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策略

2017-03-31 04:16刘迪刁新峙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36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小学生

刘迪+刁新峙

【摘 要】 目前,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但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及其学习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梳理,提出了家校合作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供沃土、将积极心理的理念渗入常规教学以及使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验积极情绪等培养策略。

【关键词】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64.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2012年12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1]该纲领将“增进学生身心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打好基础”作为总目标。积极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与生俱来的潜能和环境教育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性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影响或决定个体的思想、情绪、行为的积极方向,进而为个体获得幸福的人生奠定根蒂。[2]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比例大约占30%左右,而且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必须重视与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工作主要是: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和心理咨询工作的有序实施避免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以及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国内大部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都放在了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上,过多关注了负面心理现象。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尝试去挖掘学生自身的勇气、乐观、希望、快乐等积极心理品质,把关注的重点从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矫正转移到全体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上来,真正实现以预防为主,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潜能。

小学阶段是孩子步入学校,真实开始自主学习知识和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段。小学生对社会充满好奇心,同时也有强大的上进心。但是,他们心理发展不成熟,很容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则会丧失学习的兴趣,进而导致厌学、悲观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发展的重要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除了关注人类的心理障碍与疾病外,心理学还应对人类的优秀品质和人类力量的发掘以及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进行研究。[3]就研究对象而言,主要包括:在主观的层面上,研究踊跃的主观经验;在个人的层面上,研究踊跃的个人品质;在群体的层面上:公民道德与社会组织作为一种责任,一种职业道德公民个人组成部分的[4]。

在小学生的教学过程当中,有意識的发掘学生的积极乐观、勇敢诚信、毅力、欢乐等积极心理品格,来抵挡心理问题与疾病的发生。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出现,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出了可能性,也提供了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一)家校合作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提供沃土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中,家校积极组织系统的构建主要在于学校的主导作用。所以,尝试通过建立学校和家长之间长期的沟通,在师资经验的培养、家长的培训等方面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构建平台。

1、加强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教师是培养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主要原动力只有教师具有相应积极的心理品质才能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素质教育和辅导。所以,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显得非常重要。曾有相关研究表明近六成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苦恼多于欢乐,七成的教师常常要生气发怒,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5]教师消极的情感体验,有碍对教师积极心理素质的形成。只有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热爱自己的岗位,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在学校评价中体会到公平公正、得到丰厚的待遇,得到学生家长、学生的尊重和认可,教师才能真正感到工作的快乐。

2、加强家长心理素质的培养

父母是幼儿教育过程中起着启蒙教师的作用,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影响。孩子从小就会模仿和习得家长的情绪与一言一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学校应该应定期举行家长论坛,举行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方面的专题讲座,促进家长们能逐渐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另外,可以利用家访,观察学生家庭构成,利用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对家庭成员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3、加强家庭与学校的积极沟通

家校是培育小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桥梁。学校应构建各种平台来促进学校和家长的联络系统,学校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的各种问题。学校和家长不仅可以通过微信、校讯通以及QQ等建立日常的沟通联系,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来记录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行为事件和发生频率,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综合反映学生的成长,并侧重过程性评价。这样的记录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桥梁在家校沟通中的作用,客观评价学生,形成其积极的心理素质。

家校合作平台的搭建,需要学校在其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学校不仅要充分认识积极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帮助家长树立正确认识积极的心理品质,提供更具体的指导。

(二)将积极心理的理念渗入常规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生获得成长和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心理课堂是许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但仅仅依靠心理健康课堂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教学与研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来进行观念的传授与感染。

1、教师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教师应根据对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学习,了解自身的情况,发挥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风格。此外,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小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公正的评价,对学生的成功经验给予持久性、普遍性与内化的评价,而对于失败经验尽可能给予暂短的、特殊性以及外化评价。

2、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学生在的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也不一样。小学生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应更多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以便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他们對学习的兴趣,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喜悦。提高小学生的课堂学习的参与度,首先在上课前强调提前预习,及时在课堂学习中发现问题;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讲或少讲小学生自学过的重复性相关知识内容,而与学生一起研究、分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和疑难问题;第三,要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并进行交流。

3、课堂上尝试多种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会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使被表扬的同学获得成功的喜悦。由于课堂时间固定,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没有发言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很难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时间久了便会对学习失去了应有的兴趣。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多采用各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以便给每个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代表发言所获得的表扬等同于小组所有成员获得表扬,这样就大大拓宽了表扬的范围,使得小组内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学生们互相合作,可以加强他们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使小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验积极情绪

小学积极心理品质除课上培养,还要运用好学生课外活动的作用,让学生多在活动中体验欢乐、满足、胜利等积极的情感,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学校要展开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各种学习比赛、专长展示、观光、春游、植树等活动,学生也可以从其他各种活动中体验到积极的情感。

从小就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上小学时段的学习,加快小学生的融合,更会让他们有一个良好铺垫。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剖析、情绪调节,增强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能力。同时,引导小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并体会到一件成功的事件,能够理解在成功的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认识到错误产生的偶然性。让学生知道,即使不成功,挫败了,也没有必要否定自己,放弃自己,要振作起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习得性无助的发生就会减少。所以,要多运用积极反馈,不用或少用消极反馈。即使在对学生做出了消极评价,也要时刻注意不要将小学生学业的成败与他们的智力水平联系在一起,而应多指出小学生的努力不足或其他外界因素。

参考文献:

[1]蒋丽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

[2]谢华.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

[3]张金福,刘翠兰.积极心理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

[4]Seligman MEP,Csiksizentmihaly M.Positive Psychology:intro-duction.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

[5]王云娟.教师心理健康: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江西教育:管理版,2004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健康小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大学生党员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对策分析
特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研究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