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危机是建成政府以来由来已久的问题,要合理有效的化解政府危机,除了正确的认识,还要能够合理的处理若干重大的关系,把握危机事件的发展过程,梳理危机牵连的方面,处理危机带来的后果,把握住危机化解的关键性因素更能直接有效的处理好政府危机。我国政府危机出现过并早就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因此在应对政府危机时已经有了初步的保障措施,只是危机事件不定时、不定量,所以仍然需要完善和加强,并适当的向成熟的西方国家学习一些经验和技术。
【关键词】政府危机 化解 管理 保障
一、政府危机的多样性及严重性
政府危机公关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台风、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①它包括自然灾害、技术灾害、冲突危机和公共卫生事件四个大的类型。其中任何一个危机类型的事件都与公众的安全和安定息息相关。在这个提倡以人为本的新时期政府,这些政府危机事件会给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具有严重的威胁性,能否及时发现和处理政府危机事件也成为考验政府能力的一部分。
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②这些种类繁多的隐患不知道会有多少能够被发现并解决,又有多少隐患组合发生先兆或者形成事故,这未知的因素太多,让人防不胜防,因此政府危机是不可避免会出现的。但是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理论上在危机的数量及程度是可以被控制的。
二、政府危机化解的必要性
现在的中国处在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但是我们同时又面临着其他的危害因素,如环境的恶化、突发疾病的传播、恐怖组织的袭击、技术性危害等,而且对于一些自然灾害是无法避免的,技术性的失误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大型危机的出现对于人民来说不仅是生命财产的损失,还是人心的动荡时间,政府能否合理的处理危机,更是政府公信力强不强的表现之一。
面对突发的、不确定的以及具有破坏性的事件,引起的公共危机,破坏经济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处理危机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危机的风险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冲突频发,政府在应对危机事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任何社会的和谐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责任和行动。
三、政府危机化解的已有保障
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要减少国家和人民因危机的发生而产生的损失,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就必须建立政府系统的危机管理体制,必须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加强政府对危机管理的预防,使得政府危机管理形成有序、规范的系统,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让我国的政府与人民通力合作,上下一致,化解危机,和谐社会。
(一)法律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共七章70条。从法律设定的目的到法律适用范围到法律责任均有涉及。整部法律分为七章设置,分为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法律责任、附则。这一法律的施行,为政府危机预防及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的同时,也为政府提高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进步和和谐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使得中国的突发事件、危机事件的应对能力达到新的高度。使得危机管理从单纯的局部应对和学术研究层面上升为一种国家机制。{3}
(二)信息体系保障
我国专家提出,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信息保障体系建设应包括信息保障体系的模式分析和平台建设两个方面的任务,目标是形成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信息保障体系的良性运作机制,平台建设要求能够体现信息保障体系对政府危机决策的支持功能,着重关注和解决政府危机决策中的信息沟通与联动机制及其技术实现等关键问题。并提出基于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实际,可构建出基于时间序列的政府危机管理信息保障体系模型。{4}这一模型在国家并没有被确认,虽然很多步骤是按照这个发展的。在平台建设上,我们有中国共产党及中央人民政府的带领,即总理的领导,再有应急小组,各个地方政府和军民的协助,使得這个平台更加完善可靠。
(三)公众参与
长期以来,政府危机处理都绕过了公众的参与,但经历了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在危机出现时,公众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广泛而有序的公众参与,提高社会成员的危机意识与应对危机的能力,是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公众参与在政府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在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危机以后,中国部分人民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对于危机的认识都有所提高,并有一些学校对可预防灾害进行演练,如地震、火灾等,具有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极大的减少危机带来的恐慌和损失。在政府处理危机的时候,民众也能力所能及的伸出援手,众志成城减轻政府的负担,分担政府处理危机的一些事情,使得危机能够更有效的解决。
