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燕+刘延武
[摘要]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社会繁荣,通信技术和大众传媒业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各种复杂思想充斥着高中校园,并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因此,在新形势下,需要积极探索高中思想教育新途径,提高高中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 高中思想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58-02
一、新媒体的含义
区别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它是在广播、电视、杂志、报刊这四大传统媒体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通常,它是利用数字、网络、移动等技术,借助网络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和娱乐。
对新媒体含义的界定,学者各有所云。美国《连线》杂志曾对新媒体如此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中国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对新媒体的定义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声情融汇,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人们能够实时的互换信息,即时的交流沟通,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交流也具有更好的互动性。”在新媒体营造的学习环境下,高中学生可以充分提高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生活中,激发自身潜在的创造力,从而不断增强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交流与互动活动。因此,这样更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增强交流和教育感染力,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和教育者一起获得进步。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它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开发创意,并完成信息的传播、加工及诠释的,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一)交互性与即时性
新媒体借助新型媒体,依靠数字信息技术,使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快速地反馈信息,这样的信息传递呈双向或多向的特点,人们可以借助新媒体随时随地与任何人进行双向交流。而且,在这样的信息传递下,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就接受信息并反馈信息,不会像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一样,出现严重延时的情况。可以说,当今,即使在不同的城市、国家,人们在短时间内就可取得及时有效的联系。
(二)海量性与丰富性
新媒体的信息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形态等特征。新媒体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媒介融合在一起,囊括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从来源和类别上来说都是各不相同的,呈现出极大的丰富性特征,所以,新媒体以飞快的速度在社会中普及开来。
(三)个性化与群体化
与旧媒体时代有所不同的是,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可以依据自身喜好与乐趣接触不同的信息来源,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与思维方式,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个性化特征。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搜取信息,并在群体间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从而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与自己喜欢的特定人群进行交流和互动。
三、新媒体对当代高中生的影响
(一)多样化的信息获取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前依赖于看书、读报、看电视等传统方式,现在已被网络、手机,电脑等新的方式所代替。同时,由于高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愈加多样化,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心态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以前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地搜索信息。但是,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也会容易使一些学生思想混乱,迷失方向。
(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在新媒体时代,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模式有所改变,高中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旧媒体时代,学生依靠书本学习,教师传授只是“填鸭式”教学,而在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直接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获取在学习中所需要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资源,了解最新社会动态与最新研究成果,甚至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人们一起探讨和研究问题,从而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开阔眼界,拓宽视野。与此同时,过分依赖于新媒体技术会滋生学生学习的惰性,每天沉迷于手机或者电脑,低头搜索,而不运用头脑思维,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能力,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三)多样化的交往平台
在传统媒体时代,学生主要依靠书信、电话,或者直接面对面的交谈方式来交流信息,联络感情。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多依赖于网络平台进行交流,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干扰和影响,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随心个性化的交流需求,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更广的交流空间,从而有利于保护学生的隐私空间,使他们在网络平台轻松地交流和互动。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因为缺少与社会他人的直接交流,也容易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和冷漠倦怠的现象。
四、新媒体下高中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新媒体下高中思想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机遇
1.充实教育新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利用旧媒体平台进行教育工作,而且可以利用新媒体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为高中思想教育工作注入了生机。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融合文字、聲音、视频等各种特质,透过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报纸、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桌面视窗、数字电视、网络、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传播平台,以更加新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不断拓宽教育新平台。
2.增强师生互动性
在新媒体环境中,愉悦、轻松的互动环境,可以提高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兴趣,不断提升学习参与度,激发其创造能力,加强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互动与沟通。师生之间不再局限于授课、讲座、面谈、电话等方式,通过新媒体的方式,师生可以完全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让师生在平台上畅所欲言,在携手和交流中获得共同的进步。
3.开辟教育新模式
当今时代,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关注。现在网络信息技术发达,很多高中学生拥有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而且这些电子设备成为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现在,我们也经常看到,很多学校纷纷通过微信、手机、报纸、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平台向学生宣传最新动态,发布各种有效信息,这些都无疑开辟了新的教育模式。
(二)新媒体下高中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
1.现实与虚拟的平衡
在网络空间,人们之间的交流明显少了很多限制,人们觉得网络空间是自由的虚拟空间,是区别于现实生活的自由乐园。人们甚至可以随意宣泄自我情绪、表达任意思想、畅游于虚拟的世界中。正因为如此,在新媒体时代,高中生若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很少与人交流,冷漠或者畏惧与现实世界的人们相处,很容易面临人际关系冷漠,现实交流受挫的现象。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处理虚拟交流与现实沟通的平衡问题,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2.信息选择的困难
面对新媒体海量信息的充斥,很多高中学生不知如何去伪存真,甚至有时候,不知道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风暴中选择吸收,可能会出现消极颓废的思想和不满社会的负面情绪。此时,思想教育工作者就需要加强对信息的审核,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正确引导,耐心而明智地去做正确的引导工作,这是教育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3.多元价值的充斥
新媒体环境下,由于其获取方式的变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发生变化,从而促使多种价值体系的出现。主流思想受到多元价值的挑战,学生有因此有了更个性化信仰和思维模式。在多元价值充斥的当今社会,我们要做出正确的选择,不仅要做到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传统,又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点与需求,体现当前中国先进文化主流价值,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五、新媒体下高中思想教育工作的积极探索
面对新媒体时代所呈现的特点,带给高中学生的各种影响,以及给思想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了更好地利用新媒体为学生服务,我们应努力创新,打造更好的教育模式,不断积极探索,从而推动高中思想教育工作的向前发展。
(一)新旧媒体相结合
新旧媒体都有其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在当今时代,坚持社会主流思想的引导,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良好氛围,就需要将新旧媒体有机结合起来。首先,我们应该积极努力地去利用新媒体技术,利用它的优點,依靠其先进的技术支持、多元的信息来源及途径、先进的技术性等特点,不断推动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新媒体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要积极规避。新旧媒体相结合,积极拓宽交流平台,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加强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从而营造社会良好氛围。
(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新媒体时代,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丰富化,使得信息真假混杂,难以分辨。这就需要打造专业队伍,不仅需要准确清晰的辨识度、还需要熟悉新媒体技术,以独特专业的视角加强不良信息的剔除与审视,加强对负面信息的监管力度,做出正确及时的引导。所以,不断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营造良好媒体环境,推动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的必然需要。
(三)努力提升教育实效性
新媒体时代下,技术手段多样,信息内容丰富,如何提升教育实效性值得思考。首先,从技术层面来讲,我们需要提升信息的及时性,更要保证纠正信息失误的及时性,不断开发适合的交流平台,从而提升教育工作效率;在信息的内容形式上,我们需要进行创新,增加信息针对性,增加信息的渗透力度,不断加强信息的有效性和正确方向的引导,保障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不断提升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时代的发展需要新媒体的出现及普及,它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和影响力。新媒体以它及时性、海量性、个性化的特点吸引着众多社会个人和群体,并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对于在新媒体下成长起来年轻人,特别是高中学生来说,新媒体已经融入其学习与生活,并影响着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对他们的思想心态和价值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对于高中思想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新媒体时代下,如何平衡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主流思想的引导,应对多种价值观念的充斥,如何提升高中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戴胜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段志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3):10-11.
[5]邱秋云.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重庆与世界(半月刊)2011,10(14):12-13.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