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州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智力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加强学生阅读指导等有效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4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1.08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阅读是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突破口,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功能,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思想启迪与各方面的提升。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学生如果对阅读产生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件愉快的事。他们要是有了此种情感,就能自觉阅读。这样,学生的语文知识也就能不断丰富起来,其阅读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要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第一,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从而产生猜想:文中会产生什么问题?作者是怎么写的?故事情节将如何展开?……当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时,其阅读效果必定是最显现的。第二,在课中,教师可以围绕文本中心,通过层层提出疑问,抽丝剥茧,促使学生不断产生对阅读的渴望。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渴望,就会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使得阅读成为了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过程。第三,在课后,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介绍与文本相关的材料以及各种名著,将学生阅读的范围向外拓展,扩大他们的视野。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根本保证。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自身的宝贵财富,受用无穷。在小学阶段,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如课前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想的习惯、边读边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自觉博览群书,喜欢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如教学《花钟》一课时,根据农村不少学生家里没种过花,对花不太熟悉这个特点,为了扫除他们对理解课文内容这一障碍,我在教学新课前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花的资料或图片。上课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文中内容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和图片进行描述。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又能引起学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的兴趣,从而使其乐于阅读。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不仅有助于他们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整理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文本为媒介,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一直以来,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重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总是根据教学参考资料一味的大说特说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等,看似很辛苦,但效果不理想。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他们对作品的自主阅读,独特体验。
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我主要让学生自己独特体验来开展教学。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通过“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四件事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接着,我让学生默读,通过找、读相关语句,充分感悟闰土的形象特点。最后,一个机智勇敢、活泼可爱、聪明能干和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通过点拨、启发、激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就能在阅读中独立的品读课文,最终得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四、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
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通过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速度,丰富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广泛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其一,可以就书中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或精彩片段做具体介绍,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其二,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故事讲到最精彩、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地方,突然不讲了,激发起学生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去看。其三,根据文章主要情节、具体线索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故事脉络复述课文。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起到使学生掌握课文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体会作者对廉颇和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各方面描写,从中感受到廉颇的不服气、勇于改错和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对比。接着,我让学生说说“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蔺相如如何据理力争,斗智斗勇;“负荆请罪”中廉颇是怎样知错即改,负荆请罪。通过这样的指导,可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本文的内涵,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学好语文所必需的重要素质。阅读能力对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见识以及提高自学能力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如教学《观潮》一课,课前我先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家乡或学校的一处景物,从而了解作者按时间顺序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不同特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接着,我让学生按一定顺序描写校园一角,以作为练笔。这样,学生加强了读写结合。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自己寻找素材进行习作。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总之,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积累,在积累中学会创新,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化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要通过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阅读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 孙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9):248.
[2] 崔文虎.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新疆教育,2013(15):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