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摘 要: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具有较为复杂的内在联系,所以预算管理制度的构建应基于成本控制的基本思想,合理设置管理框架,从而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本文首先对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然后分析了两者的内在联系,最后对基于成本控制的预算管理制度构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成本控制;预算;管理;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由此带来的经济资源损耗问题也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全面提升企业发展的质量,必须重视成本控制问题,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通过对企业资源的全面管理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保证战略的贯彻实施,实现效益的稳步增长。虽然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已逐步认识预算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对于成本控制的很多制度建设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所以企业应逐步加强改革,建立基于成本控制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对风险的预测和控制能力,促进企业的全面、稳定发展。
一、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的基本概念
1.成本控制概述
在现有的经济体中,价值规律的作用日益突出,市场经济的复杂性要求以更少的劳动消耗来获取更大的成果,以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此利益机制的作用下,逐渐生成了成本控制的概念。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耗费一定的经济、物资、人力来进行初始劳动成果的构建,然后经过等价或超出平均劳动消耗水平的收入进行交换,通过前后差值来获取收益。在此交换过程中,企业生产所消耗的各项资源均为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个部分,它是决定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2.预算管理概述
预算管理是从控制的角度出发,在企业既定目标的要求下对未来经营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包括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通过预算管理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各项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能够起到组织协调的作用。
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都不十分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原定的预算计划得不到有效实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分离,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最后,没有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考察体系,对于预算控制的制度建立理论性过强,在实际应用的价值不大,而且体系建设很不科学,弹性较弱。
二、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的内在联系
1.成本控制是预算管理的基础,预算管理是建立成本指标的依据
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每个企业发展的根本手段,要实现低成本生产就必须依靠控制环境来实现,而控制环境的构建又是以预算管理体系为支撑的,所以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预算管理的支持。成本控制不仅需要在生产过程中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在企业流动经营的过程中同样会消耗成本,但是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涵盖的范围较小,只有引入预算管理的概念才能实现对各阶段成本的合理控制,将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的具体细节划分到每一个部门,建立良好的控制环境,最终实现对成本的合理控制。
2.成本控制是划分部门职责的工具,预算管理有助于协调关系
企业的预算管理主要包括业务预算管理和财务预算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业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各经营活动所产生的预算,而财务预算则是资金收支预算,两者具有统一且矛盾的关系。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由企业管理层实施全面控制,由财务部门做辅助,以完成对全部经营活动进行整体把控,形成上下级的有效衔接,构成统一的整体。另外,通过成本控制手段能够有效协调各基层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在控制体系的职责,将企业建设目标细化,将责任落实到各部门,明确各员工具体的职责,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从而实现分级管控,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3.预算管理使生产成本控制具体化
成本控制主要包括对固定材料成本的控制、对制造费用成本的控制、对人工成本的控制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固定材料成本构成了总成本的大部分,所以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重点控制。在对材料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材料的分类分别进行记账,规定每种材料具体的使用数量,以根据不同材料的价格实施管控。在对人工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一般是按照工时数和每工时的价格来决定的,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需求合理设计工时,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当不能按计划完成目标时应注意总结问题出现的原因并进行解決,每工时的价格主要根据市场的标准来制定。此外,制造成本的控制需要划分到各部门,应根据各部分自身的需求单独进行设定,制定标准的价格和数量,然后由财务部门进行审核与控制,从而将各部门的成本控制内容具体化,简化管控流程。
4.预算管理有助于控制产品质量成本、期间费用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反映了产品实际效用与预期效用之间的差距,产品质量成本管理主要针对与产品质量相关的内容开展控制工作,按性质可以分为预防鉴定成本和损失成本。其中,预防鉴定成本是在产品生产前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的成本,这部分费用的高低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质量措施实施的力度,而损失成本则是在事后进行的,代表了产品的不合格率,能够反映企业的整体质量状况。实施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就是将这两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寻找两者的平衡点,不断降低总的成本量。期间费用则是指产品在销售、运输、管理各环节所消耗的费用,这部分成本与生产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控制起来较为困难,在对期间费用控制的过程中应提前设定计划和指标,在实际支出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从而发挥预算控制在该部分的作用。
三、基于成本控制的预算管理制度的构建
1.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运行模式设计
近些年,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渐加剧,成本领先战略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它要求企业以成本控制为导向,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式。首先,企业应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内涵进行挖掘。全面预算包括经营预算与财务运算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经营预算与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直接相关,它是财务运算的基础,财务运算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两者共同组成了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其次,建立成本、预算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通过合理的预算管理,能够不断优化成本控制,从而在企业内形成良性的循环。一般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会形成三大管理体系,其中成本控制体系是基础,它保障了预算管理体系及绩效评价与考核体系的科学性,三大体系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信息的双向流动实现了对整个系统的全面控制;最后,在制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应把握要点。在制度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应以实际需求为根本依据,不可盲目的追求成本最小化而忽略了实际的要求,企业应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增强对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从而实现对成本的全方位控制。
2.进行作业流程及成本结构分析,确定攻关方向
建立预算管理制度最主要的是对成本进行合理的计算和科学的控制,如果事前对实际耗费的计算不够精细,则无法体现成本计算的价值。所以企业应弄清各环节的流程,把握各经营过程的成本控制要点,首先,应对材料进行准确的计量,生产成本中很大一部分费用是由材料组成的,在制定材料预算成本控制的时候应根据产品生产图纸对产品进行研究,列出所需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并进行详细记录,同时要根据以往生产经验进行科学预测,保证预算管理的合理性;其次,规范成本计算过程。在对成本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应按照规范的程序进行,合理分配各成本的比例,按照实际的需求进行各部分成本费用的划分,确保分配的合理性;最后,应将该期间费用中的各项目与成本项目相结合,为后期预算的执行及绩效考核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3.建立以成本控制指标为基础的新预算指标
成本控制指标体系建立完成以后,预算管理指标应根据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同时要保证指标的动态性,在后期应用的过程中能够随着客户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在进行预算新指标制定的过程中应保证体系性与完整性,要求指标的建立与企业发展要求相结合,能够涵盖所有活动;其次,应选择合适的全面预算编制程序和方法。编制程度与方法的确定是保证措施落实的关键,也是资源配置的过程,所以企业应仔细研究各种程序和方法的特点,通过比较选择最为合适的来为未来的活动做出评估;最后,在最后编制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确定各环节的内部关系,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确定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从而更好的推动预算管理战略的实施。
四、结论
企业在构建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时应以成本控制为导向,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构建程序和方法,建立基本的框架体系,充分调动整个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对成本控制的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苑方琦,刘铭.基于成本企划的全面预算管理初探[J].全國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2):86-87.
[2]方艳云.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成本预算管理研究[J].财政监督:财会版,2011(11):40-41.
[3]滕丽.浅谈企业预算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财经界,2013(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