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芳丽
【摘要】本文论述构建区域性农村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应采取“行政主导、项目引领、技术支持”的“三力协同”方式。行政主导是实现技术支持的基础,发挥好行政管理效用是推动农村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根本。
【关键词】行政管理 区域性 班主任 研修共同体 作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12-02
“研修共同体”也称学习共同体,常被运用于队伍建设中,是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研修共同体”指具有相同的学习目的与价值追求,以完成某些共同的学习任务,在这过程中共享资源、分享经历、互动交流、相互促进的参与者所组成的集体,其本质是一种实践共同体。研修共同体已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下面笔者以柳江县骨干班主任培训项目实施为例,谈谈行政管理在区域性农村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作用。
一、柳江县农村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构建的背景
一般而言,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通常指的是地球表面按照自然地理特征而划分的地域单元,该地域单元在内部构成上具有均质性。在教育管理上,我国通常以地域划分范围作为教育管理的依据。在此,笔者把区域教育理解为以行政区域为基础,便于组织和协调控制教育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一定空间范围。本研究中涉及的“区域”是指柳州市柳江县以行政区划为基礎的区域,以柳江县教育行政部门与广西师范学院联合实施的“柳江县农村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建设项目”为主要研究对象。
柳江县辖12个乡镇,有129所公办中小学,其中,农村学校占93.3%。全县在校生52 943名,有4 823个班级,4 823位班主任。其中,82%的学生就读于农村学校,85%的班主任担负着全县农村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的主要执行者,班主任的道德修养、教育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特别是农村班主任,由于农村家庭教育薄弱,班主任的行为影响显得更为重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班主任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和肯定,而如何培养和提高班主任特别是农村班主任的职业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逐渐成为教师培训的重点,且不断获得关注。做好班主任队伍建设,着力构建研修共同体,是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之一。加强农村班主任队伍建设,构建农村学校班主任学习共同体,对县域教育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是缩小区域间差异、缓解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全县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柳江县实施了“名班主任”工程,努力构建农村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
二、行政力量在构建区域性农村班主任研修共同体中的作用
要想引导农村学校组建班主任学习共同体,实现群体内的互助进步和资源共享,结合柳江县的实际,笔者认为,构建“行政主导、项目引领;骨干培养,全员构建”的区域性班主任学习共同体是推动农村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作为行政主导,教育行政部门在构建过程中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根本——构建骨干队伍
构建区域性农村班主任学习共同体,骨干遴选很关键。在遴选时,要点面结合,既要关注骨干培训团体中的领头雁,又要关注区域内面的组成;要考虑骨干校的带头作用,更要考虑区域内各农村学校的骨干分布。只有点面兼顾,坚持“内重素养,外重结构”,才能构建一支骨干引领、辐射农村的先遣军。
在素养要求上,《柳江县农村班主任能力提升工程遴选方案》规定,遴选对象一要热爱班主任工作;二要具有较高的班级管理水平;三要注重班主任工作研究,具有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在发展和培养不同水平的学生以及教育心理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四要具有较强的团结协作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与各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密切联系,共同做好学生工作;五要在班主任岗位上具有示范带头作用。
结构上,柳江县既综合考虑县城学校作为区域内优势资源的引领作用,又考虑乡镇学校的发展需要。人数分配上,规定县城学校每校遴选2名培养对象,乡镇小学、乡镇初中各1名,教学点较多的乡镇小学则为2名,共同组成研修工作坊。组建工作坊时,把县城教师平均分到各工作坊,以县城学校为工作坊基地学校和团队学习交流平台。这样的架构既发挥了县城学校的领军作用,又兼顾了全县各乡镇学校的骨干培养工作。
(二)找到抓手——项目引领
