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林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慕课在地方高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苏伟林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近年来我国高校慕课教育在课程建设、平台运营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参与慕课的积极性有所回落,支撑开放在线教育模式的生态系统不完善。为了能够促进慕课健康发展,国家应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同时地方高校也应该为慕课的开展提供系统支持和配套服务,为慕课发展创造更大空间;地方高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以适应慕课的快速发展。
地方高校;慕课;问题;策略
从2013年5月至今的几年间,我国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开始逐步应用慕课技术。慕课问世以来就被誉为“数字海啸”、“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1]80在国内高校的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和教学形态,经历了由热到冷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虽然表面看起来非常平静,但是却充满竞争。由于各地区之间、高校之间的慕课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实践过程之中,各种问题不断显现,导致慕课的应用和发展在我国高校中严重受阻。我们需要对近些年来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对于慕课的接受度、适应性以及得与失进行重新审视,认真思考当前慕课教育的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于2013年5月21日作为首批亚洲的高校成员正式加盟e dX组织。同年10月,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平台也正式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北京大学则于同年3月正式启动“北大网络开放课程”建设项目,而且树立了要在五年之内开设100门课程的目标。次年4月,继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之后,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也在国内正式上线。[2]81国内许多高校陆续与慕课机构签订了共建共享合作协议,相继加入到慕课培养人才体系中,尽可能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在慕课盛行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在课程和教学各方面长期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比如学费逐步攀升、开销日益增大、期望值不断降低、教学方法僵化、课堂气氛冷漠、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更加凸显。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对慕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态度也越来越开放。国务院参事汤敏直言,“慕课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教育大变革”,因为我们的下一代不能只是单纯在二本、三本大学里面“混日子”。广东省教育厅直接发文鼓励学生基于互联网学习平台选修课程,并且可以替代课程学分。这两方面的因素都进一步促进地方高校加快利用慕课改进课程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地方高校开展慕课有两条途径:一是自主开发慕课或者与其他高校合作建设慕课;二是结合自身人才培养需要然后选取适宜的名牌大学研发的慕课。名牌大学和地方高校相比,具有更强大的科研实力,处于科研的最前沿,因此它们研发的慕课都是科学研究新成果,同时名牌大学的知名教授研发的慕课更具有吸引力。所以,地方高校要结合自身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引进适当的慕课,条件成熟时也可建设校本慕课,但是要建立协调机制,防止出现同质化慕课的重复建设。例如,广东某高校引入了慕课优质资源,这无形之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而且该校的教学系统大数据又能够确切掌握学生学习规律、学习时间和学习的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对该校培养人才的模式改革、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改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对于该校的学生而言,通过使用慕课教育,能够接受更加丰富的知识资源,而且学习时间更灵活、自由,而且还能够降低部分课程花费同时提高学习效果。
一方面,地方高校的教师和管理者教育理念比较陈旧,思维缺乏创新,教学模式单一,对于“慕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关注不够,对于高等教育的新技术和新思想敏感度不高,思想上排斥新的教学思想,行为上消极应对新的教学模式。[3]220-221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管理方式高度行政化,促使大家形成了行政化的思维模式和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对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办学规律思想上不够重视,甚至存在忽视的现象,这就必然导致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得不到关注,甚至直接淹没在权力运行之中。这种行政化的管理特点直接导致“慕课”课程的开发不能够真正地体现我国高校教育的真实水准,高等教育的潜力难以充分发挥。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在实际的发展应用中还面临许多困难,例如慕课课程制作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保障,慕课课程的开发需要组建团队,慕课课程的资源建设需要有战略眼光,慕课教学的良好互动还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改进,由于种种原因,地方高校对于教师建设慕课无法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受当前评价制度的制约,教师利用慕课提升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不高,利用慕课的广泛性、便捷性优点来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意愿不强烈。慕课自产生以来就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在理想的慕课教育方式之下,一门内容边界明确的课程只需要一门“慕课”就可以解决。换句话说,如果达到理想的慕课模式,所有的课程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高校教师的生存空间就会受到一定的挑战。
研究表明,慕课的学习程度和课程完成率是比较低的,地方高校尤其如此,导致慕课的学习效果受到严重影响。学习过程自主性和互动性强是学生选择慕课学习的主要原因,但是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高校学生很难体验到传统学习过程中的代入感。地方高校学生中只有极少数学习者完成了整个慕课课程的学习,这与校园传统的课堂课程完成率相比是非常不理想的。[4]169-170虽然师生互动、学生互评等在线交流方式在慕课平台系统中都有很好的体现,但是传统教学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是慕课无法可取代的。就目前我国地方高校的慕课教育来说,都存在有注意力下降块、完成度低、考核模式不清晰等缺点。
