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玉蓉
(宜兴市人民医院骨关节中心,江苏 宜兴 214200)
脊柱骨折是临床骨科中常见创伤疾病,以胸腰段创伤骨折最为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脊柱畸形,严重的还会引发脊髓损伤[1]。本次择取我院脊柱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本研究在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选取脊柱骨折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方法分为两组。4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占23例,女性患者占20例,年龄21~92岁,平均年龄(52.2±5.89)岁;实验组43例患者中男21例,女22例,年龄22-91岁,平均(53.6±5.52)岁。两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后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做好饮食指导和输液护理等[2]。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术后综合护理,具体措施为: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后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引导患者积极面对治疗,帮助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自信心,多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交流,缓解其焦虑、紧张的负面情绪,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3]。②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多食用低糖、高蛋白、低脂、高维生素类的食物,监督患者术后多饮水,降低患者血液粘稠度;防止患者用力排便引起腹压增高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③训练指导:术后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进行早期运动,主要包括肌肉运动(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关节运动,踝泵运动,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该注意掌握运动强度和力度,应逐渐加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的运动量使患者再次受到损伤。④预防护理:术后早期给予患者2500U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进行皮下注射,术后持续用药10~15d,注射完毕以适当的力度按压,告知患者注射后避免热敷,预防局部组织出血。注射后严密观察患者整体情况,注意皮肤以及消化道黏膜等有无出血情况。
①下肢静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出现后判定标准为Homan试验为阳性,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静脉血管壁增厚,血流速度减慢,管腔中可见回声,超声中显示彩色血液局部缺损及充盈。②护理满意率:应用我院骨科中自制问卷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价,其中共分为非常满意(90分以上)、满意(70~90分)、不满意(小于70分),将满意和非常满意纳入满意标准中,计算与总例数的比值。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中无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有1例患者发生下肢疼痛,对照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例),下肢疼痛(6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4.1951/3.8879)。
实验组中有27例患者非常满意,有15例患者满意,有1例不满意,满意率为97.67%;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20例),满意(16例),不满意(7例),护理满意率为83.72%;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情况相比较,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成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2=4.9615)。
脊柱骨折患者由于术后长期卧床,同时脊柱骨折手术也会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造成患者血管损伤,导致患者血液持续呈现高凝状态,增加了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下肢静脉血栓虽不是脊柱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轻者导致患者运动能力障碍,重者引起肺栓塞,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在脊柱骨折术后做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次试验发现,患者的高龄、饮食高脂、血粘度高、不愿意活动、疲乏无力、不愿喝水等生活习惯方面的多种因素,是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原因。
综上,综合护理实施在脊柱骨折患者术后恢复中,能够明显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虽然综合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也不是就能够杜绝血栓的发生,所以临床护理中,仍需严密观察,及时提醒医生做好影像学检查,这一点对于临床上一部分无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护理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志萍.综合护理在改善慢性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及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4):229-230.
[2] 于海英,赵海峰,侯士华,等.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及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4):238-239.
[3] 王晓玲.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09):124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