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满红
【摘 要】 建立健全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机制,明确小组成员的学习责任、角色与职责是有效合作性的基础。创建以学校共同体为主的小组合作性学习,全面落实学习责任,体现“生生为主体,生生是代表,生生有责任”的学习理念,对学生如何积极参与,如何生生互动,如何师生互动等方面作出基本规范和需求,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因,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要。
【关键词】 合作性学习;创新体系;合作技能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小组合作性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小组合作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性方式,旨在促进不同程度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为激励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学习发展的创新体系。
我国基础教育实行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新课程教学实践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为它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学生水平的思维和学习活动,而且能让学生在看到同伴的成功后会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但目前很多学校的小组合作学习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出现为“小组学习”而“小组学习”的现象,耗费了有效的教与学时间,导致学习效能低下。其主要原因是教师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对合作学习理论缺乏深刻理解,从而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和质量。
通过观察发现,很多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没有处理好“形式”与“实践”的关系,可谓有“形”无“实”,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真正走进“小组合作性学习”。多数学生不具备合作精神,致使讨论不能开展,探究无法深入,不能进行真正意义的合作,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和质量。我根据已有经验,就形成原因及对策作如下分析和简述。
一、形成原因
(一)教师角色没有转换,学生没有合作技能。
教师的角色没有真正转换,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方式不适应小组合作性学习。虽然在环境上建构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桌椅摆成适合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样子,小组分工也明确,但教师依然在讲台上按原有的讲授方式进行讲授,学生依旧在各行其是,缺乏合作的基本技能。因为在教师的小组合作基本理念中缺乏合作学习“公约”和“规范”,只顾形式,不讲实质,导致怪象多多,效能低下。使小组合作中的组员七嘴八舌,凑热闹,瞎起哄,不知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的不等别人把话说完就大声插嘴,抢话;有的不能相互帮助,纠错,补充;有的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时仍表达自己意见,难以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学生新鲜几天后就烦了,学习意识又回到了原有的状态。小组合作性学习便成了一种摆设,花架子,最终丧失了其合作功能。
(二)教师教学策略简单,学生缺乏合作的内存需求。
教师教学策略简单,影响了小组合作的内聚力。许多教师将讲授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运用到小组合作学习中,虽然何用小组合作性学习模式,但是教师依然按“一对多”的提问方式与学生单向交流和对话,忽视小组的存在,在不知不觉中削弱了小组学习的内聚力而使学生缺乏合作的内存需求。如有的学生为表现自己的学习优秀,就“以我为中心”,独霸话语权,不知尊重他人——只关注自己展示,不倾听,不配合,甚至出言伤人,引发矛盾;不顾同学感受。有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消极退缩,不论讨论如何激烈,总是低着头躲避;即使轮到他参与,仍然是推诿推脱,消极应对,还有的学生,“搭车现象突出。有的只顾组内讨论,过于喧哗,干扰他组,影响合作质量。
(三)教师缺乏教学智慧,学生失去合作兴趣。
教师缺乏教学智慧,未开发学习工具,不能满足小组合作的需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事先没有生存可供小组学习者讨论与交流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有价值的主题,即使有部分问题,生成的问題质量也很低,讨论内容过于简单,而教师仅仅关注小组讨论和代表展示,缺乏任务驱动的内容,课堂看似热闹,但缺乏实质性交流与研究。虽然有了小组合作的形式,但是学习过程缺乏内涵,其结果让学生失去合作的兴趣,仍旧是各行其是,影响了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效能。
(四)学生分组不够合理,组内缺乏多元化评价机制
学生分组不够合理,未构建合作性学习机制,组内管理自由松散,多元化评价机制不够到位。有的教师随意指定几个学生组成合作性学习小组,而有的教师则按学生水平分组,失去公平竞争的基础,甚至有部分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组内未明确组员的分工与职责,使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不知所措,结果各行其是,让合作难以进行,再则就是组内缺乏多元化评价机制,随意化现象严重,教师依然只关注少数个体学生,忽视小组整体评价;或者就是只注重成果评价而忽略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学习方法、学习技能和过程的评价相结合,要么就是随机评价无即时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要么只关注外在行为评价,忽视学生心灵评价,这样淡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
二、实施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教会学生合作技能。
建立健全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有效机制,明确小组成员的学习责任、角色与职责是有效合作性的基础。创建以学校共同体为主的小组合作性学习,全面落实学习责任,体现“生生为主体,生生是代表,生生有责任”的学习理念,对学生如何积极参与,如何生生互动,如何师生互动等方面作出基本规范和需求,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因,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要。何用即时评价、同伴评价、小组评价等方式,做到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逐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技能。教师转换传统性的教学角色,精心设置情境,使学习任务或活动任务真正具有合作性,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依靠单独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任务,必需集体发挥,人人合作,让所有成员参与才能产生效益的合作意识,确保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效能和质量。
(二)设计情景化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情景化问题是有效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关健,是开展合作交流,动手实践,问题探究活动的基石。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途径,始终让学生在问题生成、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有效学习。小组合作性学习中若不何用问题教学模式,学生就会像拔河没有绳子,即使有科学的合作“公约”和“规范”,也给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秩序和质量。所以,引导学生自主生成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引发小组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关健环节,是提升合作性效能的主要对策之一。
(三)组织学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兴趣
组织学生对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有效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升小组合作性学习效能的关健性环节,或者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或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感到困惑的共性问题进行设计和编排,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时机“投放”给学生,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有效回顾知识,快速实现知识迁移,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描述性展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合作动机,使学生由“要我合作”变为“我要合作”而提高合作兴趣。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小组为主的学习共同体,旨在促进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成绩激励为依据,全面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学习创新体系。属于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共同体。只有教师真正转变角色,精心设计问题、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学生才能有合作的理念,意识和兴趣,才能在总体上提升学习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