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君恒,刘可馨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从圣坛到民间:王艮儒家君子观大众化建构及困限
孙君恒,刘可馨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明代哲学家王艮强调君子要注重“百姓日用即道”,主张君子之道的实质在于仁、在于爱人,根本点在于对百姓日用方面的关切。他认为君子的言行,必须符合美德体系要求,是美德的化身和综合。他对君子的修养要求很全面,传承了孔子的君子美德条目。他使儒家君子观从圣坛走向民间、从神性转向“人民性”。他侧重老百姓和普通群众的日常需要,把君子之道具体到对民生需要的满足上,有切实的群众基础,使君子观彻底改变了空谈说教和少数人的“专利”的局限。他以莲花比喻君子,栩栩如生,通俗易懂,便于普及。但是他的唯心主义局限和散见的不系统论述的遗憾,也非常突出。
王艮;君子;美德;大众化;百姓日用
明代哲学家王艮(1483~1541),号心斋,是孔子君子思想的崇拜者、传承者,王阳明的得意弟子。孔子关于君子应该“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的见解,在王心斋那里得到了发扬光大,有很多思想闪光点,其君子思想方面点点滴滴的独到领悟,体现了由神圣殿堂到民间生活的历史转变,在中国儒家君子认识历史上是可贵的创新,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仁道是君子观的核心,在于亲民,为社会服务,造福广大老百姓。在庙堂之上的士大夫,应该胸怀天下,为芸芸众生考量,才是真正明白了孔子的用意、儒家的真谛,践行君子之道、大学之道。王心斋认为:《大学》乃孔门经理万世的一部完书,吃紧处只在止于至善,格物却正是止至善……不用增一字解释,本义自足。验之《中庸》、《论》、《孟》、《周易》,洞然吻合。孔子精神命脉具此矣。诸贤就中会得,便知孔子大成学。诸生问止至善之旨,先生曰:“明明德以立体,亲民以达用,体用一致,先师辨之悉矣。此尧舜之道也,更有甚不明。”(《王心斋全集·语录下》)
王心斋创造性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他主张君子之道的实质在于仁、在于爱人,根本点在于对百姓日用方面的关切。他一反空洞的说教,强调君子的仁爱应该具体运用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实践方面。他栩栩如生地描述“僮仆之往来,视听持行,泛应动作,不假安排”,就是“道”,“即事是学,即事是道”,“君子只知爱人、敬人。”(《王心斋全集·语录下》)他还把“百姓”和 “圣人”放在等同的地位,认为 “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会失。教子无他法,但令日亲君子而已,涵育熏陶,久当自别。”(《王心斋全集·语录上》)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圣人和普通老百姓的需要,把神圣和世俗结合起来,从世俗中发现、触摸、追求、逼近神圣。这样,“百姓日用”就成了检验君子之“道”的标准,君子从容地走下了圣坛,与广大老百姓打成一片,君子之道与普通老百姓的基本需要融为一体,圣贤追求不再神秘和高不可攀。他还说“满街都是圣人”、“人人君子”、“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王心斋的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广大老百姓的生存要求和愿望,积极维护了劳苦大众的利益,使儒家君子观有了强大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平台。他的君子平民化的观点,敢于挑战权威地位,肯定一般老百姓和芸芸众生的利益诉求,具有君子之道利在众生、人性向善、人权平等、人格平等、共享幸福、追求高雅境界,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意义。余英时先生认为:“阳明的后学,特别是泰州王门,强调‘满街都是圣人’的观念,喜欢以‘端茶童子’之类的眼前例子发明‘良知’的妙用。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儒家日常人生化带来一种重点的转移,以前儒者把希望寄托在上面的‘圣君贤相’,现在则转而注重下面的普通百姓怎样能在日常人生中各自成圣成贤。”[1]
