩子的发展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2.家长很难用科学的儿童观指导家庭教育实践
所谓“儿童观”是指“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和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2]。家长的儿童观会直接影响他们家庭教育的理念、途径、方式与方法。可以说家长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实践。因此在问卷中设计了调查家长儿童观的问题。
(1) 家长儿童观的认识与家庭教育实践存在脱节现象。现今到处都有宣传正确教育观、儿童观、教育方法等的讲座、报道。最近以微信为传播媒介的微信课堂也是非常火爆,家长们可以随时随处接受相关的教育。但通过调查发现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即家长们往往在理论上了解了科学的儿童观,却很难落实在行动中。如问卷调查第10题“您对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的看法是什么”,有92%的家长选择了“应该是平等、相互尊重,但家长也需要在必要时候保持一定的权威”,只有5%的家长选择“孩子肯定要服从父母”,3%的家长选择了“只有一个孩子,尽量事事顺着他”。通过这道题能够看出,关于是否应该尊重儿童的问题大多数家长在理论上都有正确认识。然而对于一道情景题“某天早上您和孩子都起晚了,您上班就要迟到了,还要送孩子去幼儿园,孩子却迟迟不肯起床,你会怎么处理”,56%的家长都会“着急地命令孩子起床且不会有好的语气与态度”,这说明了家长在家庭教育的实践中往往背离他们所了解的正确的观点,其行为恰恰就是他们认为的不正确的做法。究竟怎样使家长把科学的儿童观与家庭教育实践行为统一起来,是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部分家长仍质疑“儿童的发展应该完全尊重孩子天性”的儿童观。天性即先天素质,尊重儿童的天性就是要求尊重儿童的先天素质。很多早期教育家都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在良好的环境中自由地建构自我。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理”,这是一种受 “潜在生命力”驱动的儿童所特有的无意识的记忆力、吸收环境并加以适应的能力[3]。在问卷中有一道题便是想了解家长对这一儿童观的看法。“每天晚上,您会让孩子自己分配时间吗”,只有15%的家长选择了肯定答案,35%的家长选择“有时会”,50%的家长都是他们给孩子分配晚上的时间。很大一部分家长并不顾孩子是否喜欢弹钢琴、学乐器,每天晚上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其练习。还有的家长每天晚上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一起学习文化知识。这些答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很大一部分3~6岁幼儿家长并不能遵循孩子的天性进行教育,这种按照家长自己的意愿让孩子成长的方式会带来很多的隐性问题。
3.家长陪伴孩子的质量和教育心态堪忧
美国总统奥巴马很小的时候就只跟母亲生活,但父亲角色的缺失却对他的发展没有造成阻碍,是因为妈妈对他有高质量的陪伴。虽然奥巴马的妈妈学业、工作压力都很大,但她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花一定时间心无旁骛地去陪伴奥巴马,与他一起游戏、一起读书,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是奥巴马能够成功很重要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反观我们身边的家长,有多少能够做到这一点呢?他们脑子里更多的可能是自己的工作、事业,即使在孩子身边,也多是手机不离手、眼睛不离手机的状态。
调查表中有一道题是了解家长陪伴孩子质量的,即“您每天在孩子身边最常做的事情是什么”,有28%的家长选择“A.看手机或自己娱乐”,16%的家长选择“B.看书”, 32%的家长选择“C. 做工作相关的事情”, 只有24% 的家长选择“D.陪孩子看书或游戏”。另一道题目是 “您能每天晚上坚持心无旁骛地给孩子讲故事或做游戏半个小时以上吗”,只有35%的家长给出了肯定答案。这样的答案真的非常令人堪忧。许多父母总是以工作忙、自己太累等为理由、借口而很少安排时间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家长陪伴孩子时的心态对孩子的成长也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如果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总是非常专注、开心、幸福,那么孩子也特别容易充满正能量,更容易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各方面发展得也会更好。相反,如果家长把教育孩子当成负担、包袱、累赘,那么孩子便会有很多的性格缺陷,更容易消极、悲观、缺乏自信。
在调查问卷中,有一道测试家长教育心态的题目,即“到目前为止您是否很享受教育孩子的过程”,有54%的家长给出了肯定答案,12%的家长给出了否定答案,有34%的家长 “说不好,不清楚,觉得教育孩子是责任,无所谓享受不享受”。3~6岁的孩子无论在生活还是精神上都非常依赖自己最亲近的养育者(通常是父母),他们对家长的心理变化非常敏感,一旦家长自己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很快就会反应到他们孩子的心灵与行为上。从相关分析来看,幼儿行为问题发生概率和父母心理健康状态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相关性。诸多研究者较一致地认为, 儿童行为异常是对家境、环境因素的反应, 是父母对儿童采取了不适当的行为方式的结果, 儿童通过学习、模仿和投射等心理机制而产生行为异常[4]。父母心理健康及人格上的问题通过不适当的行为施加于幼儿, 从而对幼儿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如果想培养出心理健康、积极向上、高情商的孩子,家长自身必须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家长应力求让自己心境平和、坦诚、豁达、快乐。
4.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内容仍有很多的误解与困惑
在问卷调查与深入访谈中,有几道问题是想了解家长对家庭教育内容的认识。对于开放性问题“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大部分家长回答的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阅读”“陪孩子学习”等,但遗憾的是有些家长的回答是“不清楚”“不知道”。由此能够看出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更多关注的是孩子智能的培养与生活习惯的养成。
3~6岁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多元化的,具体应该包括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学前儿童家庭智能教育、学前儿童家庭美育教育等。其中学前儿童家庭健康教育应包括个人卫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营养与饮食卫生教育、环境卫生教育、疾病预防与控制教育和性教育等。学前儿童家庭情感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情商教育,如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怎样了解他人的情绪与情感,怎样去适应社会环境等。学前儿童家庭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与美感教育,是以具体的、生动的形象来熏陶和感染其情绪、情感和思想行为。学前儿童家庭智能教育主要是提升儿童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与学习相关的能力,同时应该着重培养儿童的独立性、好奇心与创造性。调查中发现,家长们最为重视幼儿智能教育的部分,这也迎合了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核心的传统家长心态。
