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润民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037009)
元好问在浑源交游著述考
李润民
(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037009)
元好问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卓越贡献已有定论,作为金元之际文坛领袖、史学巨擘,足迹半中国,交游遍天下。而距元氏家乡不远的雁门关外的浑源,也是人杰地灵,既有恒山、龙山胜景,又有雷、刘文学家族之盛,元好问与浑源雷渊、魏璠、刘氏父子素有交往,并两次亲临浑源,流连于山川之间,放歌吟咏,存诗之富,胜于他乡。通过对元氏在浑源行迹的考证、著述的解读、交游的梳理,借以订正讹误,希望对元好问和浑源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元好问;浑源;交游;著述;考证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称遗山先生。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中州集》以诗存史,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学作品和诗人小传,实在是功不可没。晚年以史家自任,在家乡筑野史亭,潜心著述,《壬辰杂编》虽然已佚,但《金史》多所采纳。元好问诗、文、词、曲,各体皆工,文学批评也卓有建树。遗山先生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绝非偶然。[1](P287)
元好问有据可查到浑源两次,第一次是1241年(辛丑,蒙古太宗十三年),先生出关,四月至应州(今应县),作《过应州》(边城三月似穷秋)、《应州宝宫寺大殿》(林庙而今草又荒)。后至浑源,作《浑源望湖川见百叶杏花二首》,作《念奴娇》(潇洒兰亭三月)题序“饮浑源岳神仙会”(应该是农历四月八日恒山庙会,可见元好问在浑源逗留约月余)。第二次是1243年(癸卯,蒙古马乃真后二年)秋,元好问应耶律铸之请,往中都燕京为耶律楚材写碑文。经浑源,顺路拜见魏邦彦(名璠,号玉峰),作《游龙山》《李峪园亭看雨》《玉泉二首》《赠玉峰魏丈邦彦》诸诗。
小山招饮,恨还丹、不至人间豪杰。南渡衣冠多励集,潇洒兰亭三月。陶冶襟灵,留连光景,觞咏今无复。黄垆虽近,老怀空感存殁。谁办八表神游,古来登览,此日俱湮没。天景云光摇醉眼,兴在珠宫瑶阙。布席崧台,脱巾石壁,散我萧萧发。短歌悲慨,海涛响振林樾。
此词注明为“饮浑源岳神仙会”,浑源四月八日为传统的恒山庙会,纪念佛祖诞辰,举行法事和俗众登山活动,元好问第一次到浑源是春季,正赶上庙会。而且特别注明“浑源岳”,以示和曲阳北岳区分开来。“布席崧台,脱巾石壁,散我萧萧发。”如果是在恒山宴饮,那估计是在“会仙府”了。
神岳提封入寺基,上公官秩见僧碑。云藏佛屋晴犹暗,树近禅窗老更奇。竹杖只供行险易,藜床偏与望川宜。同时不及髯中令,犹得泉名比凤池。
玉水泓澄古殿隅,又新名第不关渠。每因天日流金际,更忆风雷裂石初。百里官壶分韵胜,千人斋粥荐甘余。八功德具休夸好,玩景台荒有破除(寺东北有玩景台,尽得神川之胜,导者误引之荒山,一笑,故有二句。)
玉泉山在龙山东,恒山西,玉泉寺是著名寺院,当时已废,此诗讲的“神岳”当指浑源岳,另外浑源古称“神川”,此诗当写浑源无疑。
龙山右胁松十里,细路蜿蜒绕龙尾。松林迫塞闷煞渠,北望玉泉疑井底。玉泉元自别一天,眼界廓廓无神川。金城百里才一俯,半尖浮图插苍烟……行行下绝玉泉一杯甘以洌,未须张陆夸冰牛,况是一壑复一丘。不如一诗招将入南州,先生兴来时卧游。(《元好问全集》卷五)
李峪是龙山东坡地名,是上龙山必经之地,元好问告别了玉泉寺,远远看见应县(金城)木塔的影像和浑源县城的永安禅寺,主人不在客不留,估计是此次来浑源,魏璠、刘祁等人都不在。此诗为杂言古体,写景抒情自然酣畅,是元诗中的上品。
