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波
[摘要] 目的 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8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情况不佳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原治疗组和格列美脲组,每组34例。其中格列美脲组患者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格列美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水平、疗效相关因素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期间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降低幅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格列美脲组患者HbAlc达标率明显高于原治疗组,且治疗前后HbAlc降低幅度明显超过原治疗组(P<0.05);格列美脲组治疗后每日胰岛素用量降低,而原治疗组胰岛素剂量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效果显著,同时还可减少胰岛素应用剂量,进而减少由胰岛素引发的低血糖、体重增加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素;格列美脲
[中图分类号] R5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11(a)-0044-03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部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磺脲类药物治疗过程中存在失效的现象,无法达到满意的血糖控制效果,从而需要改用胰岛素进行治疗。但因为胰岛素缺乏并不是2型糖尿病唯一的发病机制,部分老年患者还存在胰岛素抵抗,因此往往需要增加胰岛的剂量,这又会导致低血糖事件的发生[1]。格列美脲是第三代磺脲类降糖药物,其不仅与其他所有的磺脲类药物一样,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同时还具有胰外降糖的作用,不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与其他磺脲类降糖药相比,格列美脲的活性最高,作用迅速、持久、高效且安全,在老年糖尿病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2]。为观察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的临床效果,该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则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了联合应用胰岛素和格列美脲的治疗方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68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情况不佳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原治疗组和格列美脲组,每组34例。其中原治疗组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42~80岁,平均(58.7±11.4)歲;格列美脲组男13例,女21例,年龄44~78岁,平均(60.6±10.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研究对对象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者;②采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时间超过2个月者;③每日胰岛素应用剂量至少为50 U;④HbA1c(糖化血红蛋白)超过8%。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②血肌酐≥133 μmol/L者;③ALT(谷丙转氨酶)超过正常上限2倍者。
1.3 治疗方法
原治疗组患者根据血糖控制情况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的方案继续治疗:二甲双胍片0.75~1.5 g/d,拜糖平150~300 mg/d,3次/d,早中晚三餐口服;胰岛素包括诺和灵30R、诺和灵R(N)[3~4次/d]、优泌林70/30R,2次/d,餐前30 min皮下注射,根据患者血糖水平增加胰岛素用量,增加量不超过患者耐受剂量或血糖达标剂量。格列美脲组患者在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格列美脲,初始剂量为1 mg/d,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并调整剂量,每隔1~2个星期,逐步增加剂量至每日2、3、4、6 mg,血糖水平控制满意后可适当减少胰岛素剂量。血糖控制目标为:FPG在7.0 mmol/L以下,2 hPG在10.0 mmol/L以下,HbAlc在7.0%以下。
1.4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时检测并记录其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胰岛素每日剂量、HbA1c、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该研究记录所得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对属于正态分布的均数进行配对t检验,对不属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配对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和2 hPG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和2 hPG水平比较具体见表1。根据表1可知,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降低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BMI、HbAlc、胰岛素用量等比较具体见表2。根据表2可知,格列美脲组治疗后每日胰岛素用量降低,而原治疗组胰岛素剂量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年后体重和BMI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原治疗组患者治疗12周后HbAlc下降13.6%,达标率为29.4%(10/34);格列美脲组治疗12周后HbAlc下降21.3%,达标率为58.85%(20/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原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2例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格列美脲组患者治疗期间1例出现轻微的心慌感,无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两组患者低血糖时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二者兼具而引起的。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程的延长,其糖负荷早期胰岛素分泌不足以及基础基础胰岛素分泌障碍愈发严重,因此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和纠正胰岛素抵抗则是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关键[3]。2006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和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共同提出对于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尽早采用基础胰岛素治疗[4]。大量临床研究也证实,尽早应用胰岛素治疗不仅有利于控制血糖水平,还能保护胰岛β细胞的功能[5]。但在实际治疗中,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就需要增加胰岛素的用量,但血糖控制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而且还会诱发低血糖事件,引起体重增加。因此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案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对于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效果显著,同时还能有效降低胰岛素的使用剂量[6]。但二甲双胍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和餐后高血糖的效果有限,同时由于其存在明显的消化道不良反应,无法应用于糖尿病伴肝肾功能不全、酮症酸中毒、心力衰竭、肺功能不全等患者中,使得其临床应用受到明显地限制。
格列美脲属于第三代磺脲类药物,属于长效剂,与第一、二代口服磺脲类降糖药物相比,其活性最高。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格列美脲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来发挥作用,同时其还具有明显的胰腺以外的作用,包括胰岛素增敏和拟胰岛素的作用,可增进胰岛素对外周葡萄糖摄取的正常作用,同时还能刺激葡萄糖的代谢。格力美脲由于具有较低的有效血药浓度和葡萄糖依赖的降糖作用,引起患者低血糖的发生率更低,而且程度较轻,不仅如此,格列美脲对患者体重增加和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都较小,还可应用轻度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中[7]。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降低幅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格列美脲组治疗后每日胰岛素用量降低,而原治疗组胰岛素剂量增加,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年后体重和BMI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同时,原治疗组患者治疗12周后HbAlc下降13.6%,达标率为29.4%(10/34);格列美脲组治疗12周后HbAlc下降21.3%,达标率为58.85(20/3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原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2例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格列美脲组患者治疗期间1例出现轻微的心慌感,无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事件。两组患者低血糖时间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格列美脲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在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方面具有作用迅速、持久、高效、安全、患者耐受性好以及用药依从性高等优点。
综上所述,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老年糖尿病效果显著,同时还可减少胰岛素应用剂量,进而减少由胰岛素引发的低血糖、体重增加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30(8):26-89.
[2] 刘金钢.我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现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4,34(11):1021-1022.
[3] 孙剑,杜群,王国萍,等.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与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7):592-594.
[4] 占建,邓小鹏,夏文.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进展[J]. 中国民康医学,2014,36(15):72-74.
[5] 董敬坚,甘利明.甘精胰岛素与格列美脲联合治疗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2型糖尿病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33(12):2892-2893.
[6] 韦俊杰.二甲双胍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14,12(9):28-29.
[7] 梁曉辉,郑新成,吴茂林.2型糖尿病运用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的效果分析[J]. 北方药学,2016,13(2):114-115.
(收稿日期: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