君子随乐而善道,追求理想人格并不痛苦。王心斋认为君子胸怀博大,具有乐观主义精神,能够超越狭隘的功利思想,心安理得,潇洒自在,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不依赖外物。王艮的《乐学歌》“学是学此乐,乐是乐此学。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家喻户晓,广为传诵,就是他乐观主义的真实写照。人生何乐而不为?我们岂不应该选择快乐和幸福?“尘凡事常见俯视无足入虑者,方为超脱。今人只为自幼便将功利诱坏心术,所以夹带病根,终身无出头处,日用间毫厘不察,便入于功利而不自知,盖功利陷溺人心久矣。须见得自家一个真乐,直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然后能宰万物而主经纶。所谓乐则天,天则神。学者不见真乐,则安能超脱而闻圣人之道?仁者安处于仁,而不为物所动,智者顺利乎仁,而不为物所陷。仁且智,君子所以随约乐而善道矣。”(《王心斋全集·语录上》)在科举做官盛行的时代,王心斋能够认真反省人生,主张遵守仁道,胜于功名利禄,非常难得。他看透官场的个人名利角逐和黑暗,认为世俗的福分所得与祸害接踵而来——害人、害身、害心,不是真正的君子所应该追求的。“仕以为禄也,或至于害身,仕而害身,于禄也何有?仕以行道也,或至于害身,仕而害身,于道也何有?君子不以养人者害人,不以养身者害身,不以养心者害心。”(《王心斋全集·语录上》)我们看到王心斋的这个见解,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在于智慧的高论很接近,亚氏注重智慧的人生远离功利,幸福不依赖外物,心灵上的自得是最高境界的幸福。虽然他不可能阅读到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是这个方面的认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李泽厚指出王心斋的乐论,“都把心学愈益推向感性方向发展……仍是某种精神满足、道德境界……不是伦理即心理,而逐渐变成心理即伦理。”[2]
学会爱人、爱他人,是君子的大学问。利人,才能利自己,是互惠互利。王心斋非常强调孔子的道德黄金律“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的指导思想,主张切实加以运用,才能达到君子的最佳境界。自私狭隘的利己,仅仅希望得到爱,而不付出爱,不可能真正实现大爱,也不符合儒家的君子之道。“如保身而不知爱人,必至于适己自便,利己害人。人将报我,则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国家哉?此自私之辈,不知本末一贯者也。若夫知爱人而不知爱身,必至于烹身割股,舍生杀身,则吾身不能保矣。吾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君父哉?此忘本逐末之徒,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故君子之学,以己度人。己之所欲,则知人之所欲;己之所恶,则知人之所恶。故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必至于内不失己,外不失人,成己成物而后已。此恕也,所谓致曲也,忠恕之道也。”(《王心斋全集·安定书院记》)
正是由于君子具有高尚人格和崇高理想,才人人敬仰。君子严格遵守儒家仁爱的根本原则,遵守爱人、爱民的处世之道,才能永远受到尊敬。“孔孟之学,正如此。故其出也,以道殉身,而不以身殉道。其处也,学不厌而教不倦。本末一贯,合内外之道也。夫是谓明德亲民止至善也。”(《王心斋全集·语录下》)王心斋对君子境界非常向往,期待满城都是君子,实现社会大同的美好理想。“人人君子,刑措不用,道不拾遗者,不识何日而得见乎?”(《王心斋全集·答刘子中》)王心斋热情讴歌孔子修己以安百姓、天下平的伟大思想和精神境界,赞扬孔子道贯古今,成为人们永远学习和敬仰的楷模,其魂魄金声玉振,千古流芳。“正己正物,此是吾人归宿处。凡见人恶,只是己未尽善,若尽善,自当转易。以此见己一身不是小,一正百正,一了百了,此之谓通天下之故。圣人以此修己以安百姓,而天下平。得此道者,孔子而已。”(《王心斋全集·语录上》)
君子的言行,必须符合美德体系要求,是美德的化身和综合。王心斋对君子的修养要求很全面,传承了孔子的君子美德条目。其要点如下:
1.君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君子善于反省自己的过错,应该恪守不二过的戒律,对他人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善于悔过、改过,成为检验是否是君子的分水岭、试金石。王心斋强调:“一友论及朋友之失,先生曰:‘尔过矣,何不取法君子?见不贤而自省之不暇,哪有许多功夫去较量人过失!’”(《王心斋全集·语录上》)对于过错,君子往往寻找自己的欠缺,不致于纠缠他人。“若说己无过,斯过矣;若说人有过,斯亦过矣。君子则不然:攻己过,无攻人之过,若有同于己者,忠告善导之可也。”(《王心斋全集·语录上》)若他人对我有偏见,不能给予关爱,那么我就应该深刻反省自我的欠缺、不妥、毛病,不能责怪他人。“君子为己之学,自修之不暇,奚暇责人哉?自修而仁矣,自修而信矣,其有不爱我信我者,是在我者行之有未深,处之有未洽耳,又何责焉?故君子反求诸身,上不怨天,下不尤。”(《王心斋全集·勉仁方》)
2.君子不怨天尤人。君子之学关键在自己,外在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和利用。若没有成功,应该首先自我反省,寻找自己的责任,而不能怨天尤人。王心斋认为“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身,不怨胜己者,正己而已矣。‘君子之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亦惟正己而已矣。故曰:‘不怨天,不尤人。’”(《王心斋全集·语录上》)这个见解和孔子《论语》中君子“不愠”、“不怨天,不尤人”的思想如出一辙。