曩予尉大梁,得交此州雷与刘。自闻两公夸南山,每恨南海北海风马牛……玉峰有佳招,绝唱须一酬。为君探囊掷下珊瑚钩,白云相望空悠悠。异时华表见老鹤,姓字莫忘元丹丘。(《元好问全集》卷五)
金元时期浑源人称恒山为南山,龙山为西山,元好问此次游龙山是魏璠邀请的,“玉峰有佳招,绝唱须一酬”,随行还有其子等人,“贱子贪名山,客刺已屡投”。元好问用500多字的篇幅,采用古诗歌行的体式,盛赞了浑源龙山之博大秀美。在元诗中是少见的长篇。
四月山泉冻未开,东君才为挽春回。多情丹杏知人意,留著双华待我来。
儿时忆向西溪庙,丹杏曾看百叶花。今日山中见双朵,自怜憔悴老天涯。(陵川西溪二仙庙有百叶杏花。)(《元好问全集》卷十三)
元好问诗集中有十几首杏花诗,可见诗人对北方这一物种的喜爱,作于不同时期的杏花诗主题与情趣各不相同,但都是咏物抒怀的佳作。这首诗把晚年浑源所见杏花和儿时陵川所见杏花作一比较,感时伤世,深切动人。“百叶杏花”、“双朵”,应该是一种独特的杏花品种,从很小时就给元好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学者说:“正如杏花诗的缘起,特定的行迹会带来对特定区域内风物的关注,以致萌生感情。元好问在蒙古军队入侵后辗转避难二十多年,那每年春日都能见到的杏花,正如陪同自己四处逃生的老友,不免经受战争蹂躏。于是其杏花诗就蒙上了羁靡丧乱色彩。”[2](P50)
南山老桂几枝分?翰墨风流属两君。共说人间好歆向,争教茅屋著机云。备尝险阻聊乘化,力战纷华又策勋。却恐声光埋不得,皇天久矣付斯文。
刘祁晚年隐居故乡龙山归潜堂,潜心著述《归潜志》,浑源刘氏一门八进士,曾邀赵秉文为书“八桂堂”,后赵秉文为书“丛桂蟾窟”,意即刘氏不只八桂,而是多多益善。“共说人间好歆向,争教茅屋著机云。”是夸赞刘氏父子,刘祁、刘郁兄弟翰墨风流,文才绝佳,有汉代刘向、刘歆父子和晋代陆机、陆云兄弟那样的名声。
雷渊,字希颜,故居当在浑源,这四首诗写到雷渊“虎视鹰扬、飞扬跋扈”,实乃一代人杰,而作者又与其“把臂论交分最深”,雷渊死后,元好问为撰《希颜墓铭》。
《希颜挽诗》五首写雷渊“紫髯落落照青春”,乃是“中朝第一人”、“万夫雄”,英雄不再,“再得斯人又几年”,表达了元好问的追慕、惋惜之情。
旧闻刘君公,学经发源深……阿京吾所畏,蚤生号能文……此行不虚来,得接大小……何时沂水上,同咏舞雩风。(《元好问全集》卷一)
元好问是大家,但对长他十几岁的刘从益及小他十几岁的刘祁兄弟却是由衷的钦慕,不吝笔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梦想南山掩霭间,眼明惊见玉峰寒。风波旧忆横身过,世事今归袖手看。贩妇佣儿识名姓,故乡遗俗见衣冠。临流卜筑平生事,会就辽东管幼安。(《元好问全集》卷十)
魏璠归隐浑源南山,但“贩妇佣儿识名姓,故乡遗俗见衣冠”,每每说起当年的勇略,让人叹服不已,如今避乱归乡,如同三国时的管宁一样,潇洒度日。
大茂维岳古帝孙,太朴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灵境在,地位岂合他山尊?中原旌旗白日暗,上阶楼观苍烟屯。谁能借我两黄鹄?长袖一拂玄都门。
神仙山位于涞源、唐县、阜平三县交界处,涞源人和阜平人称之为神仙山,唐县人称之为大茂山。《恒山游记》[3](P208)、《北岳恒山志》[4](P432)收入此篇,不妥。
浮图百尺耸亭亭,落日鸦啼野蔓青。故国尽消龙虎气,横山犹带凤凰形。金根辇路迎禅驾,玉树歌台语梵林。惟有滹沱河上月,年年随雁过寒汀。(《元好问全集》卷十)
《恒山游记》[3](P208)、《北岳恒山志》[4](P434)收入此篇,不妥。浑源的确有横山,但绝对没有滹沱河,可断定不是写浑源诗。
张静认为“或有好事者将‘钱塘江’换成‘滹沱河’用来咏定襄之横山寺,署名乡贤元好问,编县志者也未加考辨。”[5](P68)并考证此诗为元人陈刚中吟杭州“凤凰山”之作。[6](P55)地方志附会名人,实不可取。而数百年来,以讹传讹,贻害无穷。
