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
(禹城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禹城 251200)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是指产妇在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主要发生在胎儿娩出后2h内,也可发生在胎盘娩出前、后,对产妇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1-2]。本研究通过分析在我院接受阴道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的44例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具体预防对策。具体信息如下。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4月在我院进行阴道分娩发生产后出血的经产妇44例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阴道分娩未发生产后出血的经产妇44例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年龄26~39岁,平均年龄(33.14±3.32)岁;孕周37~40周,平均(38.47±1.21)周。对照组年龄27~40岁,平均年龄(33.47±2.51)岁;孕周37~40周,平均(38.56±1.14)周。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阴道分娩经产妇产后出血的相关影响因素,首先收集产妇一般信息以及既往史,一般资料包括年龄、妊娠次数;既往史包括是否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软产道损伤、宫缩乏力、不良孕产史(多胎、巨大儿)、胎盘滞留、凝血功能障碍等。在胎儿娩出后采用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将带有刻度的集血器置于产妇臀下收集血液,于2h后取出,将血液置入量筒中测量出血量,然后将一次性会阴测量垫置于产妇会阴处,于产后24后取出,将两次测量的出血量相加即为24h总出血量。
比较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包括年龄>36岁、妊娠次数>2次;比较两组产妇既往史,包括妊高症、软产道损伤、宫缩乏力、不良孕产史、胎盘滞留、凝血功能障碍等。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产妇年龄>36岁有3例6.82%,妊娠次数>2次有7例15.91%;观察组产妇年龄>36岁有14例31.82%,妊娠次数>2次有24例54.55%;观察组年龄>36岁、妊娠次数>2次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22、14.393,P<0.05)。
对照组产妇妊高症有5例11.36%、软产道损伤有5例11.36%、宫缩乏力有7例15.91%、不良孕产史有4例9.09%、胎盘滞留有3例6.82%、凝血功能障碍有1例2.27%;观察组产妇妊高症有16例36.36%、软产道损伤有17例38.64%、宫缩乏力有24例54.55%、不良孕产史有12例27.27%、胎盘滞留有11例25.00%、凝血功能障碍有8例18.18%;观察组妊高症、软产道损伤、宫缩乏力、胎盘粘连、胎盘滞留、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68、8.727、14.393、4.889、5.436、4.456,P<0.05)。
产后出血是产科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该疾病致病因素较为复杂,致死率较高,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3]。产后出血主要预防措施是针对病因快速止血,补充产妇血容量,纠正休克,防止感染。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年龄>36岁、妊娠次数>2次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与产妇年龄过高、妊娠次数过于频繁有关;观察组妊高症、软产道损伤、宫缩乏力、胎盘粘连、胎盘滞留、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高,说明妊高症、软产道损伤、宫缩乏力、胎盘粘连、胎盘滞留、凝血功能障碍等均是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针对产妇出血因素予以有效预防措施是降低产妇产后出血率的关键。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有效预防:①在产妇入院时向其讲解有关分娩、产后出血的知识以及预防措施,进而消除其负面情绪;②评估产妇一般资料以及既往史,检查其凝血四项等,排除其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在产妇分娩时做好输液、输血等准备,有效预防其发生产后出血;③密切观察产妇产程进展,并根据产妇情况选择合理的接生方案,且在产妇分娩期间要注意保护其会阴,并在胎盘剥离时避免用力牵拉,有效预防发生软产道损伤进而出现产后出血;④在胎儿出生后即予产妇肌注缩宫素,同时将新生儿放置于产妇旁,协助其哺乳,并帮助产妇按摩子宫,增强其子宫收缩,有效预防产后出血;⑤在产后24h内密切观察产妇阴道出血情况,进而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4-5]。
综上所述,产妇年龄过高、妊娠次数过于频繁、妊高症、软产道损伤、宫缩乏力、胎盘粘连、胎盘滞留、凝血功能障碍等均是产妇发生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临床上根据产妇情况予以其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能有效降低产妇产后出血几率。
参考文献
[1] 张 丹,孙 丽,赵晶晶.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以及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的应用价值[J].天津医药,2017,45(10):1064-1067.
[2] 郑云英,陈 兵,曹春珠,等.干预高危产妇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对预防产后出血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4):5318-5320.
[3] 闫爱兰,王秀艳.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6,23(9):1281-1284.
[4] 张 瑾,于 芳,韩晨光,等.2218例产后出血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0):4260-4263.
[5] 岳永飞,王晓艳,汪 云.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预测[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6):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