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瑾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78~80页。
【教学过程】
谈话:通过复习,我们已经对“数的运算”有了更系统、全面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其中一部分较有难度的内容。
揭示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总复习。
1.“自主整理”中回顾。
操作要求:
(1)小组合作,合理分工,每人选择1~2个策略进行回顾与整理,填写在表格中。(小组内尽可能保证系统和全面)
(2)组内交流,说一说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整理的是哪个策略?怎么整理的?
学生尝试自主整理,小组活动,教师了解具体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教”在学生“学”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在六年的小学数学课堂中经历过无数次的解决实际问题,且经历了所有策略的研究过程,那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把握学生的已有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回顾和尝试梳理。】
2.“序列交流”中整理。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整理成果。
(1)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2)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叶澜教授说过:“课堂上,教师要封住自己的嘴,让自己少说一点,留出时空给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让学生走到台前,教师适时“隐身”,在关键处点拨,使教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层层递进。】
谈话:看来我们课前都做了很多的工作,小组配合的也很好,可是,我们真正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会不会用呢?
1.经历过程。
出示练习与实践第3题:
操作要求:独立完成后和同桌交流做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交流汇报:
(1)方法:14×12+14×18或 14×(12+18)
18×20+16×20或 20×(16+18)
说说你列式的理由,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2)过程:可以从条件想起:从表格中知道可以根据“行数×每行人数”求出每个年级各多少人,再看问题求的是什么,列式计算。
也可以从问题想起:看问题求的是什么,再根据问题寻找合适的条件,比如求一、二年级的人数,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列式计算即可。
完善思维:我们首先要理解这张表格的意思,然后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分析出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思路,最后再列式解答即可。
2.策略选择。
问题引领:你能根据不同的问题合理选择策略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吗?
操作要求:四人小组讨论,下列各题在解决过程中需要应用什么策略?将题号填写在下面的策略方框中。
各小组呈现讨论结果,学生比较:哪些题选择了相同的策略?哪些题选择的策略不同?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层次一:各个策略方块里选择的题号有哪些?说一说为什么这几题都可以选择同一个策略。
层次二:交流同一习题选择不同方块的情况。
交流重点:你选的是什么策略?为什么选择它呢?为什么有的题目“画图”里有,“转化”里也有?
在交流后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策略之间是可以相互沟通的,既可以选择这种策略,也可以选择另外一种策略,甚至可以一题使用多个策略,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题意,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使解决问题更加的简便。
3.策略运用。
操作要求:各小组每人选做2题,尽可能展现过程,让大家一眼看出你选择的策略。
学生尝试完成,教师搜集资源,了解完成情况。
展示学生的作业,其余学生评价,说说应用了哪些策略。
完善思维:画图、列表与从条件想、从问题想一样,侧重于对题意的理解,起辅助作用;列举、转化、假设侧重于对问题的解决。
【设计意图:在系统的整理和回顾之后,改变教材习题的呈现方式,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经历选择策略和运用策略的过程,进一步深化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认知,形成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1.学了今天这节课,你对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了怎样的新收获?
2.对于课前整理的心得,现在有没有不一样的体会?还有哪些困惑?
【设计意图:弗赖登塔尔说过:“只要孩子没有对他的活动进行过反思,他就达不到高一层次。”因此,在经历了整个学习过程之后让孩子及时反思,把思维引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