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励斌
[摘要]近三十年间,许多学人针对五代十国时期人文历史地理开展大量研究工作而出现了众多著述。从内容而言,主要有五代十国时期政区地理、五代十国时期城市地理、五代十国时期经济社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等。
[关键词]五代十国 人文历史地理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31-03
历史地理学作为社会科学之重要研究领域而在地理学抑或是历史学中均具有相当作用与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人针对中国五代十国时期人文历史地理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而出现了众多著述。从而使这一论题更为深入与集中,不仅推动了中国隋唐五代史的学术研究的进步与发展,也为新一代学人进一步探讨剖析提供了借鉴并做好了准备。具体而言,可列于下。
一、五代十国时期政区地理
陈占山在《隋唐南汉时期潮州的历史图景》(《暨南史学》2015年第2期)中从自然地理和交通条件、人口状况及经济发展情形、移民与原住民、地方势力与国家的关系等方面,对该时段潮州历史进行重构而在最后对其社会文明所达到的程度做了评估。获载于2014年(《山西档案》第4期)贾发义,史诤罡的《试论蒲州在隋唐五代时期的特殊地位》从隋唐五代时期的蒲州之特殊地位出发,指出蒲州由地处隋唐五代统治的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和北都太原所构成的三角形的中央地带,在当时无论是作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基地,还是作为防御统治层内部叛乱的堡垒,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周庆彰在《后梁遥改汶州考》(《历史地理》2012年第0期)一文運用《太平寰宇记》《册府元龟》等史料,考订了后梁遥改汶州之过程。周运中在《杨吴、南唐政区地理考》(《唐史论丛》2011年第1期)一文在总结了前人在杨吴、南唐政区之著述基础上对《新五代史·职方考》中所载泰州之问题进行了辨驳考订。杨光华在《五代峡州复置巴山县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3期)一文以《元丰九域志》、《太平寰宇记》等地理志作为基本史料,对五代峡州复置巴山县情况进行了考证梳理。胡耀飞在《试论湖州在吴越国国防中的地位》(《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一文从湖州的地理、历史和历次战争中湖州的作用以及其他非军事方面系统探究了湖州在吴越国国防中的地位。陈习刚在《论唐五代时期的固始》(《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一文中以唐五代时期的固始为例,从军事经济和文化风俗等角度,评价了该地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并指出固始是唐末五代时期的重要争战地和北来人口中转基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地,唐五代时期的固始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即固始在军事上的影响是重大的,在文化的传播上由于人才的影响广泛而巨大而起到重大深远的作用。华林甫在《隋唐五代政区研究述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年第8期)一文从隋唐五代、都督府、地理志、沿革地理、岑仲勉、羁縻府州、历史地理、羁縻州、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等若干层面对涉及中国隋唐五代时期政区变迁情况进行了综合探讨。彭文峰在《后晋真定府行唐县改为永昌县的具体时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期)一文中运用《太平寰宇记》等史料,对后晋真定府行唐县相关建置变迁时间以及过程进行了考订。陈鸿钧在《南汉兴王府暨常康、咸宁二县设置考》(《岭南文史》2008年第1期)一文运用《资治通鉴》《顺德县志》《宋会要》等史籍对南汉兴王府暨常康、咸宁二县设置情况进行了考证。郭声波在《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钩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一文考订了岩州以及常乐州属县之沿革及地望情况,反映了避讳文化之影响。张春芝在《后晋和后梁的历史地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年第6期)一文从历史地理学出发,对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和后梁的黄河流域政区建制进行了考订梳理。曾昭璇在《南汉后海南省行政区划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4期)一文首先是分析了海南岛自然地理情况,即该地是地势是中高周低。中部是黎母山、五指山区。四周为沿海台地平原。气候南热北温,东雨西旱。东南西北四方生产环境不同。风俗亦异。进而利用《广东通志》等史料得出了南汉两宋分海南为琼、崖、儋、万州四州之结论。靳润成在《五代十国国号与地域的关系》(《历史教学》1990年第5期)一文从地域文化之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吴越等政权地理分布概况。