3.君子讲究外表,彬彬有礼。君子注重外表,道貌岸然,内在高雅修养和外表完美表现,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是对他人的尊重,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化作用。儒家君子历来注重高雅、经典、端庄的“儒服”、“官服”等装束,现在儒家文化流行“汉服”,展示的就是内在的君子情操,期望的就是对君子人格风貌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弘扬。“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又从而引导之,其处己也恭,其待物也恕,不失己。不失人,故曰:“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王心斋全集·语录上》)
4.君子安身立命,心系国家。君子能够立足当下,做好本职工作,又胸怀祖国,力图实现鸿鹄之志,报效国家。儒家传统非常注重从自身做起,逐步放大,进入到家国层面,鞠躬尽瘁,倾心奉献,铸就人生和事业的辉煌。“孔子知本,故仕止久速,各当其时。其称山梁雌雉之时哉,正以其色举而翔集耳。故其系《易》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又曰:‘利用安身。’又曰:‘身安而天下国家可保也。’”(《王心斋全集·语录上》)从自身做起,修身、安身,才能按照儒家的逻辑进阶,最终实现伟大的社会理想。“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安身以安家而家齐,安身以安国而国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故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曰:守孰为大?安身为大。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同一旨也。不知安身,身不能保,又何以保天下国家哉?”(《王心斋全集·语录下》)
5.君子注重节操。君子讲究节操。“君子守身之节,不可不慎。”(《王心斋全集·语录下》)王心斋主张尊身、安身、保身、爱身,要“以身为本”,“修身立本”,“立本安身”,“明哲保身”,“身尊则道尊”。
6.君子好学深思。君子都是饱学之士,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有良好的修养,才能有高雅的境界。 “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是故君子学不厌而教不倦者,如斯而已矣。 ”(《王心斋全集·勉仁方》)
7.讲究孝悌。王心斋论述了孝道的积极意义,主张君子应该做好典范,促进孝道的发扬光大。他以自己父亲89岁为理由,强调自己在家孝敬父亲,理所当然,符合传统美德,也是推辞上朝当官的正当选择。“自古君子作字,以孝友为教,其旨深哉!此道人人可知可能,上合天心,下合人心,幽合鬼神,古合圣人,时合当今,其机不可失矣。”(《王心斋全集·与南都诸友》)做到孝悌美德,从家庭延伸,可以神通广大,社会平安。“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王心斋全集·答太守任公》)王心斋现身说法,把自己89岁老父亲作为自己履行孝敬美德的对象,“仆之父,今年八十九岁,若风中之烛,为人子者,此心当何如哉?此尤仆之所以不能如召也。”(《王心斋全集·答太守任公》)
王心斋心目中的“孝”和“悌”,不是绝对盲从,而是坚持独立思考,有所选择。他说:“父兄所为,不可不识;父兄所命,不可不择”。这就是说:对的,当然要尊敬从命;不对的,“不可姑息”,应该“反复思绎”,真心诚意地事奉他的父兄,但绝不是“愚孝”、“盲从”,而且能做到抵制和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的东西。他的“孝悌观”和传统的“孝”和“悌”是有原则区别的。
8.君子与人为善。君子成人之美,助人为乐。“先生倡道京师,兴起多士,是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王心斋全集·奉绪山先生》)
王心斋的君子美德体系,有非常多的条目,囊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方方面面。这里所举上面八点进行简要说明,仅仅是一鳞半爪,挂一漏万。
王心斋的君子之学,对于发扬光大孔子的君子观念,功不可没。我们在他的君子思想里,看到的多是对孔子的君子观一脉相承、具体运用和发扬光大。他的君子见解里,有不少思想闪光点、新认识:
1.君子内涵的再确认。君子的界定在于高尚道德,人们往往不自觉地把君子和官位相提并论,等量齐观,产生了很多误解、歪曲。王心斋结合个人境遇对君子与社会地位进行了新的反省,正本清源,认为君子不一定是科举入仕者、地位显赫者、高高在上者,地位卑贱的老百姓也可以是君子。他再一次强调了君子与社会职位、仕途、学历无关,和孔子的君子认识如出一辙。韦政通先生指出儒家的君子人格的理想、君子之道的根本,就是在于道德的标杆作用。“孔子的理想是要以道易天下,因此道必须落实。道落实在个体上,是要求道德人格的创造……成为人格上受人敬仰,道德上极具魅力的人物。”[3]
