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2017-04-02 12:12温优华
关键词:智库学术期刊协同

温优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 潮州 521041)

高校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温优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广东 潮州 521041)

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传播环境下,各种信息数据被海量挖掘和使用,政府部门也需要更多的准确数据、信息,才能做出更科学的决策。我国高校学术期刊与智库之间数据共享意识和传播意识不强,合作互动还处于随机状态,缺乏良好的创新运行机制。高校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之间存在着内部共生关系,具有协同创新的条件基础和动力。它们可以搭建“产、学、研”平台,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协同创新、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决策三位一体。

新媒体环境;高校学术期刊;高校智库;协同创新

智库已成为影响国家决策、引导社会舆论、推动国家外交、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力量。我国高校智库在国家智库建设中占的比重很大,为其他类型智库发展提供思想源泉。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展示高校学术水平的重要窗口,在履行创新理论、培育人才、服务社会使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学术期刊和智库都是以高校为强大的后盾,是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成果荟萃之地,彼此独立而又相互作用,二者互为依托,存在内部共生关系。

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传播环境下,各种信息数据被海量挖掘和大量使用,政府面临着组织和决策上的巨大挑战,政府部门也需要更多的准确数据、信息才能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并实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协同创新是发展的主流,协同发展需要跨学科人才资源优势、跨部门数据共享。教育部早在2011年就启动了“协同创新规划”,打造了一批协同创新中心以“产、学、研”为主线,将高校与其他相关机构协同联合,为“协同攻关”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这也为高校智库和学术期刊协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智库和高校学术期刊内部共生,它们之间的协同创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学术期刊与智库协同建设现状

(一)高校学术期刊和智库之间数据共享意识和传播意识不强

各自为政、协同攻关力不足,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存在分散经营、单兵作战状况。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据的集成和运用,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对人们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高校学术期刊和智库之间提升传播力的途径和渠道少,传播模式与运行机制不成熟。因管理方式的原因,高校智库、高校学术期刊运行资金除了由政府向学校拨款、学校再向下属的机构拨款外,一般较少另外渠道,所以危机意识、市场意思、营销意识不强,共同开发的传播渠道少,我国高校学术期刊与智库与媒体的关系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而且智库为了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影响决策,一般会选择内参形式直接上达到政府决策者,而不是选择通过媒体的力量进行传播,传播意识不强,忽视对思想成果的传播,因而也忽视了媒体的重大作用,缺乏通过理论产品引导社会公众认识。甚至常把学术成果视作秘密,对媒体有戒备或排斥心理,缺乏数据共享意识,在决策上就会容易产生很多障碍。[1]而且高校学术期刊对智库的关注度也不够,没有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不少学术期刊以学术共同体代言人自居,高高在上,缺乏服务意识。

(二)高校内部学科缺少交叉与融合,学科内涵与知识体系较为分散零乱

尽管教育部启动了协同创新计划,由于长期的各自为政、学科壁垒森严致使跨学科的协同创新难以执行,虽然高校具有学科齐全的科研和学科优势,由于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不同,高校内部教师协同参加学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协同攻关的项目不多,期刊和智库之间的协同没有明确和细分的目标,部门之间合作出现矛盾分歧,造成资源难以共享,科研方向狭窄和整体效益低下,科研力量相对分散乃至个体化。在参与学科建设中,不少学术期刊总是我行我素,与主办单位的学科建设脱钩,无法反映出本校的科研学术水平。当前部分高校学术期刊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定位上的迷失,同质化严重,大多高校学术期刊过于偏重论文的引用率、转载率、影响因子等指标,使得期刊工作偏离了方向,致使期刊不可为的也为,出现贪大求全、学术质量下降。这种“乱象”不但搅乱期刊市场和办刊秩序,而且使期刊丧失安身立命的根本,未能广泛集聚思想智慧,未能为智库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从“产、学、研”平台建设来看,与现实需要脱节,政策转化效果差

目前,在产、学、研协同平台建设中,数据难以共享,各单位长期的分割状态,导致科研低水平徘徊、科研转化率低。其一,由于校内科研和教学的评价体系主要着眼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刊物的级别,校内智库专家的科研论文投至的刊物首选不是本校期刊,而是追求核心期刊。其二,高校学术期刊更重视理论研究,智库建设注重务实性,各自的评价标准有一定的分歧。其三,相当部分的来稿规范性不够,编辑难度较大,不太符合学术规范。其四,长期以来,高校学术期刊在学科建设、科研研究成果转化中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即坐等来稿,在开展科研项目研究中,学术期刊基本是科研成果产出上属“后期”加工和完善阶段,较少关注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或者参与项目建设。

