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角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2017-04-03 06:31:41张耀民张立国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模式人才培养协同

张耀民,张立国

(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会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教学研究】

协同创新视角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张耀民1,张立国2

(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会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在进行办学模式的探索和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创新型国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健全甚至还未形成,严重制约了创新型才培养质量。本论文通过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要素分析,提出了新形势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234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就业。[关键词] 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 引言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范型之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创新教育为理念,以培养人才的创新性为目标,通过制订有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并付诸实践, 从而形成独特风格与特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运行机制[1]。目前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能力本位教育(CBE)”模式,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国家职业资格(NVQ)”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韩国为代表的“产学合作”模式等。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借鉴国外成熟模式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促进了国内高职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然而,新时期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2020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目前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创新型才培养质量,这势必要求我们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论文旨在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探讨新形势下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如何为经济升级铺路,为脱贫攻坚助力,为人的成长筑基,这一切都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素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只是高校的责任,也是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用户的责任,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和合作,明确各自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角色,多方协同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1.政府。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政府职能也在积极转变,明确将“掌舵”和“划浆”职能分开,赋予高校、社会更多的自主权。这一点陕西省今年迈出了实质性进展,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突出用人主体的主导作用,全面下放副教授职称评审权,同时对于未取得教授评审权的高校自行选择具有评审权的高校委托评审。

2.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消除结构性矛盾,实现就业零对接。因此,校企合作也在由以往高校“一头热”转变为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这样使学生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能力。因此,企业既是协同创新的组织者,也是面向市场需求的创新资源整合者。

3.高校。高等院校是贯彻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必须进一步加强创新教育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尽快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这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大学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4.科研院所。科研院所比大学更接近产业实际,比企业更了解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中间站。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大对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才能形成完整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5.用户。建立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检验是通过毕业生在社会工作中的表现而反映出来的,必须建立毕业生质量追踪制度。高校定期主动与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发现需要知识更新,可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使高校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协同创新从最初的“产学研”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模式,发展到“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最后再将用户纳入到创新体系中,演化成“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因此,高职院校要想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一条结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户的“政产学研用”创新道路[3]。

三、模式及解析

通过对“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理要素分析,结合陕西工商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1234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种实践、四个抓手。使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1年首次招生10人规模,发展到现在年招生150人规模,下面结合我校谈一下1234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

一个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就业为中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社会需要的人才,让学生学有所用,有尊严而体面地去就业,是职业院校办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整体水平的重要内容。

两个平台:一个优质教育资源库共享平台、另一个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比较突出,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而且资源分散,难以共享,形成一个个“资源孤岛”、“信息孤岛”,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因此,创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迫在眉睫。我校从2012年开始组织教师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校本教材,到目前为止已出版发行的有40多套,在此基础上立项建设20多门课程优质教育资源(网络课程)。通过一个个项目充分调动优秀师资力量,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倍增效应,在学校之间横向地架起资源共享、互动教学的桥梁,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教育资源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高职与本科教育学分替换的终身教育“立交桥”。

另一方面,学校为在校生搭建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立了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大学生创业科技园,通过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业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攻克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的问题,进而破解学校办学中实践教学基地不足、“双师型”师资匮乏以及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难题。

三种实践:课堂实验、集中实训、顶岗实习。

高职教育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基础上,自觉主动地降低理论教学的深度、难度,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内容。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课时超过理论教学课时,甚至达到60%以上。“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上又可以分解为:实验、实训、实习等。验证性实验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真正体现“学中做、做中学”教学理念。利用某门课程或若干同类课程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完整项目(或作品),使学生掌握某种特长或技能,主要通过集中实训周的形式在校内完成,在实践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完成,并在实训后期向系部专业教师汇报实训成果,通过汇报,一是各个小组相互学习、借鉴,解答各自疑问,二是听取其他专业教师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

目前与我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共六家,提供的岗位主要有IT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网络维护与网站建设管理、数字媒体制作技术、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等,基本能满足我系顶岗实习的需要。我们基本安排校企合作企业在第四学期五一前后进行为期两周宣讲、岗位认知学习,学校架起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桥梁,采用三方协议、双向选择形式,一方面企业能够发掘在某一领域有可塑性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实现多方共赢局面。目前,伴随着我系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我们正在与龙图教育洽谈进一步深度合作,拟在16级学生中选择一个班的学生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即所谓的“订单班”),由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合作实验室,专业课完全由企业教师授课,企业承担学生就业去向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能力与岗位能力完全对接。

四个抓手:一是实行二级管理,在学校层面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校有关领导、专家、教授和外聘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低于20%,主要职能是对学校的教学改革、“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教学、实践和竞赛等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和咨询。在系部层面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由本系教师和行业企业专家组成,行业企业专家原则上不低于40%。主要职责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技能竞赛、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决策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我校2013年、2015年先后两次对人才培养方案做了修订和完善,两次调整共同点就是让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突出了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极大地促进学生就业。

三是组织与实施。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任课教师选聘问题,专业课原则上要求副高以上职称任教,对于急需的一些任课教师,也要通过试讲环节才能上讲台;2.教材选取上,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建方式开发自己的校本教材,另一方面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并经学校教学指导委员审定方可选用;3.完备教学资料,每门课程各任课教师在学期初填写教学任务书、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表、教学过程中要填写教学日志表、批改作业,学期末要提交电子教案、试卷分析等教学资料;4.学校督导与评估中心组织各专业督导员在学期中进行听课,对每一位教师所任课程通过学生进行量化打分。系里每学期组织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对全部专兼职教师进行听课促教专项活动,通过这项活动,特别带同类课程之间的教师教学相互借鉴,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并作为一项常规化工作;5.通过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大赛,旨在通过比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挖掘“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实现校园创客们的创新梦和创业梦,同时展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6.通过每年一度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旨在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展示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和教学能力,达到引领示范,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四是管理与评价。如果说企业管理出效益,那么教育管理就是教育“生产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学校管理评价中,提出了“以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评价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我们的管理策略是:常规教学经常抓,创新性教学重点抓,学科整体推进全面抓。对教师管理与评价主要是通过与教师个人访谈,教学资料检查,实地听课、观课,学生座谈会,评价问卷等。对学生的管理与评价始终由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完成。学生在校实习实训的管理与综合评价由学校指导教师和合作企业教师一起负责;学生进入企业岗位实习的综合评价以合作企业教师为主,学校派出的带队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实习期间的纪律和日常管理。

四、结束语

信息社会的到来,对人才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只是高校的责任,必须拓展承担人才培养质量的责任主体,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政府、大学和社会都来重视和关心的话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创建起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自主办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

[1]邓小妮. 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8-50.

[2]张浩.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J].职业与教育,2010(01):29-31.

[3] 李全彬,等.“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2015(6).

[责任编辑 张宇龙]

Explor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Taking Shaanxi Business College as an Example

Zhang Yaomin, Zhang liGuo

(Shaanxi Radio & TV University, Xi'an 710119)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b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n the exploration of schooling mode an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adapting to innovative country is imperfect even has been far from forming a complete system ,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on tal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1234 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applica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by factor analysis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User (GIURU)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boost student employment.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us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alents training, Mode

2017-03-25

1.张耀民(1976— ),陕西省蓝田县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工程硕士。2016年中西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陕西师范大学访问学者。2.张立国(1965—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为陕西工商职业学院2015年度重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J1507。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践技能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SGH16V023。陕西工商职业学院2015年度重点科研课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15G-08-A03。

G718.5

A

1008-4649(2017)02-0038-04

猜你喜欢
模式人才培养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规划及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永续债券探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05:21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7:37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7:17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