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炳军
摘 要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状态与自身需求双重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心理感受,作为培养可用人才的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无疑会影响到育人质量、学校的发展和科研服务社会的整体水平与质量。 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地激发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感,也可以为提高个人的综合实力起来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职业倦怠 探究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所谓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一种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源自心理的疲乏。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实现教育目标和快速发展的主体,担负着支柱性的责任。长期的教学科研任务以及学生对大学生活认知、行为的不断变化,使他们会从内心产生一种疲惫、甚至厌倦的心理,其结果会造成机械式的完成教学计划,没有了工作的激情。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高校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蔓延,必定会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大方向,也会使教育事业发展受到较大的阻力,影响国家发展大计。
1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
内心的职业倦怠往往以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主要体现在:
1.1自身主动性欠缺
工作中往往出现因循守旧的情况,对于教学活动中所出现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技术,缺乏主动适应、敢闯敢试的内心能动性;同时不愿意将新的教学方法、新媒体技术引入到自己教学实际中,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在科研创新工作中由于个人职称评聘、外部支持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会出现不愿意做科研、不愿意做研究的消极情绪,更谈不到进取精神的体现。
1.2宗旨意识存差距
高校教师的宗旨就是要向学生传授自然之道、社会之道、做人处事之道,要培养学生拥有科学的知识、卓越的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远的人生境界。然而,当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时,会出现献身教育事业、培育有为人才、服务社会发展的动力不足、韧劲不够,在应付完成指派的教学任务后,对学生的学业和思想上放任自流,忽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有时会产生没有耐心的情况,形成“上课来、下课走”的流水程序,漠视了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的职业宗旨。
1.3个人成就感降低
由于工作任务的繁重,外部环境的影响,高校教师就会产生倦怠,而倦怠就会使自己丧失热情,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情绪,认为自己的工作没什么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个人职称晋升过程中遇到小挫折时,更容易产生前途无望的挫败感,有的甚至开始打算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转行到其他行业之中,这样进一步造成了自身无法体会到成就,不愿再为工作付出努力。
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原因
2.1职业付出与反馈回报存在不对称性
当前大学校园内普遍存在着慵懒散漫的现象,经历了高考的艰苦岁月,伴随着大学生活脱离父母与老师高压式的监管的宽松环境,大学生内心产生了一种悠闲放松的状态,没有积极奋进的目标,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一情况体现在实际中就是逃课现象的大量出现。当高校教师精心准备的授课内容遭遇到了学生们的冷处理时,内心会产生一种不适感,直接影响到教师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热情和积极性,客观上造成了高校教师会对自身职业产生倦怠感。
2.2简单重复与创新发展存在不均衡性
高校教师授课任务总是与其研究方向相对应的,在指派教学任务的时候,往往根据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的要求,一名教师的所教授的课程会局限于某一个年级的某一门课程之中。随着职业年限的不断增加,虽然教材的版本在不断更新之中,但是其内容的框架与模式不会发生质的改变,再加上教材内容在对新理论、新局面创新发展有所不足,也给任课教师带来不了新鲜感,虽然会面对完全不同的学生,但这种重复循环的工作模式,会给任课教师造成一种认知疲劳,进而也会给教师创新意识带来不小的影响。
2.3教学任务与专业发展存在不匹配性
教育的特性不仅需要有较高心理素养和专业素质的教师,还需要为其提供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的空间。教育界十分流行的一句话就是“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不仅让水满,而且还需要让水质好、量足,成为有营养价值的优秀水。近些年为了追求成为综合性大学,各高校均加入到了扩招的行列中,学校的规模,学生的人数在逐年的上升。然而,教师的规模却没有伴随这一趋势而有所增加,造成了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整天忙于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计划;学校还要有一些行政性事务有待处理,使得教师需要抽出較多的时间来完成这些任务。为了自身专业的发展,教师们还要不断的补充新知识,提升个人的理论素养;为了个人职称的晋升,还要进行大量的科研工作。这些繁重的工作,加上体力、脑力的透支,势必会影响到教师的心理状态,这也是造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不匹配因素。
2.4薪金报酬与生活实际存在不协调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高校教师担负着社会对其较高的期望,外界把高校教师当成社会主义建设大军的主力骨干,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是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者。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变化,“高尚的精神境界”已经不能掩盖生活成本的增加给高校教师带来的压力。由于受自身专业以及相关要求规定的限制,多数高校教师的收入还是处于水平不高的层面,面对着住房、医疗、家庭等教学之外多方面的压力,他们会利用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从事一些副业来提高个人收入水平,以维持和保障生活上的需要,由于疲于奔波,身心上的劳累,也会使他们产生出对职业的一种倦怠感。
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3.1拓宽教师专业进修渠道
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能给高校教师带来信心和满足感,高校要拓宽专业进修的渠道,搭建教学考察、学术交流、科研结合的校际间平台,这样可以拓宽高校教师们的视野,增强看齐意识,不断为自身的发展寻找新的切入点;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也为提高教师能力水平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按照学科特性为教师提供各种培训资源,让教师们根据个人的不同特点安排自主学习时间,满足他们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知识水平的愿望;国家开放程度的提高,也为国际间的交流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学校可以通过努力为教师们多提供到国外访学的机会,提升国际视野,同时为促进学校发展起到了能动的积极效应。多元化的专业进修渠道就可以保证教师们有充分的职业热情,降低产生职业倦怠的机率。
3.2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
高水平的行政管理体系是对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根本性保证。行政服务流程简明易操作,高效的机制体系,降低教师业务工作之外行政化的工作事项纷扰,让教师们产生组织归属感,避免教师们产生不良情绪,也有助于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科研工作。
3.3完善教师综合保障体系
完善教师教学任务计划量。目前高校中存在着职称较高的教师不愿多承担教学任务,而将大量的精力用于校外讲课、咨询参谋的事项中,其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报酬与社会知名度。这势必导致青年教师过多的承担教学任务,产生疲惫感。高校要从机制上合理调配好教学任务计划,避免不均衡情况,达到公平、公正、合理、有效,保障各方面的利益。
完善教师的学术休假制度。学术休假源于美国的大学,其在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教师队伍士气,緩解教师职业倦怠等方面有着明显功效。高校要建立起有效的学术休假保障机制,让教师们充分利用休假这个宝贵的时间,静下心来,在自己的专业上进行深入的思考,并针对自身需求有目的进行访问、培训以及科研研究,提高学术水平。
完善教师的绩效工资建设。生活保障是个人发展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完善教师薪酬制度也是高校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最重要的举措。 要在工资中体现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比例,要提高教师工资总量水平与职称体系机制。进一步改变相关考核与资助机制,让进取精神得到有效体现,这样才能减少高校教师的倦怠感。
对于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来说,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是件十分必要且迫切的事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已经被国家所重视并在相关会议中反复强调,因而高校在对教师管理和引导上也要注重他们的内心感受,对其职业倦怠感产生的原因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并从实际方面解决,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职业倦怠现象。
参考文献
[1] 当大学教师遭遇职业倦怠[N].中国教育报.2015(005).
[2] 邹海瑞,郭力平.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的元分析——基于中国大陆十年之探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 于胜刚,唐文雯.价值引领下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4(06).
[4] 石海梅,杨文博,于海琴.高校教师工作特征、组织公平感与支持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J].心理研究,2013(06).
[5] 赵波,张志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生涯发展对策[J].江苏高教,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