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敏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工匠精神”内涵分析与当代大学生职业认同的理论维度
何慧敏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写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与会人员议论的热点词汇。各领域“工匠精神”的缺失使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高度关注其根本内涵和培育路径。“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相吻合,培养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利于大学生对职业的认同,培育“工匠精神”成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
工匠精神;大学生;职业认同;理论维度
Abstract:In 2016, craftsmanship was written into the state government work report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became one of the catch phrases heatedly discussed by the participants. The lack or shortage of craftsmanship in all the walks of life draws high attention to its fundamental connotation and the way to cultivate it. It happens that craftsmanship echoes with the subjective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raftsmanship contributes to their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it.
Keywords:craftsmanship;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theoretical dimension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所生产出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经过不断地打磨、调整、修饰等步骤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不断提升、不断凝练,为的是打造行业内的经典[1]。“工匠精神”具有以下内涵。
1.1.1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
精益求精即注重细节,追求产品的完美和极致。工匠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产品进行精雕细琢,不断提升、不断凝练,把质量从99%提高到99.99%。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工匠们对产品一丝不苟、孜孜不倦的坚持和追求就是精益求精的体现。中国古代的陶瓷、丝绸,当代的德国汽车、德国手表、日本电器等,都是对“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核心内涵的诠释。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不仅要求企业生产出精致的产品,工匠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还希望社会各行各业形成“工匠精神”,培养大量社会急需的大国工匠人才[2]。
1.1.2 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
严谨、一丝不苟即是指匠人在生产产品中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不投机取巧,质量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1985年,海尔集团当众砸毁存在质量问题的冰箱,对仓库中尚存的7台冰箱也因外观有划痕决定将这些冰箱当众砸毁。瑞士制表商对手表的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这都是“工匠精神”严谨、一丝不苟的体现。
1.1.3 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
技术工人在生产产品中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在工作岗位上甘于平淡,年复一年地忍受寂寞,这都是耐心、专注、坚持的精神品质的体现。工匠们在其工作岗位上不断提升其制造产品的质量,体现工匠们在材料的选取和使用上、在产品的设计方案中以及产品的生产流程中都在不断改进,提升产品质量,在其后的销售服务中也不断提升其自身的服务水平。传统苗银打造的手工艺人,在打银这一岗位上默默传承和坚守数十年如日,才能在现代工业潮流冲击下,将打银这一传统工艺传承至今[3]。
1.1.4 专业、敬业的精神
行业内存在着一批对自己的工作疯狂追求完美质量的匠人。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十分苛刻,对自己的工作从不厌倦,永远追求尽善尽美,他们热爱自己从事的岗位,在自己的行业中日复一日地默默钻研,努力追求产品的每个细节的完美,这就是工匠们专业、敬业精神的体现[4]。在中国古代,每日对着一堆木器不知疲倦地钻研,最终发明了刨子、铲子、曲尺等工具的鲁班;30多年来只做旧书修复这一件事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冈野信雄;生产号称 “永不松动”的螺母的日本哈德洛克工业株式会社等,这都是完美体现了“工匠精神”专业、敬业这一品质的高级匠人。
1.1.5 淡泊名利的精神
工匠们在其岗位上默默坚持,默默钻研,不图名利,只因心中对其职业的热爱,他们单纯地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他们在其岗位上默默耕耘,只为追求产品的完美质量。《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钟表修复师王津师傅,成了大众口中的“故宫男神”。王津在故宫默默修维钟表39年的经历,不仅展现了深宫中这一工作的枯燥与艰辛,更是完美地体现了工匠的淡泊名利的精神。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职业认同感一般是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即个体对其从事的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习惯等都是在非常熟悉的情境下形成的。职业认同感会影响员工的忠诚度、向上力、成就感和事业心[5]。
大学生职业认同感是指大学生对于即将从事或已经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大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会影响大学生对职业的忠诚度、努力程度和满意度。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形成受到其自身、家庭、环境、实习实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对大学生职业的发展也会产生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认同对大学生职业的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对于工作机会的把握、大学生内心对于取得工作绩效的满意度、大学生对于离职的态度等多方面[6]。
本文中提到的理论维度是指从理论的角度。“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与大学生职业认同的理论维度,是指对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工匠精神”“大学生的职业认同”进行内涵、特征、影响因素等的界定和探究“工匠精神”“大学生职业认同”这两者间的关系。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是“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近些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呈现的对就业前景迷茫、职场“闪离”等诸多现象值得我们探讨大学生对于职业的认同程度。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大学生对其自身职业的认同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高职院校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不仅促进高职院校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促使大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匠人”的意识,促进高职工匠人才的形成,也会增强大学生们对其职业的认同,提高大学生们的职业认同意识,使大学生们在其岗位上敬业、乐业、爱业。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他们的“工匠意识”,并在其心中埋下“工匠精神”的种子,使其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自信,也促进他们内心对其职业的认同[7]。
大学生对其职业的认同也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养成。大学生们对其职业有了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在校期间更加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参加实践、实训,提高他们自身的职业能力,立志成为各自行业的高级匠人,促进学校“工匠精神”的宣传。具有较高职业认同的大学生在投入到其工作岗位时,在岗位上他们更能做到敬业、爱业,对其产品严格要求、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进一步促进社会“工匠精神”的形成,进一步促进各行各业高级匠人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当今职场出现的“闪离”、频繁跳槽等现象,最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8]。
