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策略

2017-04-01 17:08:08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3期
关键词:直觉思维能力环节

王 琦

“天上的云为什么会变?”“地上的蚂蚁会说话吗?”……天真的孩童总有千万个“为什么”期盼得到成人的回答。好问,是儿童的天性,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随着年级的增长,能问善问的学生越来越少,这无疑是教育的悲哀。反观课堂教学质疑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对该环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力求通过以下策略,促进学生质疑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步提升。

一、点亮求异思维,使学生敢问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不拘一格地朝着多个方向去探寻不同的方法及答案,是一种散射型或分叉型的思维模式。求异思维能开阔思路,促使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多方位地提出假设。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进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1.以兴趣为先

学生提问时常会伴有种种顾虑,会担心所提问题过于幼稚而被同学嘲笑,也会担心提出的问题与课文内容关系不大而被教师忽略,等等。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和赏识学生,给学生预留张扬个性的空间,营造生成性的学习氛围,搭建思维创新的平台。

2.从评价入手

当学生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给予支持和鼓励,使他们乐于探索新的问题,不断迸发出求异思维的火花。教师不能以最终答案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应引导学生大胆呈现思维的过程。此外,教师要努力让全部学生都有向上突破的更大空间,从敢提问—会提问—善提问几个层次进行分层评价。

二、关注直觉思维,促学生常问

直觉思维是主体依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无意识的条件下,猜测、预见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在语言学习中,学生的直觉思维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应通过有效的设计和引导,充分关注学生的直觉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

1.整体入手,成为“常规”

整体性是直觉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阅读教学的步骤,一般呈现“整体—局部—整体”的结构。如果在开始的整体感知环节中就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便能促使学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

当学生在整体感知环节将问题提出来后,教师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对五花八门的问题进行梳理,把简单的问题剔除掉,把重复的问题融合起来,把表述不清的问题进行优化,然后在教学中寻找合适的时机呈现。教师通过梳理后呈现的问题是学生质疑的“样本”,能帮助学生明确如何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前提下分析判断,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梳理环节,能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2.找准疑点,形成“常态”

要指导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就应先学生一步,预设可质疑之处。只有找准了疑点,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合理质疑,从而促使思维活动同步跟进。例如,学生对于课文标题的敏感、生词的猜想和所读句子的预测,往往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想法,这些都属于直觉思维活动。

?

三、培养创造思维,助学生会问

一般来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还能在此基础上寻求新关系、找出新答案、产生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质疑环节,其最终目的在于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问题深化教学——培养思维独特性

课堂上教师的“教”,关键在于引领学生发现疑难点,并走进问题的深处,力求彰显思维的独特性。

(1)深化疑难点。第一学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均处于起始阶段,所以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的疑难点。面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应有效引导,逐步推进,这样才能让学生借助旧问题提出更有探究价值的新问题,在“感悟—反思—质疑”的循环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2)深化空白点。由于构思、运笔行文的需要,在许多课文中作者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留白”。教学时,引导学生捕捉值得挖掘的留白处质疑问难,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

(3)深化延伸点。教材中许多课文的结尾言虽止而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延伸点质疑遐想,在思维活动的引领下,通过自身的个性化语言续编课文的结尾。

2.问题延伸教学——培养思维创新性

我们倡导开放的语文课堂,所以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出课堂,尝试在社会和生活的大课堂中进行开放性的探究,寻找答案,从而促使学生更进一步思考,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努力培养探索创新能力,进而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呢?

(1)存疑而不答。教师要对学生的质疑进行分类处理,对于某些属于课外知识拓展、深化探究的问题可不作解答,鼓励学生到课外去寻找答案。如教学《农业的变化真大》一课时,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无土栽培是怎么样的?大棚里为什么会一年四季百花盛开、瓜果飘香?袁隆平爷爷是个怎么样的人?真的有彩色棉花吗?对于前两个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解决,对于后两个问题则可以不答,建议学生上网找资料、请教家长、翻阅书籍等等,自己探寻其中的奥秘。

(2)启发再生疑。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疑问。如教学《恐龙的灭绝》一课时,教师在组织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次质疑,学生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因势利导,问道:“除了恐龙,还有哪些动物在地球上灭绝了?它们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鼓励学生去查阅相关资料,做成读书卡片,并举行一次以“人类与动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领学生主动积极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注学生质疑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借助质疑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直觉思维能力环节
“好一个装不下”直觉引起的创新解法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培养思维能力
林文月 “人生是一场直觉”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22
一个“数学直觉”结论的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9-10 08:01:32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19期)2018-10-31 21:02:34
培养思维能力
儿童绘本(2018年9期)2018-06-04 16:40:12
数学直觉诌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