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外阅读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策略

2017-03-31 06:43:15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7年1期
关键词:泰戈尔书本文字

龚 艳

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目前,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阅读目标、阅读形式、分享过程中仍存在严重偏离学生认知规律的情况,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毫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情绪。笔者以为,唯有将课外阅读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升课外阅读的效率。

一、丰富展示形式,永葆课外阅读的动力

认知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不可能都喜欢同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精心阅读后,教师需要为他们创设分享交流的平台,唯有展示了学生的思考成果,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如在讲授完《水浒传》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阅读成果。有的学生善于绘画,就将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根据阅读感受画了出来,并配有简单的文字呈现其典型事件、概括其个性特征;有的学生善于唱歌,就在课堂上唱了一曲《好汉歌》;还有不少学生合作创编了“水浒”专题的手抄小报,结合具体事件对人物进行评价。

如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展示形式,每个学生都能从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展示形式。于是,对于学生而言,课外阅读已不再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更不是一种负担,恰恰相反,课外阅读与学生的个人特长结合起来,真正使得阅读交流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手段与平台,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得到了激发。

二、再度关注文字,重回课外阅读的本质

一直以来,多数教师都要求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好段或者撰写读后感,这些方式的确能够促进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深化,但机械式、僵硬化是其弊端。而实践操作的阅读方式,则将学生的身心完全浸润在书本的意蕴世界中,使他们在课外阅读中有了更为鲜明的感知目标。

如在讲授《呼兰河传》之前,教师就为学生出示了著名文学家茅盾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紧扣评价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以下实践操作:(1)关注书本中的语言,遴选几处具有诗歌语言的典型语段,在熟练诵读的基础上,为汇报交流时的“赛诗会”作准备;(2)感知书本中展现出的呼兰河的人土风情,描绘一幅属于萧红童年世界的“多彩风土画”;(3)结合萧红的童年经历和环境,为这首“凄婉的歌谣”创作歌词。

有了如此鲜明的认知,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会将自己的身心意识沉浸在自我感受与实践操作的思维过程中,在切己体察、多维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深刻的认知。这种实践操作方法对学生的阅读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效益也远比机械生硬的摘抄、写作强很多,能有效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效果。

三、组建伙伴圈子,扩展课外阅读的范畴

班级授课制是当下教学的基本模式,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交往互动,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课外阅读方面也是如此。学生除了完成教师推荐的阅读内容之外,也在紧密关注着自己要好的同学在阅读什么,并从中获取阅读资源。教师在学期之初,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等方面组建小组,喜欢历史的可以组建历史小组,喜欢军事的就可以组建军事阅读小组。这种组建方式,让小组内拥有了更多的共同话题,为学生之间相互推荐提供了方便。

如“历史小组”中一位学生在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觉得非常有趣,想推荐给其他组员,特意绘制了人物关系图,并依据具体年代罗列了明朝的大事,让其他组员都能一目了然地了解书本的大体内容与整体故事,让每个组员都对这本书充满了兴趣。

随着这一策略的实施,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建立朋友圈,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影响朋友圈中的其他人,从而扩展阅读的范围,形成阅读合力,营造互读、共读的良好氛围。

四、紧扣认知规律,降低课外阅读的难度

小学生正处于形象化认知阶段,属于图画阅读向文字阅读过渡的缓冲时期。将实践操作引入到阅读过程中,契合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学段特点,引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降低阅读文字的难度,为阅读方式的顺利过渡创造条件。

如在教授《寓言故事》时,两位教师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甲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并尝试积累背诵书本中揭示深刻道理的语句,在阅读过程中每天摘抄4个词语,尝试运用这些词语练习说话;乙教师则要求家长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以亲子共读的方式和学生一起画画、剪剪、贴贴,甚至可以与学生一起表演自己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来展现阅读成果。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想通过课外阅读来增加学生的知识,达到所谓的积累语言、提升写作能力的目的,那课外阅读必然会受到功利性目的的影响,过早地将课外阅读与提升写作水平结合起来,势必会对学生的兴趣和天性造成严重的影响。这种背诵、抄写、练笔等机械、僵硬的方式,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难度。而如果将玩乐、实践、绘画、表演等融入课外阅读中,就会使学生从图画阅读迈向文字阅读,在降低阅读难度的同时,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五、充分整合自然,享受课外阅读的愉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一首小诗《春天不是读书天》中曾经这样写道“春天不是读书天:书里流连,非呆即癫”。陶先生的言外之意并不是反对春天读书,而是强调学生在阅读纸质书本的基础上,要学会阅读社会、生活、大自然这类“活书”,使学生真正成为大自然的孩子,享受童年的快乐时光。这正与我们所倡导的实践性阅读不谋而合。

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性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享受生活,净化自身心灵,释放内在天性,很多经典书本中所描写的内容,其实就存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如在讲授泰戈尔先生的《飞鸟集》时,很多学生常常会被泰戈尔极具美感的诗句所感动,他们在泰戈尔的诗句里徜徉、沉醉,此时,教师应告诉学生其实我们的生活都会像泰戈尔的经历一样。于是,我们以假日小队的方式走进自然,在朝阳喷薄时相约看日出,在云霞笼罩天空时躺在田野里欣赏落霞,在天气晴朗时看蔚蓝天空中飞翔的小鸟,在阴雨霏霏时聆听雨滴的声音……当学生对自己周边的生活资源、自然环境有了更多的体悟时,再次走进泰戈尔的《飞鸟集》,就会产生更多的共鸣与体验。

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就不再是与文字的单一接触,而是融合了广阔的生活积累,形成了丰富的认知积淀、人生积淀。

总而言之,学生的课外阅读应该与实践操作进行有机结合,只有将学生的思绪从实践中转移,通过实践再现文本的内容和意蕴,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泰戈尔书本文字
玩转书本
幼儿100(2023年17期)2023-05-29 08:32:24
十二点钟
卑微背后的高尚人性
金色花
文字的前世今生
打开书本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10
回归书本:慢读的乐趣
开在书本里的花
学生天地(2016年17期)2016-05-17 05:4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