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中广泛应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的技能与企业的需求有效对接,使学生的技能在企业实践中得到提高,但这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推进“工匠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探索以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为目标的工学结合新模式,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而不是学校实习生的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并在参与实践生产过程中感知企业职业精神,于潜移默化中践行“工匠精神”,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也于潜移默化中践行了“工匠精神”。
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大都体现了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却缺少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职业精神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完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增加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树立职业精神。如今,社会对工匠以及“工匠精神”的高度关注,高职院校在调整其人才培养方面时加入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各高职院校宣传“工匠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工匠精神”的氛围,也能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培养,促进各院校高级匠人的发展。高职院校更应顺应时代潮流,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增加“工匠精神”元素。比如增加大国工匠的内容、工匠们坚守岗位的经验,介绍“工匠精神”和一线工人的先进事迹等。
良好的文化氛围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工匠精神”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工匠精神”具体化,使高职院校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浓厚文化氛围,达到以文化教化人的目的,达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及培养学生成为大国高级工匠的职业追求。营造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文化氛围,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训基地、班级、学校文化等进行建设。比如在校园内树立各行各业的著名工匠的雕像及介绍;利用校园广播电视观看大国工匠的视频;在班级开展关于“工匠精神”的学习和讨论活动,让学生说出内心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感悟;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文化特色定期开展关于“工匠精神”的讲座、论坛等营造出崇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9]。
课堂教学是学校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方式,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有利资源,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在日常教学时可以恰当地讲授具有“工匠精神”的行业人物的故事、创业经历等,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还可以在课堂上观看《大国工匠》等节目,观看后开展关于“工匠精神”的讨论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学习体会,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学生心中,并成为学生优秀品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举例或者让学生们观看《大国工匠》里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8位平凡又伟大的匠人事迹;举例各行业内部的著名工匠等,充分挖掘、利用课堂中的“工匠精神”资源,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职院校不仅要培育学生们的“工匠精神”,还要使学生们在其工作实践中将“工匠精神”付诸实践,使学生们将“工匠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做到精益求精、敬业爱业,成为技艺高超的高级工匠。高职院校不同的专业均开设了理论和实训课程,各高职院校可以在实训课中践行“工匠精神”,让学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实训操作,实训课中教师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绝佳途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言传身教的教育。在专业实训中,为了达到理想的实训效果,教师除了对学生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外,还会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敬业爱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教育。教师在实训课中对学生进行的“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让学生实践这一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学生们在实际的训练中对自己所生产出的产品不断地打磨、调整、修饰等,精雕细琢、不断提升、追求完美,将产品打造为行业内的经典。此外,各高职院校还可定期开展技能大赛,促进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提升,还可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促进高职院校高级工匠人才的成长,在实训课中实践“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有助于高职院院校形成良好的“工匠精神”氛围,促进高职院校对高级匠人的培养;还能促使学生增加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中的“工匠精神”氛围促使学生们提高了自身的职业认同感,学生增加了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在其职位上工作得也更加稳定了,学生也会于无形中产生成为高级匠人的想法,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如此循环往复,促进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与大学生对职业的认同的良性发展。
[1]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 “工匠精神” 的培养[J].职业教育,2016(23):103-104.
[2]刘春.“工匠精神” 培育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追求[J].职教通讯,2016(32):19-20.
[3]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 “工匠精神” 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53-56.
[4]张菅,王松禅.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教育化,2016(24):124-125.
[5]张铮.当代“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1-3.
[6]查国硕.“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6(22):72-75.
[7]刘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与分析—以长春大学为例 [J].长春大学学报,2012,22(10):1250-1253.
[8]刘义.大学生群体职业认同与多元范式职业价值观教育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2-107.
[9]刘艳华,乔志宏.大学生职业认同、实习经历与求职结果的关系研究[J].北京教育,2011(6):67-68.
(责任编辑:李 平)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Craftsmanship and the Theoretical Dimens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HE Huimi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65,China)
G718.5
A
1008-5475(2017)03-0081-04
10.16219/j.cnki.szxbzk.2017.03.016
2017-05-22;
2017-06-26
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项研究课题(2016MZXY23)
何慧敏(1993-),女,广东深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研究。
何慧敏.“工匠精神”内涵分析与当代大学生职业认同的理论维度[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7,28(3):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