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翻译工作坊课程教材改革及优化

2017-04-01 01:56:42□卢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立体化工作坊人才

□卢 颖

( 湖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地方院校翻译工作坊课程教材改革及优化

□卢 颖

( 湖北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翻译工作坊课程已经被多所高校纳入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翻译专业或翻译方向的必修课之一。通过分析翻译工作坊课程教材现状和特点、调查教材与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情况,发现目前发行的翻译工作坊课程教材在数量、难度、体例方面亟需进一步改革及优化。根据翻译工作坊课程的培养目标,对教材改革与优化应遵循的原则、教材编写的体例及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翻译工作坊课程;教材;改革;优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逐年递增。而众多高校培养出来的翻译专业毕业生却远远大于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这一矛盾的产生主要由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不协调所导致。在引入翻译工作坊课程后,这一现象仍未得较好的改善。翻译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翻译教材缺乏重翻译实践的优质教材。本文针对本科阶段的翻译专业学生,就翻译工作坊教材的改革和优化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翻译工作坊课程教材现状

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就是一群从事翻译活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并就某项具体翻译任务进行见仁见智的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通过不断协商,最终议定出该群体所有成员均可接受或认同的译文的一种活动[1],是“类似于商业性的翻译中心,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译者集中在一起进行翻译活动”[2]。翻译工作坊课程就是在翻译教学中教师通过模拟翻译工作坊的这种合作翻译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效率。 《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教材琳琅满目,虽然可以用来当做《翻译工作坊》课程的教材,但是多数英汉互译的教材所涉及的译例都偏重文学性和理论性,加之教材质量良莠不齐,不适合用作“翻译工作坊”课程的配套教材,该课程需要有适合课程本身性质的配套教材,如实践性强、课程所涉及的译例文体范围广、难度适合学生翻译、配有两种以上参考译文、译例典型适合小组合作并讨论完成等特点。

到目前为止,现发行的以“翻译工作坊”为题的教材数量较少,比较权威的教材有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李明教授编写的《翻译工作坊(汉译英)》和中南大学贾文波编写的《翻译工作坊·汉英时政翻译》。李明教授编著的《翻译工作坊(汉译英)》主要结合他所承担的翻译专业硕士和翻译学硕士研究生的“翻译工作坊”的教学实践,根据他本人从社会上承接的翻译材料进行搜集整理编写完成。大部分的译文都是由李明教授亲自翻译整理,也有部分是从网上搜集的。在该教材的前言中提到,这部教材比较适合“高等学校翻译专业硕士、翻译学硕士研究生用作教材或翻译辅助材料,也适合公司翻译从业人员、政府外事机构翻译人员、翻译教学的教师和广大翻译爱好者”。

贾文波教授编著的《翻译工作坊·汉英时政翻译》,选材精干,篇幅短小,难易适中,每篇短文大多可在一小时之内完成翻译,比较贴近翻译硕士的教学实际。选文内容主要涉及时政,因而贴近时代,贴近生活,除了适合翻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和训练,还可供广大翻译工作者和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作为翻译参考书使用,也可作为国际法、国际贸易、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学、世界史等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其他外向型专业研究生翻译课程的选用教材。

这些教材的特点如下:

第一,译例的难度较大,专业性较强。一些教材主要结合编者的翻译实践编著,译例对本科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些吃力;另外一些教材的案例和练习只是汉译英,缺乏英译汉的翻译介绍和习题。总之,市面上发行的“翻译工作坊”类的教材在难度、长度、文体的广度方面都比较适合翻译硕士和翻译学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的“翻译工作坊”课程,不太适合本科阶段学生学习使用。

第二,参考译文在评析和选择上比较单一,缺乏与其他参考译文的对比研究,学习者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不能多个参考译文对比研读,限制了学习者的翻译视野。

第三,有的教材在文体方面设计单一,只涉及某个专业领域,如时政翻译,选文内容主要涉及时政,专业性强,适合从事某一相关领域专业的学生学习,不适合本科阶段的学生学习。

第四,教材的编写体例基本都是“实例+练习”,每章一个实例,一个练习,每个实例和练习均有一个参考译文,译文相关评析较少。教材每个章节没有设计翻译小组应讨论的问题,没有相关文体应采取的翻译策略。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已经脱离本科学习、有一定翻译基础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不适合仍在基础阶段、没有任何翻译技巧、翻译技能较差的本科生学习参考。

综上所述, 现有教材的特点主要是译例文体范围广,但难度较大,专业性强,都比较适合翻译硕士研究生学习使用,不太适合作为本科“翻译工作坊”课程的教材使用。

二、现有教材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情况

根据教育部2006 年下发《关于公布2005 年度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结果的通知》(教高[2006]1 号),翻译专业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职业译者(口译或笔译)。培养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3]从翻译专业建设来看,本科生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翻译基本技能训练与基础知识积累,并兼顾口笔译两个方向,限定外事、旅游、法律和商务四个职业化应用专业方向。[4]各大高校也设置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设定了翻译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

