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工作的闽南人的文化变迁研究

2017-03-31 20:26李凡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文化融合闽南

李凡

摘要:快速城市化浪潮下,爱拼敢闯的闽南人来到北京工作生活多年,其文化如语言、饮食和节日习俗方面的变化情况如何?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观念发生了哪些适应与改变?又有哪些保持的内容?研究通过对在京工作的闽南人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分析在京闽南人的文化变迁情况及原因。

关键词:文化变迁;文化保存;文化融合;闽南;北京;移民

1.关于文化变迁和移民的研究

1.1文化变迁。文化保存、融合和创新可以归纳成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于群体社会内部的发展、变迁使其文化发生着变化;二是由于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相互接触,因适应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文化的变化。关于文化变迁的研究在研究角度上分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移民文化变迁研究。在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方面,学者们通过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政治、生活生产方式等探讨社会文化变迁,分析此文化变迁过程的成因和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在民族文化变迁研究方面,学者们以各民族的文化创新为研究对象,探讨少数民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变迁。在移民文化变迁研究方面,很多学者研究移民及其文化在渗入新环境时的反应,分析当两种文化相互接触所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的文化适应①。

1.2 关于移民的研究。城镇化背景下,很多人去大城市工作多年并最终定居在异地,他们可以称之为移民。关于移民的研究很早就有。在学术界,已经成为众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有从史学上研究移民的迁徙史;有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移民的文化适应、文化认同和社会融入等;从人类学民族学角度研究移民,大多数的学者是从生态移民的角度进行研究,有些从其他方面研究,比如政策性移民等;对于自发性移民的研究多关注于社会融入和规模调控,对其文化方面的变化研究涉及较少。

目前关于为何移民、影响移民的因素和移民为何持续的研究较多,关于移民的后果以及移民融合与转型的研究相对较少②。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生活细节和观念等,从而深入理解移民群体的文化变迁过程。

1.3关于移民的文化变迁的研究及意义。在移民的文化变迁中存在存在主体与客体。研究者多从主体或者平视者角度谈移民的融入和认同,或是从移民流入地的角度研究融入问题而很少以移民团体的源文化为主体来谈它们在异地的保存情况。即使有,也多集中于跨国流动的移居者或者是少数民族③,对于汉族移民的研究很少。事实上,在中国占最大数的汉族,在移民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生存环境的改变,为了适应环境,出现了文化的涵化和同化。对于这些汉族移民来说,其文化变迁情况的研究将会是一个新领域。因此,对当前移民中的文化变迁的特征、过程及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福建人有着集聚生活、集中活动较为频繁等特点。他们的社团组织及活动比较丰富④,在北京的外来人口中,以河北、河南、安徽和山东等省份居多⑤,但福建相对于其他省份的团体,文化基因较为强大,他们的经济实力一般能够支持文化传统保存,他们的家族观念较安徽河南等省份也强一些,对文化较为看重。福建的文化又分为闽东、闽南、闽北、闽西和莆仙。研究选择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的闽南人作为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深度访谈和问卷的研究方法。

访谈稿和问卷的编写。大部分研究文化的人认为文化可以分成若干层面。如安宇认为文化呈现为一个立体系统:由外至里依次是:物质层次、心物层次和心理层次。前面部分包括可视的东西,如衣食住行。中间部分包括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等机构,最后部分指的是人们的文化心理状态,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民族个性等等。三个层次中,就文化推进的速度来讲,前者最快,中间次之,心理层次表现最为艰难⑥。与此相类似的,有研究者把文化分为物质、行为和精神三个不同的层次。人们的衣食住行文化一般归于物质层次;社会交往、婚姻生活、宗教行为等一般归于行为层次;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宗教信仰、法律制度等一般归于精神层次⑦。故访谈稿和问卷时也主要从语言、饮食、节庆习俗、对下一代的教育、信仰观念、社会交往和适应等几个方面来编写。

为了更好地反映文化的变化情况,选择调查对象为在北京5年以上、有稳定住处和工作的闽南人。

4閩南和北京相关社会文化背景

闽南人具有的人文特征是:知权变、善经营、敢拼搏、重乡情。闽南语是闽南文化的代表之一。闽南地区主食以稻米为主,节庆期间会做一些糯米点心如糍粿等;对闽南人重要的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和冬至,所以问卷设置了对这几个典型节日的问题;民间信仰是闽南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各地宫庙林立,供奉的神灵众多。闽南人崇文重教,有浓厚的家族观念与乡土情结。北京是国内移民的几大目的地之一。北京传统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饮食方面属于北方特色,主食以面食为主。当代北京城市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5文化保存与汲取融合创新情况

研究深入访谈了五位闽南人,收集到39份有效问卷,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5.1语言。有研究表明,语言这一维度是个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的一个判断指标,尤其是语言的偏好⑧。在接受语言调查的人中所有人工作时都用普通话而不用闽南语,在北京下班回到家仍有78%的人使用普通话,只有20%的人使用闽南语,有2%的人闽南语和普通话都说。即使在老乡聚会时,有20%的人用普通话,50%的人既用普通话又用闽南语。可见在北京家乡方言很少有被用到,方言呈现弱化的趋势:62%的人觉得自己的闽南语口音有变化,其中50%的人口音变化程度比较高。有35%的人为了生活工作方便而有意学北京口音。另外在有12人参与的子女部分调查中,67%的人的子女不太会说闽南语,42%的人的子女完全只会讲普通话。闽南语在异地的传承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5.2饮食。在主食上方面,米饭不再作为单一的主食,对面食的接受,是对主食的反应。另外,学会做北京特色菜如炸酱面等,是移民对当地饮食文化的吸收。

