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红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素质,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影响到人才的素质。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关键
自主性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自主性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在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求知,自主发挥,学生有了自主性,才会主动学习,才会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才能进行创新性学习。为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尊重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启发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选择。
学会自主学习。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教学过程大多在老师的严格控制下,由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的主要形式是问答,即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权利,自主学习的时间被剥夺了,教师主宰了课堂,严重的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指挥者”为“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自主探究知识。
学会选择。选择是对事物的主次、轻重的区别能力,是学习自主性的重要特征。当前对语文教学内容选择和处理过分强调统一性,很少考虑学生差异和个性特征,连给重点词句段落划上记号是用横线还是波浪线也要着统一要求格式。试想一个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自己都无权作主,怎么可能有创新精神好创造呢?只有让学生学会选择,才能提高自我意识,满足求知欲,促进自我发展。从教学实践看“学会选择”
可以从择需、择要、择优三方面着手。“择需”指从学生实际需要和爱好出发,让学生选择所学内容。“择要”指根据学习目标和语言特点选择学习重点。“择优”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语言经过推敲比较,选择最佳的语言表达形式。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实现创新学习的前提
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表现,小学语文培养创造性的思维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想象和联想,学会多角度思考。
学会提问。问题是创造之源,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我们的语文教学通常是教师不断地向学生提问,学生极少问老师。教师提问固然也能引起学生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是比较被动的。学生提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表现,学生有了问题,才会进一步思考,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问题中有蕴含着创新的萌芽,任何创新都始于问题。教会学生提问,须让学生经历敢问到善问的过程。敢问,教师要经常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教师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提供提问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提问,使学生提问有“安全感”。善问,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怕学生“乱说”,耽误教学时间是当前许多教师不放手让学生提问的主要原因。学生有了问题,才有探索,才有创新,在独立解决问题中,才会迸发思维的火花。
学会想象和联想。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展开讨论。指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畅想,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想象的空间就变得更开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学生得到了更多培养想象力的机会,激起了想象的兴趣,也发展了思维,使学生遨游在想象天地。
学会多角度思考。善于从新的角度运用原有的知识,善于同中求异,异中见同,善于发展事实,现象与问题中隐藏的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在语文课上学生多角度思考表现在灵活的应用语言上。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在指导学生转换语言上下功夫。方法一:指导学生用相同语言形式表达不同内容。方法二:同一内容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课文在的某些语言在理解内容后,可以用改写方法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把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化为浅显的表达,简约文字变成具体叙述。
三、实践活动是实现创新学习途径
创新能力培养不仅需要丰富的书本知识,更需要广泛的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创造性的实践能力与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同等重要,它们是实现创造的两大能力,没有创造性的实践,创造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和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在教师设计的开放式的教学情节中,让学生至始至終参与到探索未知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对大自然的体验种,在社会活动中和各种实践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为创造想象提供丰富的“原料”。
总之,实现小学的创新学习,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学思想,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只要教学实践中把研究创新学习方法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应用有效的科学方法就能使学生达到创新学习的境界,提高创新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