翻译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后要能适应社会需求,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应用型人才,符合职业化应用的翻译人才。传统的翻译教材不能完成此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如荆楚网(电子版)2014年3月25日刊登了题为“湖北省翻译人才需求总量上升排名反降”的报道,记者对湖北省17个市州人社部门下属人才机构及多家专业人才机构统计调查,在参与调查的一些职业中,法律方面的翻译、交通业方面的翻译及语言类方面的翻译需求量最低。虽然语言类的翻译增加速度快,需求量在2012-2013年增长不少,但很快便降温。原因主要是虽然大量需求翻译人才,但是学翻译专业的人才对更为细化的其他专业知识不了解,而懂得专业技术的人才又不能胜任翻译。这样的现状在人才市场非常普遍。以法律翻译为例,翻译人员既要懂得相关法律知识还要对法律英语的文体特征和相关翻译策略有所了解,并且对汉语的法律文书写作有一定的把握才能成功的翻译法律文书。在这种需求下,用人单位一般不通过传统方式进行招聘。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在国际舞台地位的不断提高,国内外人才市场对高素质、职业化翻译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截止2013年底,襄阳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已经达到245家,大量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能从事对外贸易的翻译人员。与这一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院校培养的各类外语专业人才和翻译人才虽然每年都大批量的投入市场,但实际能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专业翻译服务的却凤毛麟角,根本无法满足地方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求。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和供给都同比例增长,但仍然无法满足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翻译实践能力差,不能真正胜任实际工作,不具备职业化翻译技能。

其他区域的情况如出一辙。专业翻译人才储备少,严重短缺。因而翻译专业应该注重培养能够适应各地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职业化应用型翻译人才。

根据教育部对本科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和各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大高校都设置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湖北省地方院校为例,位于湖北咸宁的湖北科技学院在英语翻译方向的人才培养中,用口笔译工作坊的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该校2013年获批翻译专业为本科四年专业,在地方院校属于一大突破。其“口笔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对学生口译、笔译实践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2014年12月最新修订的英语专业人才方案中,对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课程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改为重实践的口译和笔译课,笔译课名称为“翻译工作坊”,并强调该课程为实践课,笔译一学期有2万字以上的翻译材料。该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以培养有良好的英语和汉语语言基础、对英语语言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具备较高素养和较高心理素质、较强翻译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翻译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尤其在法律、新闻、外贸、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从上述两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可以看出,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是符合教育部对翻译专业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均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而目前现有教材和对教材的优化计划却与此人才培养方案不相适应。多数院校还在使用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材,或者根据现有翻译理论与实践类教材编写立体化教材。有些院校的教师或者根本不使用教材,随机在网上搜索一些教学资料给学生使用。网络资源虽然获取方便,但是原文与译文的翻译质量无法保证,所以作为教学资料对教学质量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损害。教材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相适应要求适合完成教学任务的教材应运而生。

三、翻译工作坊课程教材的改革及优化

翻译工作坊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要通过对不同文体的翻译理论讲解及大量的翻译实训,培养具有一定翻译技巧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基于以上对现发行的翻译工作坊类教材的考察,目前翻译工作坊课程的教材存在着许多不足,教材需要在编写原则、编写体例和立体化建设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优化。

(一)教材的改革与优化应具备的原则

翻译工作坊课程教材的改革及优化目标应以交互式教学模式为主导,模拟翻译工作坊的运行模式,把学生放到教学主体的位置,教师角色变换为辅助指导,并配以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强调协作翻译,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逐步减少理论讲解的比例,重视翻译实践实训,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复合型翻译人才。教材的改革与优化应具备以下原则:

第一,普遍性原则。案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使教材的推广不受区域的限制。现发行的教材中,有以某一地方的翻译材料为主体,辐射各种文体,虽然文体广泛,但是翻译学习材料基本都是一个地区,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等特征,不具备普遍性原则,使教材的推广受到了区域限制。

第二,实用性原则。教材应该按照主题或文体的不同配有案例,内容主要涉及旅游、文化、法律、标识语、公司简介、外贸洽谈、报刊杂志、时事要政、学校简介、学生论文、礼品文字、公文、广告、会议、公司简介。这些领域都是与就业市场关系密切的专业,了解这些领域的翻译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及职业翻译能力培养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教材的难度和体例应适合本科阶段使用,与本科阶段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相契合。案例和练习每篇在1000字左右,教材配有丰富的练习及答案,方便学生课下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