慕课的开放性给学习者提供了免费使用课程学习资源的机会,而不再受限于学历、国界、年龄等诸多因素,但是,慕课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知名院校研发的,运用早,传播广,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全英文教学,很少配有汉字字幕,这就给地方高校学生使用慕课造成一定困难,减少了地方高校学生使用慕课的频率。部分课程内容专业性极强,专业术语生僻,同时它还受到西方历史、文化、思维、习俗的影响,对于国内学生的理解造成更大困难。慕课开发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导致了学历层次较低的人对于慕课的学习使用只能处于边缘地位,他们对慕课教学资源还不能充分利用。尤其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学生们虽然能意识到通过网络技术能够接触到世界一流的教育机构提供的顶尖的教育资源,但是他们还不具充分利用这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的能力,无法高质量地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
慕课作为课程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有其特定的价值,地方高校引入慕课有其必要性,但是任何一种课程模式都难以实现普遍适应的理想。因此,地方高校要深入开展慕课就必须认真研究其优点和缺点,研究学生的接受度和适应性,制定相应的策略。
地方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要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不能脱离实际,忽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地方高校更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主动适应在线课程的新模式,主动加入到国际性的慕课教育竞争之中。首先要从制度上加快对地方高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对高校内的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重新评估、整合,只有打破行政权力对高校管理的束缚,学术权力才能得到最大的尊重,慕课的发展才能够稳定的推进;其次,要从思想上提高对慕课的认识,地方高校的管理层、教师、学生都要有开放的胸襟,创新的思维,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转变教育理念,主动学习新型的慕课教育模式,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向多样性、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一线教师作为教育传承者,更要对网络课程的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学习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力争将优质、开放的教育资源引入到传统课堂之中。
第一,地方高校要组织科研力量,对慕课教育模式的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行探究,并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情况和师资情况制定出适宜本校发展的战略、策略、规划和时间表,负责本校慕课工作的协调、培训、推进事宜。第二,在教学实践中,要多方位,多渠道探索在校学习、混合学习以及翻转课堂等新型的、多渠道的教学模式,并把几方面对比,实践,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能够更加有效、完善。第三,慕课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它对技术有一定要求,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管理和运行成本,为使慕课的正常运营和教师持续性建设的稳步发展,地方高校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等方方面面的支持。第四,对于地方高校已经开展慕课课程的教师,学校要对上述的方方面面等方面全力支持,以使慕课教育模式能够更好的发展。
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首先改变的是教师。对于慕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地方高校的教师要做好各种准备,积极投入到新的课程模式之中。首先,教师在以正确的态度主动直面挑战的同时,要以开放的心态认识、实践和创新慕课。其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能力,这样才能对全新的课程模式和方式方法有着更好的理解,对慕课教学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究学习,更好的掌握慕课制作和教育教学技术。再次,教师相互之间的竞争也会由于慕课的出现而变得更加激烈,这也给教师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可能,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建立团队合作的模式。[5]89最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课程和教学理念,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深刻认识到在慕课背景之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和教学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转换角色,从课堂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激励者、引导者和启发者,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6]112
慕课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融合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模式,它的出现对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已经产生了非常显著的影响,虽然慕课暂时在地方高校的发展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直面问题和挑战,以一种开放的胸襟、包容的态度去认识、实践和创新慕课,并且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慕课未来必将会迈向快速发展的轨道,它必将在高校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推动地方高校教育教学快速发展。
[1]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06):80.
[2]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81.
[3]荣宪举.论我国高校发展慕课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43):220-221.
[4]王姣宇.慕课现存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J][.软件导刊,2015,(02):169-170.
[5]刘志超,雷雪.“慕课”建设本土化问题及对策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89.
[6]姜艳玲,国荣,付婷婷.翻转课堂与慕课融合促进教学资源均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04):112.
(责任编辑 史素芬)
G642
A
1673-2014(2017)04-0092-03
长治学院教学综合改革项目“地方高校对慕课的接受度和适应性研究——以长治学院为例”(J Y201607)
2017—04—05
苏伟林(1966— ),男,山西高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地方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