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众传知识:推动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建设
王 琪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终身学习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重要指导思想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建设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势在必行。众传知识是伴随着“互联网+”而生的一个新的知识形态,具有“个体分享、群体创造、人人为师”的理念。通过对众传知识本质的理解与剖析助力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建设,对塑造终身学习能力和有效实施终身学习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众传知识;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升公民终身学习能力是个体、组织乃至国家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而终身学习的理念也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甚至是社会建设领域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1]为了能够直面信息爆炸的社会,避免在不断更新的信息网络中迷失,终身学习也成为了能够让我们得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终身学习的本质
终身学习可以被概括为人们为了增进知识、技能、能力而进行的有目的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总和。马东明、郑勤华等人在对国际终身学习素养进行综述研究时指出,终身学习涵盖了人们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所有学习。而终身教育体系应该被理解为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整合、协调和互动。[2]
正规学习:正规教育系统组织和承认的系统化、结构化学习方案,通常通过正规学习可获得国家承认的资质、学历或认证。
非正规学习:未获国家正式承认的系统化、结构化学习方案,如在职培训项目等。
非正式学习:在任何地方,包括家庭、社区或工作场所中发生的非结构化学习活动。
由上所述,我们大致可以将其按照学习的系统性分为系统性学习(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与非系统性学习(非正式学习)。系统性学习类似于我们传统的课堂学习,不管是否受国家正式承认,这种学习都是有着系统的课程安排以及固定的上课时间。那么,我们所接受的义务教育以及后续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包括可能在职场中所接受的培训,都是由教师系统安排的、我们可以被动接受的教育,都可以看作我们是在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在人们的一生之中,非系统性的学习时间远远超过系统性的学习时间,并且非系统性的学习更加考验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素养。这与我们在“互联网+”大环境下所流行的“碎片化学习”有着相似之处,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媒体,让我们可以在任何地方根据自我需求所进行的学习。
终身学习着重从学习者的主体角度, 强调个人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实现个人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的满足,是学习权和发展权的实现。终身学习更能体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特色。
(二)众传知识的内涵
在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学习已进入3.0时代,自组织、创客、零存整取、手机课堂等词汇也已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慧科教育在2014年度的《五大教育趋势报告》中首次提出众传知识一词,王帆等人在《“互联网+”时代众传知识的创生与实践》一文中将其定义为“为了传播知识,通过自由分享与群体创造以达到人人为师的目的”[3]。众传知识是基于群体创造,人人为师,自由分享的理念,是在个体主动分享的前提下,经过群体的协商以达成对知识的重构,是一种共享的知识。Crowd-lecturing是未来互联网学习的方向,真正体现了互联网群体创造和分享的互联网精神。
而在“互联网+”的大时代下,众传知识是新建构主义指导下,与连通主义相互融合,应运着“互联网+”而生的新兴事物,将我们在“互联网+”时代下所获取到的碎片化知识进行分享与交流、协作与探究、整合与重构,从而消除碎片化切除了知识间的联系这一弊端,最终达到人人为师的目的。而“人人为师”则是学习者能够达到布鲁姆六层教学目标中所有内容才能够很好完成的效果,即学习者能够进行深度学习,在共享中共建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
(一)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
终身学习资源是指支持终身学习过程的各种资料源和资料库, 包括信息、人员、材料、设备、技巧和环境等。如何实现学习资源的全面开发与整合,以满足全社会对学习的需求, 将是我国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任务。国际终身学习发展的趋势告诉我们,要建立起多个载体共同承担的终身学习资源的立体化网络, 并使它们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 必须实现资源的全方位共享。
学习是持续的、长期的认知过程,又是不断积累、逐渐深入的研究过程,这就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支持和保障。终身学习可以看成是终身研究,是学习者对自身知识系统地、深入地、终身地研究。因而终身学习者所需要的资源往往具有量大、层次多、深入性的特征。传统的学习资源难以满足这种要求,而网络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多类型的特点,且方便检索、易于获取,能很好地适应终身学习者研究性学习的需求。
终身学习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以及实用性等特点,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那么与系统性学习和非系统性学习相对应,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也分为自建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共建数字化学习资源,第一类是由开发者自己创建的数字化资源,例如在正规学习中,由学校的任课教师开发的数字资源,学生可以随时学习,形成线上线下同步学习的模式;而第二类共建型资源就是由使用者自己上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4],这样形成的巨大的学习资源库,所有学习者都可以自己制作学习资源并上传至网络供其他学习者参考使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和趋势,而数字化教育资源在终身学习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此可见,高质量的终身学习,不仅要以数字化信息资源为基础,而且其瓶颈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丰富程度以及信息展示平台所能提供的学习、讨论、合作等功能。
(二)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现状
目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存在无序、冗余、效率低、更新慢等问题,不能满足终身学习者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需求。而终身学习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具有丰富性、可共享、个性化、动态更新等特征。
在资源建设方面黄荣怀(2001)、何克抗 (2003)、祝智庭 (2003)、丁新(2003)、余胜泉(2003)、黎加厚(2003)、杨改学(2005)、顾小清(2005)等人分别从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与宏观策略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离散、共享性差、重复建设、缺乏符合数字化学习资源组织结构等问题,指出了系统开放化、基础主题化、共享规模化、管理门户化和知识化等策略及趋势。[5]我国也积极采取开放各级各类学校、注重家庭资源利用、完善社区教育服务等措施,努力开发和整合各种资源,尽快形成立体化的终身学习资源网络。