2.君子之道的认识,从神圣走向民间。王心斋侧重老百姓和普通群众的日常需要,把君子之道具体到对民生需要的满足上,有切实的群众基础,使君子观彻底改变了空谈说教和少数人的“专利”的局限。他的创新,重在经世致用,使儒家君子思想大众化、民间化、普遍化、实践化,君子认识的内涵更加充实,范围更为扩大,打破了君子高高在上、老百姓敬而远之的经典模式,让高明的理论获得了坚实的老百姓“草根”后盾,给儒家君子观注入了更加强大、富有活力的民间、大众、群众基础,在君子理念上突破了闭门造车、坐而论道、夸夸其谈的旧习,在一定意义上克服了孔子谆谆告诫的“小人儒”倾向,他由此开辟了中国明清思想文化经世致用的先河,指出了君子从庙堂走向民间的康庄大道,起码是埋下了厚重的“伏笔”。历史“玄机”复杂,没有如王艮所想的思路变为现实,但是他的创新、尝试,与众不同,非常可贵。难怪他的见解令持有传统君子观不变的学究不满,有人认为他是王学后人的“左派”。后来的研究者对王艮的历史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梁漱溟指出:“我放弃了出家的念头,转入儒家,这个儒家指的是王阳明门下的泰州学派……我很佩服王心斋……他是本着自己的思想而实践的人,所以他是个社会活动家。”[4]梁漱溟出版了《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书中称赞泰州王氏父子(王艮、王襞)的学风与作为“最合我意”,而且“作事出处甚有圣人的样子”。该书在“世界未来之文化与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一文中指出,未来要能开创文化的新风潮,必须再创古人的“讲学之风”,不要成为“少数人的高深学问”,应从民间着手致力于普及化,他特别指出泰州王艮“化及平民”的讲学风格是值得关注的。侯外庐在1959-1960年主编出版的《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中,对于王艮生平与思想特色有详尽的讨论,该书认为王艮思想接近下层社会,具有“人民性”,代表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利益,其以“下”代替“上”的概念与“百姓日用之学”即是圣人事的思想,是破坏封建主义的“进步思想”[5]。
3.孔子君子“三达德”的新诠释。例如,王心斋通过“知天、乐天、同天”,对应解释了“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原因,简明扼要,一针见血。“‘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先生曰:‘我知天,何惑之有?我乐天,何忧之有?我同天,何惧之有?’”(《王心斋全集·语录下》)这些君子智、仁、勇、知天、乐天、同天话语,都来自社会生活,和老百姓的传统道德一脉相承,很好地诠释了儒家精华,对于成人成贤,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鞭策作用。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按照儒家伦理纲常要求,不断提升自我,才能实现人生的跨越,达到较高的人生境界。王心斋通过君子认识,为理想人格提供了追求的原则、规范方面的具体要求,指明了由此达彼,超脱狭隘的高高在上的天(理)的引导模式和天人合一的感应关系。美国著名学者本杰明·史华慈认为:“儒家最关心的内容是人类规范好生活现实之间的伦理鸿沟,以及人类道德中介是否有能力沟通这个鸿沟。”[6]
4.对“君子反求诸身”的深刻领悟。孔子提出了“君子反求诸身”的任务,如何反求诸身?王心斋指出:“在我者行之有未深,处之有未洽耳。”(《王心斋全集·勉仁方》)这样的理解很独到,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孔子的微言大义。德国汉学家罗哲海在《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一书中指出,儒家君子强调自我反省,注重心灵的至善,特别是慎独、自我约束、严格内省,因为“儒家的君子必须在自我之中找到道德制约。”[7]
5.君子良知的元(仁)、亨、利、贞,有新的注脚。王心斋指出它们具有普遍性、通用性、包融性、永恒性:“立夫良知即性,性即天,天即干也。以其无所不包,故谓之仁;无所不通,故谓之亨;无所不宜,故谓之利;无所不正,故谓之贞。是故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终日干干夕惕,敬慎此良知而已。虽危无咎,即所谓不败,即所以立本也。平斋求之,良知更何疑于不足,此便是尽性,自能获乎上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已矣。能反求,自不怨天尤人,更有何事!”(《王心斋全集·答朱惟实》)将伦理道德的条目和周易思想结合、对应起来,使“四书五经”的分别变为一体化,寻找了其中的内在联系和融通性,这样的对照、比拟、认同,不无意义,不乏启发,但是伦理道德的 “应然”(“应当”)与宇宙本体、事物本身的“实然”(“是”),毕竟不是一回事,它们能否一一对应、如何转化,需要细心斟酌。要让它们由此达彼,还需要一定的桥梁和机制,能够自圆其说、头头是道才行,可惜所言甚少,让人不知所云。