(二)课程教材在体例上的要求

第一,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介绍:对每章涉及的翻译文本的文体介绍、翻译理论和背景知识介绍;练习是帮助学生复习每章节知识的辅助习题。第二, 案例:结合每章具体的教学目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使学生可以理论结合实际,了解翻译工作坊的实施环节,熟悉翻译特定文体文本的应对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协作翻译。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协调,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以培养学生独立评析不同译文的能力。第三,任务:每章节在案例后应附有学生自主完成的任务。翻译任务主要结合每章的翻译教学目标,给出不同文体的文本,要求学生分组完成翻译、讨论、协作、定稿的各个环节。

(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目前各高校都在提倡教师对所教授的课程进行立体化教材建设,以改善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辅助教学的有效开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谓立体化教材是指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支撑平台,依靠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集合高校丰厚的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新型教学工具,按照先进的一体化思路设计的适合于多元化教学应用的新型教学方案。[5]翻译工作坊课程基于教材改革的方方面面,立体化教材的建设也需要配合教材进行设计。

1. 针对翻译工作坊课程的特点,立体化教材的建设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优秀的教学团队。集合翻译工作坊课程教师,融合所有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团体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第二,开展教学研究。组织教师学习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经验,根据其他课程优秀的立体化教材范本进行学习研究。

第三,硬件和软件的配备。翻译工作坊课程教学需要计算机辅助翻译(CAT)软件进行,这不仅要求软件的购买和安装,还需要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等工具。

第四,任务分工。优秀的立体化教材需要根据课程团队中各位教师的教学优势进行分工协作,分别完成课件制作、教案及习题设计、多媒体音视频制作等任务。

2. 立体化教材建设的建设模块

第一,课件及教案的制作。翻译工作坊课程的课件与其他课程略有不同,因为存在大量的译文材料和参考文献,因而课件的制作需要教师熟练掌握PPT软件的使用技巧,同时辅以案例文化背景等信息的介绍。

第二,习题库。除了教材本身的习题,应辅以句子、段落的翻译练习题库。教材提供更多的是篇章练习,在课堂训练中,翻译工作坊课程要求学生进行协作式翻译,因而进行练习的往往是一整篇相对独立的练习材料。在课下翻译训练时,学生需要较为简短的、针对性较强的句子、段落翻译练习题。

第三,网站建设。网站的建设可以更好地提供师生互动的平台。建设内容可以有习题答案、教师教学视频音频材料,互动答疑平台等。师生间、学生间的答疑解惑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匿名进行,这种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进行更深入和有效的沟通学习。

综上所述,地方院校翻译工作坊课程的教授急需教材的改革和优化。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团队的授课计划编制符合地方人才发展规划、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同时配备相应的立体化教材,使翻译工作坊课程可以达到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效果和功能,为社会培养实践性、具备合作精神的职业翻译人才。

四、结语

在翻译产业化、职业化转型背景下,高校翻译专业不但要培养学生双语转换、技术/工具能力,且要着力培养学生在翻译产业集群甚至相关职业群中择业、转岗、适应职业变化及交流合作、组织协调能力[6]。翻译工作坊课程通过模拟翻译公司的运作模式,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能力培养目标。地方院校本科翻译专业亟需翻译工作坊课程教材的改革及优化,以配合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培养适应翻译市场对职业翻译人才的迫切需求。

[1]李明,仲伟和.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 中国翻译,2010(4):32-36.

[2]宋平锋.浅谈“翻译工作坊式”翻译实践教学模式[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 140-143.

[3]仲伟和.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中国翻译,2013(1):89-95.

[4]穆雷,仲伟和,王巍巍.从职业化角度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J].中国外语,2011(3):20-24.

[5]赵志强.高校立体化教材建设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1):78-80.

[6]韩晓.从翻译能力到职业能力:译员从业能力再思考[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48-52.

本文责编:董 娜

On the Optimization and Reform of the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Workshop of Local Colleges

Lu Y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Xiangyang, Hubei, 441053)

Translation workshop is now involved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some universities as one of the courses of translation majo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of translation workshop and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published textbooks and on whether it can serve effectively for objective of the talents training,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of it on layout and degree of difficulty needs to be conducted accordingly, and comes up with some suggestions on principles of reform on textbook editing, proper layout and multi-media serial textbooks.

Curriculum Translation workshop; textbook; reform; optimization

2016—11—01

2014年湖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地方院校基于CAT翻译工作坊平台的学生职业翻译能力培养》(2014B 240)

卢 颖(1978—),女,河北石家庄人,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

G642

B

1008—8350(2017)01—0057—04

猜你喜欢
立体化工作坊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中日跨境文化研究工作坊”八年记
文学与文化(2022年4期)2022-03-23 06:18:24
罗雪芳名师工作坊:携手共进,聚水成渊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近代史学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6:04
基于立体化教学方式的Java课程教学研究
“第七届望道修辞学论坛暨‘修辞与语篇’学术前沿工作坊”述评
中国修辞(2016年0期)2016-03-20 05:54:36
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在《中医各家学说》教学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