公众的参与形成一股有形的力量,使得政府在处理危机的时候多一个后盾性的保障,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全民的参与,民众意识的觉醒,对于政府处理危机就是一个雪中送炭的过程,参与度越高越有利。我国的危机处理正在这条有利的道路上不断地行进。
(四)媒体参与
在政府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媒体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危机前,媒体每天都在进行各种点线面的报道,事实上,媒体在不经意间可能涉及了危机出现的征兆性事实,当问题越来越严重的过程中,直至被政府重视并解决的事实中,媒体都在为公众提供广泛的信息,引导者公众的情绪,号召着人民的资金和物资的走向,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现如今我国的媒体更加多样性,覆盖面积也越来越大,信息通信越来越流通,使得媒体成为危机处理的后盾保障。
媒体在参与危机管理中,有无意的也有有意的。在已有的研究中,危机管理专家米特罗夫从管理的角度将危机分为信号侦测、探测预防、控制损害、恢复、学习等五个阶段。{5}媒体在危机的这五个方面都有涉及,对危机从发生到处理学习阶段都是不间断式的参与,保障着政府处理危机中信息的通畅。同时,对媒体良好正确的信息散播也是不可忽略的否则保障就变成了更深层次的危机。
(五)全球化背景
危机发生有时在一国之内,也可以在各个国家之间发生,涉及多国多政府。在这个世界联系越来越频繁的时期,危机的处理已经不在局限于某一个国家,而是具有了全球性的背景。一个国家危机的发生可以获得其他国家的帮助和援助,能够有广泛的资金和物资的资助,这使得政府在处理危机的时候不在是孤木难支。更有甚者,像疾病的蔓延、台风、技术性的失败等,或许会殃及很多国家和地区,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会联合技术和资金来更加快捷的处理危机。因此,不管是哪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都不在是单独的作战,而有世界这个更大的后台,从心理上的慰问,到物质技术的帮助,完善着一个政府的危机处理。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危机处理,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在很多时候这种相互的学习也是一种危机处理的保障。
(六)新兴保障
在时间的推移中,政府处理危机越来越成熟。中国是一个及早出现的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封闭是它的特点。但是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这种信息的封闭彻底的发生变化,信息透明度提高,让世界人民都能及时的知道发生了什么,怎么处理的,处理的怎么样这一系列的问题。也在这一次的灾难中学会了更加有力的处理危机的方式,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可以说是集信息、政府透明度、世界性联系于一体的危机处理保障。
四、政府危机化解可以学习的经验
在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经融危机每次出现都会被鼓励兴起房地产业,随着危机次数的增加,房地产又成为了一个更让政府头疼的问题。在经济上这被称为危机转嫁。实质上,危机的转嫁并不能很好的的解决问题,所谓转嫁,就是转移嫁接到其他的地方去了,危机依然存在,而且会变得更加难以应对。基于这种问题的出现,也基于国情的不同,我国政府处理危机需要向其他的国家学习,但是又不能照搬照抄,需要消化和改进。
第一,美日俄等国在处理危机中都有一个集中而强大的中枢指挥系统,如美国的总统,这一点中国也存在,一切为人民服务的中央人民政府,这是快速有力处理危机的保障,必须坚持执行下去。
第二,强化人民的危机意识,我国民众危机意识在渐渐的觉醒,但是只是现在的范围和程度都还不够,需要不断地加强和改进,孩子从小接受危机意识的培养,接受对一些危机的演习,强化适应力和应对力,这才能在本质上改变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危机面前的应对能力,为政府处理危机提供有效的防护。
第三,俄国等国具有强效而精细的法律条文,相比之下,我国的法律保障还有待加强和完善,进行分类安排和调整。
第四,学习美国的转危为机,抓住机会把危险转化为机会,让危机的发生在破坏的程度上降到最低,而在发展上提供更多的机会
第五,完善信息体系保障结构,使得危机的应对高效而完备,在全民参与的同时,有效率的解决问题才是关键。
五、结语
中国的危机处理在日渐的走向成熟,并且政府处理危机并不是孤军奋战,人民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为国家出力更成为了一个加强的民族意识,使得政府在危机的处理中具有越来越强大的保障队伍。在以后的中国,处理危机将成,为后续工作,而预防危机变得人人有责,保障着国家和人民少受可控因素引发的危机的影响。
注释
①邱杰.政府危機公关应以人为本[M].重庆:知识经济,2011(05)。
②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的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
{4}张雷.我国城市政府危机信息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5}阮光册.危机管理中的信息处理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15,(07):39-43。
参考文献
[1]梁飞.简论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几个问题[M].武汉;学理论,2013(12).
[2]GaryJ.Miller.Managerial Dilemma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ierarch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125-129.
[3]石路,蒋云根.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M].上海:理论导刊,2007(01).
[4]畅铁民.企业危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4.
[5]陈凌,辛立艳.面向政府危机决策的信息保障体系研究[M].北京:情报科学,2013(31).
作者简介:杨柳(1991-),女,汉族,湖北人,学生,研究生在读,西华师范大学,行政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