54%的人表示来京后口味变了,普遍反映是变重口,如变得重咸重辣,咸辣并非北京菜的口味特点,这可能与川菜在北京普及有关。可见闽南人在北京的文化上受到不止北京或北方的影响,北京现在已经是多种文化并存互相影响的状态。

茶本是大多数闽南人日常生活不可少的,是代表闽南文化的要素之一。调查显示原先有每日喝茶习惯的人中50%的人喝得比以前少或几乎不喝。这可能与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有关。

研究对象表示他们在北京如果想吃家乡菜,可能会自己做或去闽南菜馆吃,也会让家乡人寄一些特色食物过来,或者自己从家乡返京时带上。从家乡带或寄土特产过来,是移民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在北京工作的闽南人来说,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制作复杂耗时的闽南传统食物如炸枣、糍粿、芋包等很难亲自动手做,但是面线、炒米粉、番薯粥还是会经常在家做的。润饼菜偶尔有人做。在北京缺少食材,如笋和海鲜等也是他们不做那些传统食物的原因之一。

5.3节庆习俗。闽南人常过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等节日。但来到北京后,很多节日习俗已经省去,或者说无法开展。有些闽南人因为配偶是北方人,有些节日如冬至在北京就不过了。有些闽南人到了北京后才开始过的节日如小年,这是文化融合的迹象。所有接受调研的人都会保持并热衷于亲友聚会的传统,可见闽南人的团结相亲精神仍然不变。

5.4信仰观念。祭拜神灵和祖先是闽南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每逢节日是必拜的,有些地方每逢初一十五都会举办敬神孝祖活动。但是调查显示,来北京后,90%的人都没有祭拜活动。原因是在北京没有祭拜的地方,也没有祭拜的氛围。

闽南人一直教育子女要爱拼敢闯,这一观念没有多大变化。

总结:结合访谈和文献资料,得出如下结论:(1)来自城市的移民的文化融合程度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移民。家乡属于城市的移民,对于作为城市文化共同特征的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比较熟悉。而来自农村的移民,他们不但面临着巨大的城乡文化差异,更可能因为在社会交往中带着鲜明的乡土文化特征而受到迁入地居民的排斥。为了维持自尊,他们很可能对移居地的语言、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采取拒斥的态度。(2)未婚新移民比已婚新移民的融合程度高。已婚新移民的闲暇生活的重心从家庭外部转向核心家庭内部,降低了与本地居民交往的可能性,学习移居地语言、了解移居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的机会相应减少。(3)从访谈和现有样本量看,闽南人其原文化在北京保存情况较弱,但文化融合度也不高。这可能与“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有关。新移民不用学习北京话、北京风俗和待人处事的方式就可以较好地生存。北京城市文化本身就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因此,新移民有可能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而在移居地很好地生活。另外,在当代北京,不是单纯的主流与适应群体模式,而是很多个非主流群体与主流群体共存的模式,多群体文化彼此互相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不会那么强势地发挥出来。(4)文化中的某些部分是表层性的,易被模仿、改变、消解或遗弃;而另一些部分是深层次的,深藏在内部,是族群文化的底层积淀物,常常成为族群文化表征的实在力量,不易改变或消解⑨。表层性的文化总是因为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改变,以及人口的流动和文化本身的流动发生变化,具体的方面有生活习惯、饮食、服饰、语言等。深层性的文化,总是在不断地延续,如观念信仰等。

注释

①任广跃:《移民的文化变迁研究——以金银滩为例》,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第11、12页。

②周聿峨、阮征宇:《‘第二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合作会议综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02):78-80页。

③李加莉:《文化适应研究的价值及问题:一种批评的视角》,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II页。

④高红霞:《上海福建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⑤北京外来人口来源地(2005-2010)微信 《逃离你终将衰落的家乡》

⑥安宇:《冲撞与融合一中国近代文化史论》北京学林出版社,2001年版。

⑦李静:《民族交往心理的跨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⑧李加莉:《文化适应研究的价值及问题:一种批评的视角》,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第31页。

⑨任广跃:《移民的文化变迁研究——以金银滩为例》,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第45页。

参考文献

[1] 高红霞.上海福建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 石奕龙,余光弘. 閩南乡土民俗[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3] 高翔. 闽都文化与中国现代化[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

[4] 林华东.闽南文化:闽南族群的精神家园[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

[5] 王东,王放.北京魅力—北京文化与北京精神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 郑也夫.众生的京城[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7] 缪青.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3-2014)[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8] 安然等. 跨文化传播与适应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9] (美)科塔克.文化人类学:欣赏文化差异[M].周云水,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0] 周大鸣,何星亮.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M].民族出版社,2008.

[11] 庞朴. 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12] 刘华芹.变与不变:21世纪一个中国村落的民族志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13] 李加莉.文化适应研究的价值及问题:一种批评的视角[D].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4] 阿尔爱·沙太. 变迁与融合_北京哈萨克移民都市适应性研究[D]. 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5] 任广跃. 移民的文化变迁研究 ——以金银滩移民为例[D]. 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6] 黎族的文化适应:特征、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式[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7] 周聿峨,阮征宇.‘第二届海外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合作会议综述[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02).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文化融合闽南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