(一)个体分享:丰富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平台也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状态。QQ、微信、微博等一系列社交软件的爆红,使得自媒体称霸当今的数字化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学习者也可在各种数字化平台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人们已经从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主动分享者。
目前,以BBS、微博、微信群等为代表的虚拟学习社区是促进师生分享知识的重要平台,虚拟学习社区是指由具有共同兴趣及学习目的人们组成的学习团体在Internet上构建的虚拟学习环境,[6]以自主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交互式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每个学习者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分享出去,那么无数个知识点汇聚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也成为了一个内容丰富的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库。这种个体分享的精神与行为满足了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的前提条件,同时也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群体创造:促进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的共享
在如今数字化的环境下,学习者可以在各种社交媒体软件以及学习平台中随意发表自己的思考及看法,学习者从互联网中获取越来越多的碎片化知识,然而如何将这种碎片化的学习资源整合到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与学科导向的系统学习完美融合形成个人导向的系统学习方式,使学习者达到认知平衡的效果,这是我们在“互联网+教育”的社会需求下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而个体又如何使得自己所获取的学习资源转化成能为大家所用的资源,不再造成资源浪费,所有的学习者能够进行资源共享,并将资源通过自己的认知加工创生出更新颖的、能够引发人们深度思考的知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资源。
而众传知识中群体创造的理念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如今的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的核心思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集体协商不再拘泥于面对面的形式,如在正规学习的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这种讨论形式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较大限制,并且容易限制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知识和信息也不能最大化地关联在一起形成体系,更加重要的是会造成资源浪费。“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打破了传统形式的种种局限,自媒体平台的群功能(如QQ群、微信群等)以及数字化学习平台满足了群体创造的良好环境,学习者可以及时与他人沟通互动,在与他人的交流中碰撞思维,产生思维的火花。每一个学习者将自己的思想分享出去,同时也吸收他人的不同观点,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通过沟通与交流创生出新的、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习者可以针对数字化平台中提到的某一个具体的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再与他人讨论、协商,达成对该问题的共识,形成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新观点和新看法。不仅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对于学习资源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避免资源冗杂、无用以及浪费的现象产生。当其他学习者在学习到该知识点或问题时,可以在学习平台中看到前人对这个问题有意义有价值的观点,使得终身学习这种主要依靠自我学习的学习方式更加简便、有意义。通过这种群体性、创造性协商的方式,可以将众多的碎片化知识汇聚在一起,建立内部关联,以促进碎片化知识向关联性知识的转变,使得重复的资源可以变为系统的、有意义的学习资源。因此,群体创造是促进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共享的关键。
(三)人人为师: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的升华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古语一直沿用至今也是因为其注重社会性互动对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社会交互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Bates ( 1991 )定义社会性交互为“学习者个人与教师、同学或社会其他成员关于学习问题的交互[7]”。在这里,我们将社会性交互的范围缩小至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那么在交互的过程中,必将涉及到学习者之间关于学习资源的分享、学习问题的探讨。学习者可以在与他人交互的过程中得到他人的反馈,也可以通过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探讨自己产生对问题的反馈,而反馈则是可以训练和普通重复性训练的一个重要的不同。学习者的学习不应该是简单重复的训练,而是在训练过程中将理性判断内化到直觉之中。
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每个人的终身学习进程,使终身学习更加灵活实用,帮助学习者掌握终身学习能力,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从知识的接受者,到知识的传播者,最后升华为知识的创造者。在经过个体分享以及群体创造之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达到“人人为师”的目的,而这也是我们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建设的升华体现。
[1]朱敏,高志敏.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4,(02).
[2]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05).
[3]王帆,舒航,蔡英歌,钱文君.“互联网+”时代众传知识的创生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6,(04):43.
[4]张赛男,赵蔚,孙彪,梁子娟.面向个人终身学习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生态化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01).
[5]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6]甘永成,祝智庭.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发展的学习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6,(05):27-32.
[7]熊才平.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与实施框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2017-01-13
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行动学习指导下教师权威消解与重构研究”(课题编号:2016YKS005)阶段性成果。
姓名:王琪,女,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在读硕士。
G77
A
1008—3340(2017)02—0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