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公智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近四十年来山西商人与梆子戏的关系研究综述
赵公智
(河北大学 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关于“山西商人与梆子戏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历程,经过了从兼及论述到专题研究的阶段。进入21世纪之后,该论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研究成果显著增多,并且涉及多元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理论模式,为山西商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学术趋势可谓“方兴未艾”。但是,部分研究成果也存在重复论述和泛泛而谈的问题。
山西商人;梆子戏;研究综述;山西会馆;社会变迁
山西商人在明清社会经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度“执全国工商以及金融行业之牛耳”[1]。肇启于秦晋两省的梆子声腔剧种曾经在明清民国时期的戏曲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明清以来,山西商人的经济活动与梆子戏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关联性。山西商人酷爱家乡曲艺,无论故里还是客乡,欣赏梆子戏是山西商人重要的娱乐活动;联系和组织家乡戏曲班社演出梆子戏,是山西商人在异地修建的会馆内进行祭祀活动的重要手段。久而久之,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山西商人在从事省际长途贸易过程中将梆子戏逐渐传播到了晋外的广大经商地区。故而,山西商人在全国各地的经营活动及其商业扩张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山西梆子戏班的表演活动以及地方梆子戏的流行。艺人口口相传、学界普遍认可的说法——商路就是戏路,即为上述历史现象的精辟概括。
笔者欲将学界近四十年来有关“山西商人与梆子戏的关系”(简称“商戏关系”)的讨论,做一简要梳理;以期说明,近年来随着学界的积极关注,对“商戏关系”进行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已然成为山西商人研究领域的新动态。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商戏关系”的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时期: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二十余年,学者主要在研究山西戏曲的综合论著中,兼及简述“商戏关系”,而后才出现围绕两者关系进行专门探讨的论著。
20世纪70年代末,已有多篇(部)研究梆子戏的论著兼及概述山西商人对梆子戏的影响。
1978年,周贻白《辛亥革命前后地方戏曲发展概说(二)》指出,清代中叶到清代末年,山西商人经营的汇兑行业是山西戏班能够长期立足北京的基本观众和经济支持[2]。
1981年8月14日,余从在河北省戏曲剧种讨论会上发言(详见其文《关于剧种史研究》)指出:在一个区域内,某类剧种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当地的经济、文化、民俗、政治的发展以及当时当地的社会历史状况紧密相连的。比如,战乱、移民、商路往来等等和戏曲声腔剧种的流传的关系密切。因此,在剧种调査的同时,必须进行有关的社会调査,而且也只有从社会经济、政治等变化中才能找到剧种兴衰更替的一些重要的规律和原因。包括梆子声腔剧种在内的戏曲流传和晋省内外商路往来有着重要关系[3]。这是在史学方法层面探讨“商戏关系”的深刻表述。
1982年,部分专家学者在山西太原举办的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之后,公开出版了《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文集》[4],与会者在讨论梆子戏的源流时,提及山西商人在梆子戏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包括以下四文:其一,陆小秋和王锦琦《梆子、梆子腔和吹腔》指出,明代中叶以来,陕西商人开辟的长途贸易道路是山陕梆子外传的引导路线[5]。其二,马彦祥和余从《“戏曲声腔剧种”概说》在戏曲史的视野下思考声腔剧种流布衍变时指出,山西商贾在全国贸易发达的城镇码头经商时产生的精神消费需求,促使了同籍的戏班和艺人的流动和定居,戏班和艺人在外省的流动和定居促使了声腔剧种逐渐流传外地甚至落户生根[6]。其三,赵乙、张峰、潘尧黄、王庚吉《元杂剧衰落与梆子乱弹兴起》指出,商贾外传是蒲州梆子外流的机遇之一,这是深入研究梆子乱弹可以参考的一条重要线索[7]。其四,赵乙、张峰、潘尧黄《蒲州梆子北上献艺初探》以张家口为例,指出蒲剧艺术与区域商业之间存在联系,这种联系是蒲剧北流的客观历史条件。此文通过叙述“道咸”(道光至咸丰)年间祁太钱庄与蒲州三义园之间的故事一则,说明了蒲剧外传首先依靠山西的贸易商人,张家口地区初兴的梆子剧种是蒲剧[8]。
1985年,王永年讲述、刘巨才和段树人整理的《晋剧百年史话》,其中不乏记载中路梆子在发展过程中与山西商人有关的历史往事[9]。
1986年,王易风《中路梆子流布至张垣》指出,山西商人促使中路梆子流布到了张家口[10]。
80年代末期,已经出现专门研究“商戏关系”的文章,突破以往文章强调商戏两者存在联系的认知水平,研究内容更加丰富,其中很多学者借助会馆戏楼展开分析。
1987年,刘文峰《山陕商贾与梆子戏的关系》指出,山陕商人是梆子戏班的经济支柱,山陕商人是梆子戏四处传播的重要桥梁,山陕商人对梆子戏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戏剧名目和种类的创新和变化等方面,梆子戏演出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是山陕商人开辟市场的手段[11]。这是笔者目前所见第一篇专门探讨两者相互关系的文章。
1989年,王强《乾隆时期的山陕会馆戏台》将清代乾隆年间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特殊的历史现象相互联系,指出“商人会馆戏台的兴建与花部乱弹的兴盛,两者相得益彰,中国戏曲史上‘花部勃兴’的现象遂由此生发壮大”,此文认为山陕商人在商业会馆修建的戏台促进了包括梆子戏在内的整个中国戏曲的繁荣[12]。