二、高校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协同创新具有可行性

(一)高校学术期刊与高校型智库建设之间存在着内部共生关系

是学术研究把高校学术期刊与高校型智库之间连接起来,无论是学术期刊还是新型智库,都可以强化大学的责任和使命,提高服务国家发展的自觉性,[2]为国家的决策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校智库重在应用研究,着力点是会诊社会重大问题,学术期刊则长于理论研究,高校智库和学术期刊互动合作、取长补短,可实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决策共同发展。[3]

(二)它们具有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和动力

它们互动发展是可行的。一是高校学术期刊与高校智库因有隶属于大学的背景,同样都是高校内部机构,学校给予两者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学校内部的协同操作容易实现,这为二者互动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易实现打造品牌期刊与构建高水平智库;二是资源配置状况奠定了协同发展的基础,学术期刊和智库在各自的领域里积累大量研究成果;三是从人才团队来看,高校智库和期刊都汇聚着大量的专家,具有合作的团队支撑。[3]一流的智库有一流的专家,品牌期刊背后有大量的读者和作者,通过网络的互动和交流,可以共同参与到期刊建设中来;四是从渠道资源看,都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构筑客户网络,通过忠实的客户资源,共同推进自身的发展;五是新媒体传播为高校学术期刊和智库提供了资源共享的技术支持。在大数据背景下形成战略公示,建立现代化的传播交流平台,提高期刊和智库的传播力和公信度,从而提高咨政服务质量。[1]

三、高校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协同创新策略

高校学术期刊与智库建设在人才、信息、成果等方面共同发展,推动学科体系,科研方法创新,使高校学术期刊和智库成为思想活跃、人才辈出、成果荟萃之地。协同发展要有从集聚、开放、联合的发展理念,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创新。[4]

(一)高校学术期刊促进智库建设的策略

1.发挥高校学术期刊传播平台作用,加速智库建设成果转化。首先,与智库建立常态化合作,对智库成果优先发表。高校智库研究成果出来以后,需要及时通过报刊公之于世,为人们所学习和借鉴。高校学术期刊众多,是学术成果的载体,是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高校学术期刊自身要用互联网思维来创新出版方式,打造全方位的出版生态系统;并完善高校学术期刊网络营销的渠道,借助新媒体技术实施精细化宣传,如特色智库、智库名牌专业、智库重点建设项目等,促进学术研讨与智库文集出版合作的常态化。其次,利用新媒体技术,组织网络化。在合作模式上突破传统的简单合作方式,借助多元的通讯媒介构建协同创新的新型组织结构。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微博、博客、播客等各种新媒体平台,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互作用,发布智库学术新闻,提升智库的知名度,增强期刊传播力。高校学术期刊丰富多样,内容涉及面广,面向的专业领域比较多,[5]与各智库建设的网站建立连接,设置期刊导航,提供专业信息资讯,为智库提供多样化服务。例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就通过校内学术期刊、电视媒体和网络等手段来推广和传播自身的研究成果且颇有成效。

2.发挥高校学术期刊的学科导向功能,形成智库建设的催化机制。首先,协同参与学科建设,彰显学科特色,促进智库发展。高校学术期刊能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客观、真实、快速地反映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期刊可以通过其战略发展计划,根据主办学校的学科特点规划办刊,在栏目设计、选题策划、组稿等配合智库建设,彰显学科特色。依据高校已有的学科优势,组织相应智库专家学者的文章,对智库研究的学科发展状况进行跟踪报道,宣传智库学术带头人,引导学科方向,从而将本校的学术研究推向高层次、最前沿,引导和催生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其次,以问题为中心开展协同创新。高校学术期刊有专业和综合性的,而综合性的学报占据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半壁江山。综合性不应该是简单的学科拼盘组合,而是“问题综合”带动学科的发展。问题导向应成为高校学术期刊和智库建设协同创新的着力点,跨学科的栏目需要跨学科的团队为依托,否则只是空中楼阁,难以办成。以问题为中心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办刊,以专题化运作模式,共同推动学科向纵深发展,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如韩山师范学院学报和本校潮学研究院共同打造“潮学研究”栏目,推进潮州学学科建设,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是这方面成功的尝试。再次,创新课题研究方式和课题组织机制,协同攻关。科研大协作已成为完成重大研究项目的重要组织形式,期刊要拓实科研团队,随时关注智库重要的基金项目主持人和学科带头人,积极了解课题项目的进展,努力为其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学术期刊编辑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科研素养,还有一批学者型编辑,在搭建期刊和智库科研课题合作平台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6]由此可以成立科研协作组,成立专家工作室,共建栏目、共同申报研究课题,参与学位点的建设等,最后,可根据所在区域、规模和影响力的相近性,进行创新要素和资源的集中,高效和节约的利用和优势互补,打造以学科特色为创新要素的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期刊刊群,根据相关学科,加强联合办栏,支持智库建设。