四川师范大学王韵在硕士论文《论唐、五代的昭义镇》中通过对昭义镇的具体剖析,论述了昭义镇的建置和地理环境、在唐中央和地方藩镇关系中的微妙地位、和唐末五代初政局变迁的关系,分析了昭义镇起重要作用的原因而得出了在唐、五代历史中,一个藩镇处于什么地位,其政治取向和发展、对中央的态度,及其对这段历史的影响与其地理环境、军事实力的强弱和种族文化因素有密切关系的结论。东北师范大学张丽梅在硕士论文《五代地方行政考》中从地方行政建制、官员任用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入手,来揭示五代地方行政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其对宋代地方行政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胡耀飞在硕士论文《南唐两都制研究》中通过研究南唐两都制变迁而得出了从杨吴末年开始出现的两都制,在南唐时期被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该政权的结束之结论。南京大学刘亦雄在硕士论文《南唐方镇制度研究》中从南唐方镇制度入手,分析了该时期霸府、长官、禁军诸情况,进而系统反映了南唐方镇制度状况。河北大学吴树航在硕士论文《唐末五代河北三镇割据的衰亡——以三镇合纵连横关系为视角的研究》中对中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河北成德、魏博、幽州三镇割据兴衰变化进行了分析探究而以时间为序指出了其内外影响因素。云南大学朱一帆在硕士论文《唐末五代河东地区军事地理研究》中综合利用史料文献探讨中唐至五代十国时期“河东地区”相关军事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王庆昱在硕士论文《梁晋争衡下的河北藩镇研究》中以四章的篇幅安排探讨了唐末五代时期河北藩镇变化情况,逐步得出了由原来的半独立状态逐渐过渡到国家统治下的顺地的结论。复旦大学陈昱明在硕士论文《五代关陇河洛地区政区地理》中以五代时期关陇河洛地区行政区划的变迁过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各种历史文献记载,并结合五代相关研究成果,复原出五代时期该区域内各节度使辖区及所辖各州沿革,包括辖区的变化、地名的更易、治所的迁徙等状况。华中师范大学张晓笛在硕士论文《高氏荆南军事地理研究》中以五代时期高氏荆南军事地理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带入到宋初统一南方之战来讨论。从而了解以荆南为代表广大长江中游地区在宋初平定南方之战的战略意义,进而以引起学界对长江中游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视。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丽平在硕士论文《论辽初经略燕云十六州及其历史意义》中从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及军事关口和政权态度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燕云十六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全面、系统探讨了辽朝初期为取得燕云十六州而进行的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对辽初统治者如何经略燕云及其对辽朝和周边政权及后世朝代所带来的重大历史意义。陕西师范大学谢宇荣在硕士论文《唐末五代环洞庭湖三区历史军事地理研究》中全面梳理了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环洞庭湖三区雷氏、马楚、荆南、周行逢等政权围绕洞庭湖所展开的各种军事与政治的互动以及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情况。复旦大学周庆彰在博士论文《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政区地理》中尝试选择多个横断面反映诸政权疆域政区的动态变化,通过对各类文字史料和金石碑刻的考证,加之逻辑分析,复原精确到以年为单位的南方政区置废、更名、徙治状况,同时对于正史地理志、地理总志、地方志中的史料记载进行补阙纠错而复原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政权疆域政区变迁过程。
二、五代十国时期城市地理
陕西师范大学刘闯在硕士论文《五代时期汴州城市环境初探》中通过对《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五代会要》《资治通鉴》等史籍的梳理,勾勒出五代时期汴州城市环境的基本状况,探讨了引起其城市环境变化的诸多要素,指出了在自然环境、城市规制相对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增减(频繁的社会形势变化所致)成为左右汴州城市环境好坏的主要因素,为今天全国风起云涌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旧城区改造升级过程中宜居环境的合理规划与营造提供了些许的参考借鉴。陕西师范大学朱永杰在硕士论文《五代至元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的初步研究》中通过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及总结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城市历史地理学方法,对五代、宋、金、元时西安城市地理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证。东北师范大学李晓霞在硕士论文《五代奠都开封述论》运用历史学和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五代奠都开封的历史过程的研究,提出并论证了五代奠都开封的四个阶段的观点。南京师范大学李鑫在硕士论文《唐五代宋初的敦煌城市》中以唐五代宋初的敦煌城市为例进行探讨分析,认为“西宅”是归义军节度使的内宅,“北宅”居住着归义军节度使的夫人,而“南宅”则有可能是节度使的子弟或是子侄辈的住处。暨南大学高宁在硕士论文《南汉时期兴王府城形态结構初步研究》中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相关文献史料及近期考古发掘成果,对南汉时期兴王府城(即今广东省广州市)的建设情况加以全面分析。