鬓须苍白葛衣宽,事外闲身也属官。授简如闻数枚叔,乘车初不少冯欢。沙城雨塌名空在,石峡风来夏亦寒。两饱三饥已旬日,虚劳儿女劝加餐。(《元好问全集》卷十)
《北岳恒山志》收入此篇,不妥。虽然恒山悬空寺所在山峰名翠屏,但此翠屏口实为张家口之翠屏口,是山河形胜之地,同页还选录了周昂两首《翠屏口》,更说明问题,周昂从未有来过浑源的记录,而当时就驻军在张家口的翠屏口。望文生义,附会名人实不可取。
另据狄宝心先生考证:“翠屏口,即翠屏山口。名翠屏山者甚多,以遗山行迹观之,此指今山西浑源县南之翠屏山。蒙古乃马真后二年癸卯秋七月上旬遗山往燕京路经浑源时所作《李峪园亭看雨》诗有‘夕阳展放紫翠屏,只欠松梢一轮月’句,此与本诗题《宿翠屏口》吻合……故编此诗于蒙古乃马真后二年癸卯(1243年)。”[7](P55)此诗一题为《宿翠屏口》。狄宝心先生对元好问研究用功最勤,但对此诗的编年和属地有些牵强,《李峪园亭看雨》诗虽有“夕阳展放紫翠屏,只欠松梢一轮月”句,但此“紫翠屏”可能是一时的观感,而非实指浑源翠屏峰。况元诗中明确有“沙城”地名,当是张家口地区。
狼牙路滑马伶俜,老鹤超超欲上征。一曲松风写幽致,九秋云物怆离情。天开员峤方壶境,涧落银河月窟声。觌面青山入渠手,定谁胸次玉峥嵘?(《元好问全集》卷十)
此诗与下一首仅隔一日,路途当不甚远,灵丘县上寨镇有狼牙沟村,又有狼牙岭,又名大地岭。如果元好问从繁峙经灵丘南山,然后到浑源恒山,即岳岭,是有可能的。
神岳规模亦壮哉,上阶绝境重裴回。丹青万木秋风老,金翠千峰落照开。川路渐分犹暗澹,湍声已远更凄哀。石门剩比灵丘远,正坐登临欠一来。(《元好问全集》卷十)
此诗也有“神岳”二字,到底是指那个恒山,不确定,石门在元诗中多次出现,此处当指张家口一代,而灵丘是浑源去河北经过之地。从灵丘到河北曲阳的恒山,绝非一天的功夫。
野禾成穂石田黄,山木无风雨气凉。流水平冈尽堪画,数家村落更斜阳。与上两首诗写作于同时,写作地点存疑。
元好问不但诗文绝佳,对历算、医药、书法、佛道等学问也有研究,朋友五花八门、三教九流,上有王公大臣,下有隐士、医生、和尚、道士、农民等,据降大任先生考证,多达500余人,所以他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位社会活动家。
元好问爱才惜才,喜欢发现提携人才。元好问曾向耶律楚材推荐了54个中原秀士王若虚、王鹗、杨奂、张德辉、高鸣、李治、刘祁他还拜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意在保护中原儒士。而经他教育或指授出来的文坛名手如郝经、王恽、许楫、王思廉、孟琪、徐琰、郝继先、阎复等多人。尤其是他保护和教育白朴的故事一直传为文坛佳话。浑源在金元时期名家辈出,元好问与他们惺惺相惜,留下很多交往的故事。
(一)魏璠 魏璠(1201-1270?),字邦彦,一字山公,号玉峰,道号一峰老人,浑源人,一说弘州顺圣人,金元之际著名政治活动家。[8](P212)魏璠在金末政坛上虽然人微言轻,但凭着才学、勇气和忠心,多次不顾个人得失安危,上言直谏。在征召武仙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魏璠的大智大勇和赤胆忠心。金亡后十几年,魏璠北归乡里,隐居起来,但仍与元好问、麻革、刘祁等人有来往。魏璠的名声早已天下皆知,蒙古君主没有忘记这个智勇双全的前朝遗老,“庚戌岁,世祖居潜邸,闻璠名,征至和林,访以当世之务。璠条陈便宜三十余事,举名士六十余人以对,世祖嘉纳,后多采用焉”。[9](P247)
魏璠是元好问好友,他曾邀请元好问游浑源龙山,因此留下名作《游龙山》等诗。其中有“玉峰有佳招,绝唱须一酬”的诗句。另外,元好问有《赠玉峰魏丈邦彦》(梦想南山掩霭间)《玉峰魏丈哀挽》(风驭翩翩渺独征)《送邦彦北行》(比数推前辈)等诗,元好问对魏璠推重有加,对其风度、才识、地位、影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上耶律中书书》中推荐的才俊之士,就有“山西魏璠”。