6.以莲花比喻君子,通俗易懂,便于普及。唐代的韩愈以兰花比喻君子,王心斋则以莲花比喻君子,栩栩如生,深入浅出,历历在目。这样便于一般老百姓明白君子的寓意,不致于局限于文人所理解的抽象概念了。“周子爱莲花,以莲为君子。若非君子心,焉能同如此。”(《王心斋全集·送友》)
现在看来,王心斋的君子观,不免也有一些明显的局限。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王心斋心目中的君子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主观精神至上论。他君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封建时代的文人士大夫的基本格调,有浓厚的时代烙印。他的君子思想,植根于主观精神追求和道德理想境界,君子思想灵魂统治、主宰一切行动、实践,个人活动完全服从于、隶属于君子伦理思想和情感(情操)的原则和规范这些既有的条条框框,这些德性条目也是按照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儒家的“清规戒律”继续沿用的,个人的修养贯彻了心性的全部投入和体验,悟道君子的情怀,没有摆脱主观精神的根本路径。尽管他主张君子要走下神坛,与老百姓的日用打成一片,知行合一,相比过去的单一、静心的修养理念和方式,比较务实,与纯粹的唯心主义有所不同,思想混合、夹杂,让人莫衷一是,难以取舍,在有的学者看来甚至是挑战、“异端”,但是并没有从实质上进行突破。他所说的“百姓日用”,局限于个人的、日常的基本生活与生理需要,而非感性的社会现实。奠定在精神至上的君子观,其历史局限、背景局限、方向局限、路径局限、方法局限、结果局限,自然非常突出。成中英先生对宋明儒学的历史局限性的分析也适合于看待王艮的君子观:“宋明儒学自形上学指向形下实践,却并不能真正开展和实践一个社会理想。”[8]陈来先生指出这样的思路不可避免、或多或少陷于主观想象、空灵体验的神秘主义。“内心体验作为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其普遍有效性和可靠性就成为疑问,尽管有些人能于此下手终身受用。特别是这种神秘体验主要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现象,并不表明体验者把握到了真正的客观的实在。”[9]
第二,王心斋的君子论述闪光而分散。他述而不作,留下的文字比较少,对于君子的论述星星点点,很不系统。我们刚刚看到他的君子见解的闪光点,期待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阐发,想不到突然就嘎然而止,不知所终,未免遗憾。例如,对于“君子反求诸身”,王心斋进行解释,自我检讨,很有启发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明白孔子的名言哲理:“在我者行之有未深,处之有未洽耳。”(《王心斋全集·勉仁方》)可是,仅仅这两句话,不足以说明君子反求诸身这个微言大义的品性和深刻内涵,意犹未尽,留下了不少悬念。
第三,王心斋儒学君子观夹杂道家、佛教因素,一方面是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合发展,更加具有适应性、灵活性、包容性、创新性,另一方面再是繁杂其中,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以一贯制的正宗儒家君子风格,失去了单一性、纯洁性、正统性,为正统儒家所不容。儒家的“心性”(如“于无字处读书”),道家的“感应”,佛教禅宗提倡的“顿悟法”,为王心斋所长期修习和身体力行,显示了他的君子观念十分博大,同时比较繁杂。萧公权先生在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公允地评价了王艮的思想作为:“心斋及其弟子本孔子‘有教无类’阳明良知平等之义,广教下层社会人世,其精神不仅有合佛家之普度众生……此亦王学打破传统之一端也……不啻无意中向专制作微妙之攻击。 ”[10]
总之,王心斋的君子之道的实质是关爱百姓日常生活,以此为中心进行的阐发,对于发扬光大儒家的君子思想,很有突破和创新。他的历史贡献,有目共睹,光耀千秋。武汉大学黄钊教授对王心斋的杰出成就的评价和总结非常中肯,强调王心斋“把传统的‘百姓日用而不知’之道,转化为‘百姓日用而知’的圣人经世之道,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给予高度重视的理论创造。后来,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大讲‘经世致用之学’,其源头活水,当出自王艮。”[11]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实质上强调了传统道德、君子美德的价值,完全可以用来指引我们进一步认识明代哲学家王艮的君子观研究:“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12]
[1]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三联书店,2012.256-257.
[2]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195.