1991年,王易风《山右戏曲杂记》一书专门研究了中路梆子,尤其讨论晋剧流变与商路的密切关系。第二节集中概述了“商路就是戏路”,具体指出,中路梆子在张家口(主要内容大致与其《中路梆子流布至张垣》一文相同)和呼和浩特的广泛流行,主要是通过商路逐渐传播的[13]。
1995年,刘文峰《会馆戏楼考略》指出会馆戏楼体现了明清民国时期商品经济与戏曲文化等等的相互结合[14]。
1996年,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一书在两个角度上阐明了“商戏关系”:其一,梆子戏的兴盛能够使得市场更加活跃甚至商业更加繁荣,梆子戏依据商人的现实生活进而反映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其二,梆子戏的经济支柱是山陕商人,山陕商人对梆子戏具有多种影响[15]。此书是笔者目前所见首部专门详细探讨商戏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佳作。
以上所述即为20世纪最后二十年“商戏关系”研究的大致情况。
自21世纪初至今的近二十年,关于“商戏关系”的专题论著数量明显增多,此论题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
最近些年,几乎每年都有专门讨论商戏两者关系的文章,包括:
寒声《晋商在晋剧形成中的历史功绩》从地方戏曲声腔的出现与山西商人在敬奉关圣帝君中对梆子戏的重视、山西商人承班领戏中的两种思想对立、山西商人子弟下海和三多堂唱会戏等等方面,论述了在中路梆子形成过程中山西商人的历史功绩[16]。
孙丽萍《晋商对中国建筑文化与戏曲文化的贡献》指出,山西商人爱听戏文、创作剧本、扶持戏班、研究戏曲,丰富了中国戏曲文化的内容和题材,他们在进行长途贩卖的同时,把三晋大地的乡土文化带到了整个北方地区,在整体上对明清戏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交流和促进的历史贡献[17]。
郭士星《论晋商对山西戏曲文化的贡献》指出,在组建票社、扩大影响,创立戏班、组织队伍,兴办科班、培养人才,弃商从艺、献身梨园,开辟新路、促戏远播等等五个方面,说明山西商人对山西戏曲的支持和贡献。从商戏两者紧密结合的兴衰史中,得到一些现实启发:应该鼓励民营剧团的发展、努力培养热爱戏曲文化的戏迷[18]。
日本学者田仲一成《清代会馆戏剧考——其组织、功能与变迁》最后总结指出,清代会馆在中国戏曲史上起过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忽视的[19]。
刘文峰《明清时期晋商对戏曲的贡献》特别指出,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对我国戏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是由于戏曲艺人在经济上依附于富商大贾,因此商人也对戏曲产生过一定的负面影响[20],这种观点学界少有论及。
谢永峰《明清晋商会馆戏曲演出活动初探》从戏班与剧种、剧目与审美、经费与管理、献戏与罚戏、市场与庙会等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山西商人迷恋戏曲艺术的原因,会馆戏曲演出活动的具体形式和运作管理,与山西商人经营活动的关系,以及由此对中国戏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综合阐述了会馆文化现象[21]。
宋婧《晋商繁荣时期晋剧发展现象研究》主要从经济与文化双重嵌入出发,对山西商人繁荣时期山西地区流传的主流戏曲晋剧的发展现象方面进行论述,提出晋剧文化与山西商人文化的协同演化、双嵌入式进化发展[22]。
此外还有一些期刊文章,此处不再详述。虽然最近十五年涌现出了大量的文章,但是由于相关史料未有重大突破、研究成果相互参阅,使得学术思维趋同、见解主张相似,并且缺乏系统理论支撑。
2008年以后,连续多年出现专研“商戏关系”的学位论文,包括:
柳茵《晋商会馆与梆子戏》探讨梆子戏和山西商人会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论证山西商人会馆的戏楼、班社、演员三者在山西梆子流播过程中的重要性;将山西商人会馆的戏台放置于全国戏曲活动这个大的环境中,探讨山西梆子由于有会馆作为媒介得以在各地的传播,进而影响所到之处声腔的发展,最终为其他声腔的形成与完善做出了贡献[23]。
孙桂芸《论晋商对山西梆子戏发展的贡献》从四个方面论述山西商人对山西梆子戏发展的重要贡献:山西商人的经济支持为山西梆子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山西商人精神丰富了山西梆子戏的剧目内容、山西商人经营地域扩展了山西梆子戏的传播,特别指出,山西商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了山西梆子戏的艺术表现力[24]。
李海军《晋商戏曲活动初探》以晋商戏曲活动作为研究中心,分别论述了晋商戏曲活动扩展的历史契机、历史轨迹、依据原则、主要特点[25]。
武艳芬《山陕会馆戏台演剧研究》将山陕商人会馆戏楼的表演形态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进而讨论山陕商人会馆戏楼的演剧功能以及山陕商人的本地经营与长途贸易对剧种演变的历史意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商业生态下的戏剧发展状况做了理性思考[26]。
张春娟《晋商、移民与戏曲》利用山西商人与人口迁移的新颖思路来论述山西曲艺流传的历史脉络以及璀璨流行的根源[27]。
罗娟《明清时期山西戏曲与晋商》除了论述“商戏关系”之外,还系统研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西各类戏曲剧种的传承与保护的现实问题,深入思考山西戏曲的未来发展之路[28]。
以上学位论文,在学术规范下,从戏剧戏曲学、艺术学、文学、区域文化史等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和专业方向,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地扩充了“商戏关系”的研究内容,增加了戏曲文化的传承性、产业性的研究内涵。
综上所述,伴随着山西商人研究的学术发展史,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关于“山西商人与梆子戏”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历程,经过了从兼及论述到专题研究的阶段。进入21世纪之后,该论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学术成果显著增多,并且涉及多元学科的思维方法和理论模式,为山西商人的整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学术趋势可谓“方兴未艾”。但是,部分研究成果也存在重复论述或者泛泛而谈的问题。