(二)雷渊 雷渊(1184-1231),字希颜,别字季默,金代应州浑源人,著名文学家,金末文坛黄派领袖,同时也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少年时期便以文名而与刘伯熙并称“雷刘”,中年又与刘从益在文坛上号称“刘雷”,在政坛上则与陈规以弹劾不避权贵号称“陈雷”。他为人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在士大夫中也享有很高的声望。
元好问为雷渊挚友,二人酬唱诗很多,雷渊去世后,元好问曾作《过希颜故居四首》表示怀念。元好问一生为人写志撰铭无数,佳作不少,新意迭出。而为知心好友雷渊所作墓铭,更是字字千钧,声声血泪,饱含深情,意笔纵横。在《希颜墓铭》中,元好问表达了对雷渊才华由衷的赞美和其英年早逝的惋惜之情:“南渡以来,天下称宏杰之士三人,曰高廷玉献臣,李纯甫之纯,雷渊希颜……凡此三人者,行辈相及,相交甚欢,气质略相同,而希颜以名义自检,强行而必致之,则与二子为绝异也。盖自近朝,士大夫始知有经济之学,一时有重名者,非不多,而独以献臣为称首;献臣之后,士论在之纯;之纯后在希颜。希颜死,遂有人物渺然之叹。三人者皆无所遇合,独于希颜尤磋惜云。”(《元好问全集》卷二十一)
(三)刘氏父子 刘从益(1181-1222),字云卿,浑源人。南山翁刘撝之曾孙。金大安元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兴定五年,以弹劾失当,坐与当路者辨曲直,得罪去,闲居淮阳。后起为叶县令,修学励俗,有古良吏风。从益博学强记,长于作诗,尤善五言古诗。与赵秉文、李纯甫、元好问、李献能诸人多有唱酬,尝著《蓬门先生集》,已佚。子祁、郁为金末名士。
元好问与刘从益是至交。元好问虽为一代文雄、诗坛盟主,但对刘从益的才学十分敬佩。这可从元好问的诗文中略见一斑。元遗山在《赠答刘御史云卿四首》,从诗中可深深感觉到元好问对刘从益经学深厚功力的赞叹和钦敬,流露出知音难觅,愿与刘云卿在孔子故里的沂水之上谈诗论经的愿望。元好问在晚年时犹在梦中频频与刘相约,更能体现出至友间的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诗中渗透着对一位宿学师长的深深怀念。
刘祁(1203-1250),字京叔,号神川遁士,浑源人,金元之际一位杰出的文化名人,他写的《归潜志》是研究金元历史文化十分重要的著作。刘祁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文学方面,在政治、历史等许多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刘祁和元好问是世交,也可说是元好问的学生,元好问对刘祁的才学十分欣赏。《归潜堂》诗中,句云:南山老桂几枝分?翰墨风流属两君。(两君指刘祁、刘郁两兄弟)共说人间好歆向,争教茅屋著机云。(机、云指东晋的陆机、陆云,歆、向指汉朝的刘歆、刘向,均比喻刘氏)在《故帅阎侯墓表》中记载有元遗山与张圣予、刘郁(写过《西使记》)、句龙瀛等在东平阎珍养素斋,饮酒欢聚的事情;在《癸巳岁寄中书耶律公书》荐54人中也含有刘祁其人。然而,在刘祁与元好问的交往中,也产生过一些误会和矛盾,事由是为崔立立碑撰文的事情。这在刘祁《归潜志》卷十一《录大梁事》、卷十二《录崔立碑事》中都有详细记载。《金史·王若虚传》采用元好问亦曲折谈到这件事,郝经《辨磨甘露碑》诗,也辩论过元、刘此事的是与非。
(四)龙山三老 元好问、李冶、张德辉是金末元初著名的诗人、学者、政治家,虽然三人经历不同,成就各异,但一个共同的称谓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道出了三人巨大的影响和所受的尊崇,这个称号就是“龙山三老”。
关于“龙山三老”大同大学薛文礼[10]与笔者[11]都有详细论述,但结论迥异。可以参看。
论述各有千秋,都能自圆其说,让人印象最深的是“地方志附会名人,以显地灵,殊无足取”。[11]学术研究应该实事求是,不能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一些地方志可以作为研究的依据,但不可全信,更不能作为孤证使用。