张学锋在《“近世都城”的出发——以南唐金陵城为例》(《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一文从中国历代都城规制出发,认为南唐都城金陵无疑是近世都城的先驱。孙铁林、屈军卫在《五代后梁后唐沿黄河对峙战略据点杨刘城考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一文根据新、旧《五代史》和《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认为杨刘城遗址当在今山东莘县与河南南乐县交界处,为隔今徒骇河相望之杨寨村和刘寨村的统称,而非东阿县杨柳乡。张天启、张剑光、邹国慰在《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园林建设及其特点探析》(《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一文联系苏州、湖州、杭州、金陵等城市,对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园林建设进行了系统探讨分析,进而认为城市园林的大量建造,不仅使城市布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扩展了城市的生活功能,引发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的变化,而且也是社会风尚的需要,是江南经济发展的标志。周加胜在《南汉时期广州城市布局及建筑研究》(《唐史论丛》2009年第0期)一文从南汉统治时期广州的城市布局来探讨唐宋变革之际岭南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姚亦锋在《南唐金陵城格局追溯》(《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第8期)一文指出南唐(937~975年)复兴了六朝的城市繁华,,进而为后来的明朝城市建设奠定了格局基础,是南京城市建设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陈双印在《五代时期的扬州城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3辑)一文利用传世敦煌文献以及考古资料,对该时期扬州城进行综合考量。此外,朱永杰、韩光辉在《五代至元西安城垣范围及建制特点》(《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第3辑)一文也对涉及了对五代时期西安城垣范围及建制特点的探讨。
三、五代十国时期经济社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
吴名岗在《棣州因盛产盐于后周割置滨州》(《滨州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一文认为滨州得以建立的真正原因是棣州沿海一带盛产食盐,封建统治者靠食盐专利、榨取巨额钱财以维持其统治,因此滨州才会在混乱的五代时期得以建立。张卫东在《略论唐五代河南人才的地理分布》(《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一文认为该时期河南聚集了大量人才,并以豫西、豫中为多。薛平拴在《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辑)一文也涉及了对五代时期古都长安商业的探讨。林岭在《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地理基础》(《福建地理》1997年第2期)一文从五代十国时期、地理基础、泉州港、社会经济发展、地域单元、商品性农业、庄园经济、海上贸易、海外贸易等若干方面对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地理基础进行综合探讨。朱锡光在《〈十国春秋·地理表〉订误七则》(《文献》1990年第3期)一文利用《资治通鉴》等史料,对吴任臣《十国春秋》中的剑州等错讹进行考订。
综合近三十年各学人对五代十国时期人文历史地理之着力而言,内容涉及五代十国时期政区地理、五代十国时期城市地理、五代十国时期经济社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等方面。尽管各学人在该研究上取得的深度、力度收获各异,但总体上是值得肯定的。美中不足的是,仍然存在着研究内容集中或选题重复等问题(如重南方而轻北方,详东部而略西部等)。究其原因,既有主观之重视程度不足,又囿于文献史料或考古资料缺乏的客观因素。此外,鉴于历史学之地位,而使历史地理学只有必须兼顾其他学科科研成果并及时更新研究方法,才能使该论题不断延伸,为取得新的学术成果做好准备。正如中国历史地理学先贤谭其骧先生对学生所言:“我应该超过前人,你们应该超过我,只有这样,学术才能进步。”①
注释:
①李晓杰著.谭其骧:“你们应该超过我”[J].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7-23.
