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3-01
曾几何时,课程改革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教育的革命。我校借助这次东风,也积极投入课改的行列。随着“导学案”新课改的稳步推进,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在,我就这种教学方式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还课于生,践行理念
基于导学案的授课模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于是,学习就变成了学生自身的需要,使他们产生了“我要学”的愿望,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问题,又使他们产生了成功的喜悦,就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生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证等多种讨论方式,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角度、多层次地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这样的课堂,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二、重在设计,贵在引导
要想开始一堂精彩的数学课堂,导学案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导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而设置的一种学习方案。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其本质是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导学案设计的成败关系着这节数学课的成败。
显然,这是一份比较合理的导学案,导案部分的导语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按照教师的提示完成练习,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而且,有层次性的练习也给学生一个宽松而又严谨的学习氛围,体现导学案的价值。我认为在设计导学案时应具备以下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
2.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3.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
总之,对于我们这些教育实践者来说,必须加强学习,将头脑中旧的、落后的教育教學观念清除出去,用高效课堂的理论武装自己,并落实到教学实际中,为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