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红,高继宽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习近平“中国梦”理论的哲学分析
黄玉红,高继宽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国梦”既是实践问题,又是理论问题;既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目标,又是实践着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又一重要理论成果,其中必然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理清“中国梦”中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本文的要义所在。
中国梦;哲学起点;哲学内涵;哲学导向;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个是唯物史观,另一个是剩余价值。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梦”理论来源于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把握
马克思讲:“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理解为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也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都是受客观规律的支配的。尽管“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但是“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客观规律支配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呈螺旋式上升发展,都是历史规律发展的必然。即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中国梦”理论产生在中国人民生动的生活实践基础上,体现的是中国人民一种历史自觉性,一种主观能动性,体现的中国人民主动推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进步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从1840年那段屈辱的历史开始,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就一直是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历史使命。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民族独立的梦想,这是无数中国人不断抗争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过程。我们在独立的基础上不断前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改革开放,中国正向着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愿景前进,这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中国梦”可以说真真切切地抓住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趋势,也正是新一代共产党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武器,发现、分析、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有力佐证。
(二)“中国梦”契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互动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规律。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其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广义指社会的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狭义则专指关于社会关系的意识,即意识形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历史证明,促进社会发展的只能是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落后的、腐朽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只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二者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中国当前的社会存在和厚重的历史背景是“中国梦”产生的土壤,“中国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反映了我国亿万人民群众渴望改变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困境,把改革向深入推进的社会诉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中国梦”又引领亿万中国人民奋发图强,在改革中攻坚克难,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不断砥砺前行,实现中国人民富国强民的百年梦想。
(三)“中国梦”理论突出的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也就是说,是人民群众本身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就是社会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领袖人物虽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卓越的能力影响了世界,但决定历史发展的还是广大人民群众。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领袖的思想、政党的意志,都必须是顺乎民心、合乎民意,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内涵的“中国梦”,无疑,它凝聚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和梦想。恩格斯说,任何哲学只不过是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的内容,“中国梦”理论也不例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上下五千年来,特别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才使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一步接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想,也是以人民为基点的梦想,“中国梦”从三个纬度勾画了中国未来的蓝图,“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这个三元布局中基点就是人民。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发展,人民群众撑起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幸福,历史的发展才是合规律性的终极发展,“中国梦”把人民作为基点谋划中国未来,正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动写照。
“中国梦”的内涵有三个,即实现国家富强,实现民族振兴,要让人民幸福。这一内涵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哲学智慧的最高结晶。唯物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只尊重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规律,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一致的,因此它也是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认识“中国梦”,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一)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这种变化发展又是有规律的,对立统一就是这种变化发展的力量和源泉。“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的理想,它与我们的现实构成了对立统一,成为推动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源泉。理想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的奋斗目标。理想来源于现实,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转化为现实,二者是相统一的,同时理想又不等同于现实,它高于现实,和现实是相对立的。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统一,使人民在实践中不断地扬弃,克服现实的矛盾,达到理想的彼岸。“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是数代中国人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实践中,特别是近代一百七十多年追寻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实践中形成的,它来源于现实,同时基于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有其实现的可能性。习近平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种“信心”和“能力”来源于我们对社会现实的了解,来源于我们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追溯到1840年以来,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艰苦决绝地斗争,终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不再是镜中花、水中月。我们通过一百多年的斗争,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又前进了一步。六十多年来,我们洞悉社会发展规律,不断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持续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只有面对这种现实,我们才能发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呼声,才使这种呼喊成为实现可能的目标。理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想和现实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理想转化为现实是需要条件的,这就要正视中国发展道路上的一系列问题,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体现事物诸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
普遍联系不仅是辩证法的总特征,更是其最高层次的规律。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普遍联系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世界上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互联系,这一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中国梦”内涵的三个组成部分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在这个三元布局中,缺少任何一环都是不完整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都是难以实现的。国家、民族、人民三个纬度三位一体,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发展,另一方面使这一理想的目标更丰满、更具体。每一个个体都是国家、民族中的个体,国家民族的发展规定着个体发展的方向,而国家、民族发展的目标又是从亿万群众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国家富强是人民幸福的前提,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人民只能遭受屈辱和压迫,整个中国近现代史就是最好的诠释。民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国家富强了,人民幸福了,民族振兴就是必然产生的结果。人民幸福是这个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历史的发展最终也必将是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只有人民幸福了才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带来国富民强。“中国梦”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在这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中,协调推进,共赢发展,每一个个体的命运都和国运民途捆绑在一起,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好”;而“国家好,民族好”也离不开亿万民众在追求个人幸福的道路上的不懈努力。
(一)“中国梦”实现中的认识论分析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中国梦”的实现必须靠亿万民众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而实践的观点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最基本观点,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自然观、价值观等都是建立在对实践的深刻理解上的,也是实践的观点使辩证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实践观的重要地位是由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人类的第一项活动,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基础是实践,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正确与否,只有在经过实践的检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我们尊重实践,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百七十多年来的实践,我们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经过中国的实践磨炼出来的。我们就要沿着这条道路,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使我们的经济更加繁荣、政治更加昌明,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美好,人们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来源于实践的创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必将通过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来实现。
(二)“中国梦”道路选择中的唯物辩证法智慧
实现“中国梦”必走“中国道路”,这个道路不是其他的什么道路,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适合中国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习总书记讲到“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找到这条正确的道路是中国人民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把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找到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不同的阶级和阶层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寻,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九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探索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道路。历史的教训也告诉我们,不具体分析中国的问题,不从实际出发,只能带来惨痛的结局。中国革命如此,中国建设亦是如此。面对改革开放前封闭僵化的机制,如何寻找生机,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提出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们开始结合自己的特点,深入分析中国国情,寻找一条适合我们中国特点的道路。邓小平郑重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十多年来,我们坚守这条道路,不断探索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回顾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我们感叹找到这条道路的不易,回顾三十多年的成就,我们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并充满自信。原因就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成功运用马克思实践论思维方式和哲学智慧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一种体现,是合乎真理性的选择。
(三)“中国梦”实现中的辩证唯物论思想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习近平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物质与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最根本区别。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引导客观事物向错误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要在全社会培育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重精神也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孕育了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有其特殊的含义,它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体。中国五千年的发展史,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也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魂”和“魄”。党的十八大以来,规则规范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廉政廉洁意识、新长征精神、创新精神逐渐成为时代主流。这种民族精神特质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鞭策着我们在改革开放浪潮中不断与时俱进,砥砺前行,也正是这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接近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1-1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7-249,247-249,255-256.
[3]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2-11-3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5]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82-09-02.
[6]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第二十次集体学习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24.
2017-01-08
2015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中国梦的哲学内涵及时代价值”(项目编号:15-ZC-ZX-05)成果。
黄玉红(1979-),女,硕士,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高继宽(1972-),男,硕士,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D05
A
1008—3340(2017)02—00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