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敏
摘 要:让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有成效、有意义,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也是每一个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目标。教师必须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物理;课堂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4.04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新课程的理念也慢慢在广大教师心中生根发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主人身份。概括地说,就是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学习主体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将新课程基本理念贯彻到物理课堂教学中呢?我认为要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引入物理课堂的关键是课堂情境的创建。因为好的课堂情境是学生兴趣的源头,它能把全体学生带进课堂。好的课堂情境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讲究知识的铺垫或过渡,能够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目的。好的课堂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能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理念创建物理课堂情境呢?我总结了一下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真实体会,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的创建。
一、奇
新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创设要抓住一个“奇”字。“好奇”是每个人的天性。这样就会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可利用一些课堂演示实验来达到“奇”的目的。例如,在物理第三册光学“全反射”一节的教学中,先用蜡烛把平时吃饭用的小勺熏成黑色,然后将其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结果学生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光亮的勺子。利用这个“银勺”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然后,师生开始共同学习全反射的概念及规律。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一些“奇怪”的问题来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讲“力的合成”一节时,一开始我就提问了一个小学数学问题:“3+4=?”学生不屑地回答说:“7呗。”我肯定地说:“非常错误。”学生说不可能,师生共同学习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后才恍然大悟。
二、趣
新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创设要抓住一个“趣”字。只有让学生对所要学的东西感兴趣,才会自己主动地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将“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落到实处。
“趣”字可体现在物理课堂的各个方面。一是可以通过生活中一些现象来讲解相关物理知识,例如讲解“电容、电容器”一节时,可用一台简易收音机,将其调台的可变电容器拆掉,换成一个用实验室器材自制的电容器(一对儿正对的圆形金属板即可),然后打开收音机,通过调整金属板的正对面积就可达到调台的目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自然就会主动地去研究它的原理知识。真正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新理念落实在课堂上。二是教师的语言要风趣,要有艺术感染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每一根神经,让他们完全融入教师所讲解的神奇的物理世界里。例如,在讲解“光的直线传播”中的“日食与月食的形成原因”时,我最终总结为这样一句顺口溜:“月亮中间站,太阳看不见;地球中间站,月亮身不现;日食与月食,都因月亮转。”然后再引用一句歌词:“原来都是月亮惹的祸。”让学生对日食与月食的成因达到了过“耳”不忘的效果。
三、新
新理念下物理課堂情境的创设要抓住一个“新”字。“新”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教学思维上要有创新思想,不能停留在以往的传统的教学层面上;另一层是教学的形式要创新,不能禁锢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但是创新并不是完全摒弃以往的所有东西,因为创新的基础在于继承。无旧便无新,新是在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一方面要对原有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方面、因素和成分加以肯定、保留和继承,另一方面则对已经暴露和发现的问题、缺陷、弊端加以克服、完善、健全,以符合新的需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主要是教师在上面讲,缺乏生动性和交互性。在新课程创新理念的指导下,可以适当继承原有的形式,并借鉴我国传统艺术的一些精华,引入物理课堂情境的创建。如在讲解“原子物理”等章节时,可以演讲、相声、小品等形式介绍一些物理学家发现真理的曲折过程。在这样生动、轻松的课堂情境下,学生的学习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就会有天壤之别。例如,我在讲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质谱仪”一节时,最后的课堂小结便借鉴传统艺术形式“评书”的结尾模式,精练概括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洛伦兹力不做功,垂直进场圆运动;
孪生兄弟同位素,化学反应分不清;
物理学家阿期顿,让其进入磁场中;
哥俩体重不一样,质谱仪中显原形;
还有更多奇妙事,下回你再接着听。
其中,前八句是对本节课的概括,后两句是留下的一个扣,以引出下节课要学习的“回旋加速器”。
四、变
新理念下物理课堂情境的创设要抓住一个“变”字。第一个“变”是要将传统的标准化教学模式变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核标准,这种标准化的教学,其结果必然千校一面、万人一面。学生的个体差异被忽视了,个性化被抹杀了,这完全违背了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必须将这种标准化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变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模式。第二个“变”是要求教师将对大纲和教材的被动实施,变为对新课程的主动设计。过去,教师过分依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师只是根据大纲和教材被动地实施教学,根本无法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理念带入课堂。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决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在2008年5月,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我们可适时将此事件引入课堂,进行“机械波”知识的教学,完全可以摆脱以往僵化的按章节教学的模式。
总而言之,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步走下“神坛”,开始进入课堂,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 汪馥郁,杨建广.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M].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5.
[2] 河北省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课程与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
[3] 雷洪.高中物理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责任编辑 张亚欣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