构建农村班主任学习共同体,骨干培养是重点。骨干培养必须坚持系统、长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坚持项目合作的主体负责制。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托高等师范院校的技术支撑、理论指导和专家资源,开展长期动态的系统培训。柳江县开展“名班主任”工程、农村班主任专业素养全员提升工程等项目,与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进行了项目合作,广西师范学院根据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整体负责项目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工作。为期两年的项目培训主要采取集中理论培训与工作坊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在“名班主任”工程项目中,开展基础理论集中培训后,主要通过组建4个工作坊,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开展学习实践(见表一)。通过项目培养的方式,推动班主任理论水平的提升,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些培养对象经过系统培训和专家指导,实现了个人的进步,有少数学员还一跃成为自治区级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型班主任。实践证明,项目合作这种长期的动态培养形式,是构建学习共同体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
(三)提供保障——经费支持
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项社会劳动,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和物资,需要一定的经费作基础,学习共同体建设也不例外。因此,行政主导,项目推进,经费是根本。以柳江县“名班主任”工程为例,在经费投入上,柳江县政府自2013年起,每年把“名班主任”工程作为柳江县重大项目进行推进,每年拨付专项资金作为项目经费,要求县教育局每季度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专项汇报,并把年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单位绩效考核内容,加大行政监督力度。同时,在县级专项经费基础上,柳江县教育局每年从县教师培训经费中支出部分经费共同支持项目建设。足够的经费支持,是项目顺利推进的根本保障。在经费使用上,项目经费一部分由项目承办单位统一管理,作为学习共同体集中学习、专家团队构建、学习资源建设、项目成果展示等的费用;另一部分则作为工作坊研讨活动经费,用于开展团队学习和实践活动。在经费管理上,考虑到经费使用的规范和便捷,柳江县教育局根据县级财务管理制度,按政策把工作坊经费下拨到工作坊挂靠学校,由县教育局和挂靠学校统一管理经费的支出和使用。
(四)把握关键——规范管理
首先,规范管理要有规章制度,如何管理好培养对象直接关系着学习培训的效果。在项目启动之初,我们制定了《柳江县名班主任工程培养对象管理办法》,对培养对象的学习纪律、学习要求、作业完成情况及评价考核方式等做了明确的规定。学习纪律方面,规定学员在培养期间有3次无故不到训则不能结业。作业完成情况方面,采取任务量化和评比量化的方式综合考量。例如,对学员的综合考核评价采取学习培养量化评比的公开方式,对学员的基本任务完成情况、作业任务完成质量评价、担任角色功能及辐射带动功能四方面进行综合量化,按得分高低评出优秀学员。其次,规范管理还要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既要有区域统筹管理,又要有区域内各团队的组织管理。柳江县“名班主任”工程采取“县级统筹管理-工作坊集中管理”的模式进行动态管理。为了便于组织管理和学习指导,县级统筹方面,柳江县教育局联合广西师范学院项目负责人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项目的统筹协调工作,对培养对象进行统筹管理。具体负责人通过制定通讯录、组建项目工程QQ群等方式,及时掌握学员基本信息,搭建沟通平台,通过QQ群实现与学员的交流互动。为了便于规范管理,我们把培养对象按照中学、小学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成立一个工作坊,每个工作坊挂靠一所县城学校作为活动基地,并选出工作坊坊主、副坊主负责本工作坊的日常事务及县教育局与培养对象之间的上传下达工作。各工作坊都组建了QQ群,作为成员间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县级管理员作为各群成员,参与到各群的学习讨论和互动中。同时,我们还把活动基地校校长纳入县级管理队伍,负责对工作坊成员在基地校活动的管理。规范的层级式管理,保障了项目的推进。
(五)行政主导的基础——有效沟通
有效沟通是行政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说,行政管理活动就是连续沟通的过程。因此,良好的沟通是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行政主导的作用发挥离不开有效的沟通,“地方行政部门-工作坊-高校”(即D-G-U)的良性溝通机制为实现行政主导和项目推进奠定了基础。一是地方行政与高校之间的有效沟通。柳江县“名班主任”工程项目合作协议书由广西师范学院与柳江县教育局经过多次洽商修改后签订。柳江县提出骨干班主任队伍建设的预期目标,由广西师范学院根据预期目标拟定具体详细的培养方案。同时,广西师范学院、柳江县教育局的相关行政领导及具体负责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县教育局德育办等部门作为项目推进的行政力量,深入到项目实施工作中。二是业务指导上的有效沟通。每个工作坊均有2位导师负责各工作坊10—14名培养对象的学习实践指导工作,各工作坊与导师之间建立了稳定持续的教与学关系,导师从指导每个成员制定成长计划开始,就掌握了学员的个人学习情况,与学员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并有的放矢地指导学员的班级管理工作。三是构建双方工作人员的沟通渠道。该项目组建了由双方具体工作人员组成的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各工作坊培训学习的统筹协调和组织联络工作,实现了广西师范学院、柳江县教育局、各工作坊三方之间信息传达和交流的及时和有效。
区域性农村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重复播种的过程。构建农村骨干班主任学习共同体,行政主导是根本,项目引领是途径。只有通过行政支持与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培训好农村骨干班主任,组建一支具有一定数量、专业水平较高的骨干班主任队伍,才能实现县域农村班主任学习共同体的全员构建。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