[1]狄宝心.元好问年谱新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2]金 强.元好问杏花诗的艺术特色及成因[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01):49-51.
[3]孙海川,白明星,贾宝.恒山游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4]张剑扬.北岳恒山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5]张 静.《元好问全集》增补诗辨误[J].民族文学研究,2009(03):54-58.
[6]张 静.《元好问全集》误收金元诗四首[J].江海学刊,2009(04):68.
[7]狄宝心.元遗山诗系年考辨十则[J].江苏大学学报,2009(03):52-55
[8]李润民.金末元初名士魏璠考论[C].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10.
[9](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薛文礼.浑源“龙山三老”之“龙山”归属问题——兼论“三老”对民族融合的影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8(06):36-39.
[11]李润民.浑源龙山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54-58.
On Yuan Haowen's Friends and Writings in Hunyuan
LI Run-min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In China's literary history,Yuan Haowen has very high status and great contributions,which is a fact.As the literary leader,great writer,he traveled a lot and made many friends.Hunyuan,not far from Yuan's hometown,was a good place with North Mount Heng,Mount Long,and Lei,Liu's father and son,and went to Hunyuan twice to enjoy the beautiful scene and wrote poems.Through textual research on Yuan's traces in Hunyuan,explanation of his writings and his friends,this paper aims to correct misinformation,hoping to be a good help to the study of Yuan Haowen and Hunyuan's historical culture.
Yuan Haowen;Hunyuan;make friends;writing;textual research
K247
A
〔责任编辑 马志强〕
1674-0882(2017)04-0043-05
2017-05-03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金代科举与文学研究”(13BZW072)
李润民(1971-),男,山西灵丘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辽金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