[3]韦政通.中国思想传统的创造转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131-132.
[4]梁漱溟.东方学术概观[M].台北:骆驼出版社,1987.227-233.
[5]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958-995.
[6]本杰明·史华慈.思想的跨度与张力[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41.
[7](德)罗哲海.轴心时期的儒家伦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215.
[8]成中英.合外内之道——儒家哲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38.
[9]陈来.宋明儒学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25.
[10]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375.[11]黄钊.中国古代德育思想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993-994.
[12]习近平.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ED/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924/c40531-2572 6339-4.html.
From Sacred to Popular:Popularization of Wang Gen’s Thought of Gentlemen and its Limitations
SUN Jun-heng,LIU Ke-xin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Hubei,430081)
Wang Gen(王艮),a philosopher in China Ming Dynasty,emphasized the gentleman(君子) should pay attention to"people’s daily needs"(百 姓 日 用 ),arguing that the essence of being a gentleman lies in benevolence (REN, 仁爱)and care for people,and what is fundamental is concern for people’s daily needs.He believed a gentleman should live by virtues,and represent virtues.Inheriting Confucius’tradition,Wang Gen put forward comprehensive qualifications for the gentleman.His viewpoints of gentleman was people-oriented,focusing on average people’s daily needs.He advocated gentlemen to care for people’s needs,which made his viewpoints deeply rooted among people rather than empty talk,and thus being a gentleman was no longer the “privilege”of the few.He compared gentlemen to lotuses.This metaphor is vivid,easy to understand and convenient to popularize.However,the limitation of his idealism and scattered unsystematic analysis are prominent problems.
Wang Gen;gentleman;virtue;popular;people’s daily needs
B 248.3
A
1000-260X(2017)06-0060-06
2017-06-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传统价值观创造性转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16BKS11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先秦七子的君子观研究 ”(13BZX073)
孙君恒,哲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伦理与文化研究;刘可馨,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主要从事伦理与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来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