【参考文献】
[1]陈占山.隋唐南汉时期潮州的历史图景[J].暨南史学,2015(02):33-49.
[2]贾发义,史诤罡.试论蒲州在隋唐五代时期的特殊地位[J].山西档案,2014(04):26-28.
[3]周庆彰.后梁遥改汶州考[J].历史地理,2012(00):446-448.
[4]周运中,杨吴.南唐政区地理考[J].唐史论丛,2011(01):215-233.
[5]杨光华.五代峡州复置巴山县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03):112.
[6]胡耀飞.试论湖州在吴越国国防中的地位[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05):34-38,72.
[7]陈习刚.论唐五代时期的固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39.
[8]华林甫.隋唐五代政区研究述评[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8(08):15-25.
[9]陈鸿钧.南汉兴王府暨常康、咸宁二县设置考[J].岭南文史,2008(01):30-34.
[10]彭文峰.后晋真定府行唐县改为永昌县的具体时间[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02):45.
[11]郭声波.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钩沉[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67-72.
[12]张春芝.后晋和后梁的历史地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0(06):59.
[13]曾昭璇.南汉后海南省行政区划史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04):1-10.
[14]靳润成.五代十国国号与地域的关系[J].历史教學,1990(05):38-40.
[15]王韵.论唐、五代的昭义镇[D].四川师范大学,2003.
[16]张丽梅.五代地方行政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
[17]胡耀飞.南唐两都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18]刘亦雄.南唐方镇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5.
[19]吴树航.唐末五代河北三镇割据的衰亡——以三镇合纵连横关系为视角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
[20]朱一帆.唐末五代河东地区军事地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1]王庆昱.梁晋争衡下的河北藩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2]陈昱明.五代关陇河洛地区政区地理[D].复旦大学,2009.
[23]张晓笛.高氏荆南军事地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4]郭丽平.论辽初经略燕云十六州及其历史意义[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5]谢宇荣.唐末五代环洞庭湖三区历史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6]周庆彰.五代时期南方诸政权政区地理[D].复旦大学,2010.
[27]刘闯.五代时期汴州城市环境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8]朱永杰.五代至元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的初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
[29]李晓霞.五代奠都开封述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
[30]李鑫.唐五代宋初的敦煌城市[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1]高宁.南汉时期兴王府城形态结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07.
[32]张学锋.“近世都城”的出发——以南唐金陵城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05):46-54.
[33]孙铁林,屈军卫.五代后梁后唐沿黄河对峙战略据点杨刘城考论[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35-37.
[34]张天启,张剑光,邹国慰.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园林建设及其特点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4(04):110-116.
[35]周加胜.南汉时期广州城市布局及建筑研究[J].唐史论丛,2009:271-280.
[36]姚亦锋.南唐金陵城格局追溯[J].现代城市研究,2006(08):82-88.
[37]陈双印.五代时期的扬州城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03):101-108.
[38]朱永杰,韩光辉.五代至元西安城垣范围及建制特点[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03):109-116.
[39]吴名岗.棣州因盛产盐于后周割置滨州[J].滨州学院学报,2013(02):30-33.
[40]薛平拴.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01):57-68.
[41]张卫东.略论唐五代河南人才的地理分布[J].郑州大学学报,2004(04):93-97.
[42]林岭.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地理基础[J].福建地理,1997(02):67-70.
[43]朱锡光.十国春秋·地理表订误七则[J].文献,1990(03):269-273.
[44]李晓杰.谭其骧:“你们应该超过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3日(第6版).
责任编辑: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