梆子戏不但是一种历史悠久并且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东方民族艺术,更是一种与山西商人密切相关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间社会文化。借助对山西商人与梆子戏的相互联系进行专题研究,利于当代学者深入挖掘山西商人文化的丰富内涵,走出主要围绕商业探讨山西商人的传统研究模式,能够在区域文化史的视域下关注山西商人与中国明清社会变迁这一时代课题,突破“就山西商人论山西商人”的视野局限[29]。
[1]刘建生,丰若非,冀福俊,等.晋商研究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30-37.
[2]周贻白.辛亥革命前后地方戏曲发展概说(二)[J].社会科学战线,1978,(02):217-227.
[3]余从.关于剧种史研究[A].河北省文化局艺术处,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北分会,中国音乐家协会河北分会.河北地方剧种史料汇编[C].
[4]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山西省文化厅戏剧工作研究室.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文集[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5]陆小秋,王锦琦.梆子、梆子腔和吹腔[A].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山西省文化厅戏剧工作研究室.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文集[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79-88.
[6]马彦祥,余从.“戏曲声腔剧种”概说[A].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山西省文化厅戏剧工作研究室.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文集[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7]赵乙,张峰,潘尧黄,等.元杂剧衰落与梆子乱弹兴起[A].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山西省文化厅戏剧工作研究室.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文集[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8]赵乙,张峰,潘尧黄.蒲州梆子北上献艺初探[A].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山西省文化厅戏剧工作研究室.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文集[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9]王永年,刘巨才,段树人.晋剧百年史话[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10]王易风.中路梆子流布至张垣[A].张家口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张家口文史资料(第9辑戏曲专辑)[C].1986.
[11]刘文峰.山陕商贾与梆子戏的关系[J].中华戏曲,1987,(03):340-358.
[12]王强.乾隆时期的山陕会馆戏台[J].戏曲研究,1989,(31):258-285.
[13]王易风.山右戏曲杂记[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
[14]刘文峰.会馆戏楼考略[J].戏曲研究,1995,(02):149-166.
[15]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16]寒声.晋商在晋剧形成中的历史功绩[A].穆雯瑛.晋商史料研究[C].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17]孙丽萍.晋商对中国建筑文化与戏曲文化的贡献[N].光明日报,2005/12/20(007).
[18]郭士星.论晋商对山西戏曲文化的贡献[A].山西省历史学会.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16.
[19]田仲一成.清代会馆戏剧考——其组织·功能·变迁[J].文化艺术研究,2012,(03):80-101.
[20]刘文峰.明清时期晋商对戏曲的贡献[N][.中国文化报,2013-11-11(008).
[21]谢永峰.明清晋商会馆戏曲演出活动初探[J].戏友,2015,(02):38-41.
[22]宋婧.晋商繁荣时期晋剧发展现象研究[J].赤子,2015,(C02):34.
[23]柳茵.晋商会馆与梆子戏[D].武汉:武汉大学,2008.
[24]孙桂芸.论晋商对山西梆子戏发展的贡献[D].太原:山西大学,2008.
[25]李海军.晋商戏曲活动初探[D].山西师范大学,2011.
[26]武艳芬.山陕会馆戏台演剧研究[D].中山大学,2009.
[27]张春娟.晋商、移民与戏曲[D].上海戏剧学院,2013.
[28]罗娟.明清时期山西戏曲与晋商[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9]殷俊玲.近二十年晋商研究述评[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72-76.
(责任编辑 秦楼月)
J825
A
1673-2014(2017)04-0016-04
2017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张家口标期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性价值转换研究”(201702060202);2017年度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基于田野调查的口梆子历史轨迹中的经济因素分析——以河北蔚县为重点”(X201769)
2017—05—30
赵公智(1992— ),男,河北唐山人,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经济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