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但家长们却往往把大部分家庭教育的时间都用于儿童智能的提升,殊不知儿童的教育应该是综合性的,不应该有所偏颇。在全方面的儿童家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加优秀、更加有发展的潜力。
5.家长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依然有很多困惑
在问卷的开放性问题与访谈中发现,家长们遇到的家庭教育问题与困惑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面对一些特定的家庭教育情境,大多数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来引导孩子。如有的家长反映孩子总是吃饭慢,一边吃饭一边玩,用了各种方法来管教,仍然不见效果。还有一位3岁孩子家长对待她刷牙非常慢的孩子的做法是把孩子关进卫生间,让她刷完牙再给开门,尽管很疑惑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会不会对孩子的心理有所伤害。其实懂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这种做法真的很暴力,一定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并留下阴影。通过问卷和访谈,列举出辽宁省城市3~6岁幼儿家长普遍关注的几个家庭教育问题。
(1) 怎样帮助幼儿摆脱电子产品。在调查中很大一部分家长提出孩子总是喜欢看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到底用什么方法能够让孩子少看电视、少玩电脑和手机。
(2) 怎样使幼儿爱上健康食品,远离“垃圾食品”。有部分家长因为孩子爱吃一些没有营养的零食而与孩子进行着“拉锯战”。
(3) 怎样矫正幼儿的各种行为问题。有些家长反映自己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比如咬指甲、攻击性行为、退缩性行为、残忍性行为,等等,面对孩子的这些异常行为,大多数家长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才能矫正。
(4) 怎样提升幼儿的注意力。家长们特别关注孩子注意力的发展,他们的困惑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为什么孩子玩玩具、学习都不能坚持很长时间,一会就溜号,跑走了?”还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说老师反映他们的孩子在幼儿园上课过程中,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对此他们非常苦恼,特别想知道有没有一些方法来促进孩子注意力的培养。
6.家长对现今流行的繁多教育概念、理念与方法难于有专业的辨别
市面上有些育儿科普书教给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还有些教育机构提出“闪卡右脑开发训练法”“脑波训练”“全脑开发”等等教育概念。这些使家长们应接不暇,无法辨别其科学性,非常疑惑这些教育理念与方法是否会对孩子起到教育机构所宣扬的神奇效果。有些家长也在质疑鼓励式教育到底好不好,总是鼓励与表扬会不会造成孩子自满、自大情绪过多,甚至认为适时应给孩子一些“打压”,这样孩子才能谦虚从而不断进步。
7.二胎家庭中幼儿家庭教育的诸多问题开始凸显
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时期的家庭和社会教育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多子女家庭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调查与访谈中就有一些二胎家庭中的家长对于平衡老大与老二的关系,如何对他们进行更好的教育存在着诸多困惑。因为二胎家庭中的父母往往面临更多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尤其在“二宝”很小的时候,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二宝”身上,那么长子女不免会有被遗弃感,从而产生嫉妒、憎恨等不良心理。在调查中,绝大多数二胎家庭中的家长都提及自己对于两个孩子教育力不从心,感觉时间、经历、知识、方法都极度缺乏。因此,新时期二胎家庭的幼儿教育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1] CONGER R D,DONNELLAN M B. An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on the socioeconomic context of human development[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7(58):175-199.
[2] 教育大词典:第2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163.
[3] 霍力岩. 试论蒙台梭利的儿童观[J]. 比较教育研究, 2000(6):51-56.
[4] 滕春燕. 4~7岁幼儿行为问题与父母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74-78.
ProblemsandPerplexitiesofFamilyEducationin3~6YearsOldChildreninLiaoningProvinceinNewperiod
YuanHaiyan
(Normal College, Shenya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44, China)
The problems and perplexities of family education in 3~6 years old children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new period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questionnaire and in-depth interview. The parents’ age distribution, education level, occupation and economic income status are analyzed.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o solve the confusion,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parent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new periods; Liaoning Province; city; 3~6 years old children; family education
2017-05-04
2017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基地课题(2017slktjd-046)
苑海燕(1978-),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讲师,硕士。
2095-5464(2017)05-0614-05
G 610
A
【责任编辑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