3.为智库提供信息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促产学研结合。产学研模式要求高校的科研必须契合现实需要,符合市场的发展动向,[7]期刊编辑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与智库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定期交流;与智库专家共同攻关相关项目,共同推介和传播产品、合作培养和培训人才等。缩短智库成果发表周期,经常召开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广会,推动社会效益测产生。

(二)高校智库建设促进学术期刊建设策略

1.高校智库为期刊建设提供人才队伍。团队建设是学术期刊建设的关键,高校智库凝聚着一大批优秀人才,高校期刊、各类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二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8]因此需要在资源配置上,发挥各自优势、满足各自所需。学术期刊编委会聚集大量的学术名人、知名专家,应发挥其带头作用。智库专家要主动参与成为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关注期刊的发展动向,发挥智库专家在主题策划、专家组稿、专家审稿上的影响力,保证所刊发的稿件的质量;智库专家也应主动申请进入期刊的审稿专家库,努力协同期刊建立合理的审稿制度,为提高期刊审稿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做出贡献,促进期刊健康协同的运行。智库专家为期刊的发展献策,主动协助策划栏目,担任学术期刊栏目主持人,发挥自身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提高期刊的学术含量。

2.智库建设中的专业研究方向为期刊的重点栏目建设奠定基础。高校智库建设已经形成了稳定的、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智库为期刊提供丰富的稿源,提供稳定的核心作者队伍。智库的研究方向一般是会诊于社会的重大问题,选题一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针对性,这为期刊的栏目打造提供很大的帮助。智库专家要根据自身的优势,主动跟踪、关心和支持期刊的栏目建设,根据本校的学科特点和研究方向,共同打造重点栏目。协助各学科带头人约稿,有意识地、主动地挖掘本校潜在的科研骨干,邀请知名人士撰写评论、综述等导语,引导期刊内容和科学研究变革与创新的方向。正如郝振省提出的要“三立”:项目立院、人才立项、品牌立库。[9]通过加大对期刊的支持力度,有助于期刊品牌的形成。

3.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期刊的创新。长期以来定位不清晰,智库应整合资源,加大对信息渠道的改革力度,使之更加畅通,致力于与其他单位沟通平台的搭建,把产和学纳入到发展规划里,推动中国智库的成果转化,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协同发展。[10]一是整合学科资源,完善学科体系,与期刊开展项目合作,通过与大众媒体联系与合作,扩大自身的政策影响力,加大新兴、交叉学科的扶持和培育力度;二是共同参与企业的合作创新、协同发展、加深合作,使高校期刊产学研长期分割的三个环节统筹联系起来,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舒刚.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智库建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转型[J].中国高教研究,2016(8):27-31.

[2]李娟.学术期刊发展与智库建设和谐共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0-02(B05).

[3]温优华,曾荣平.科技期刊与科技智库互动发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1):1140-1144.

[4]王珩,刘鸿武.新型高校智库开展协同创新的探索与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为个案[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91-95.

[5]吴志远.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智库国际影响力的策略——以“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为例[J].对外传播,2016(5):63-65.

[6]李洋.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创新——以协同创新为视角,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8(5):204-206.

[7]杜宝贵,隋立民.正确认识中国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高校教育管理,2014,8(2):29-32.

[8]刘德海.新型智库建设要有新境界新追求[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5.

[9]郝振省.出版业智库建设需要研究的十大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2016(1):13-14.

[10]聂震宁.智库建设要把“研产学”更好地结合起来[J].出版发行研究,2016(1):8-9.

(责任编辑:李金龙)

G236

A

1001-4225(2017)08-0086-04

2017-04-09

温优华(1975-),男,江西宁都人,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全国高等文科学报研究会2016年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经营与管理机制创新研究”(BY26)

猜你喜欢
智库学术期刊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微智库
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