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宇翔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昆曲艺术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探索
——以孔子学院为例
段宇翔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以汤显祖及其作品为代表的昆曲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戏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面对今天昆曲艺术传播有限的现状,文章以孔子学院为例,反思中国昆曲文化对外传播的缺失,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传统昆曲艺术对外传播的正确路径,即借助中外双方政府的支持,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充分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通过培养汉语教师和对学生进行曲艺文化熏陶,利用舞台艺术和新媒体碎片化传播等多样化方式推进昆曲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昆曲艺术;跨文化传播;孔子学院
素有“百戏之祖”雅称的昆曲是我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且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昆曲是发源于元末明初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于2001年5月18日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
昆曲有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汤显祖所创作的传世巨著“临川四梦”,以恢宏的气势、哀婉的情节、刚柔相济的唱词比肩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如今,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各类媒体文化交相碰撞,但昆曲的传播十分有限,难以为海内外的普通大众熟知。文章以孔子学院为例,分析昆曲在孔子学院的传播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探索其传播路径,对昆曲艺术的海外传播和继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重塑文化自信的21世纪,重拾传统文化的呼声在国内外有增无减。目前我国已在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各类学员达210万人,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架桥人”,孔子学院也因此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中国与各国深化友谊和合作的重要窗口[2]。
在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中,戏曲历来都是举足轻重的重要元素,海外甚至设立有专门的戏曲孔子学院。如2009年成立的宾汉顿大学戏曲孔子学院,经常受邀配合其它孔子学院举行戏曲演出活动。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国际文化交往中,中西方戏剧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倍受青睐的新景观。2016年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大世界文豪逝世400周年。26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于2016年9月到12月首次联动举办全球性的《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主题活动[3]。以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戏剧大师为契机,以中国文化中心为平台,该活动对昆曲的海外传播和传统文化的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由英国利兹大学和中国对外经贸大学的师生首次合作,从《仲夏夜之梦》和《南柯梦记》取材,改编成舞台剧《仲夏夜梦南柯》于2016年7月27日在英国利兹大学上演,此后又于9月16日在莎士比亚国际戏剧节上演出;除此之外,英国壁虎剧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根据“临川四梦”和《仲夏夜之梦》改编的话剧《梦境》于2016年10月在上海上演[4]。显而易见,昆曲文化正以国际化的步伐走向世界,我们可以而且有必要在海外院校展开传播。
以孔子学院为平台推进昆曲的传播具有明显的主客观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广泛的受众。孔子学院开展十多年来,已然成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张名片,其发展速度不亚于西方的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等。近几年汉语学习者更是有增无减,为昆曲艺术在孔子学院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受众基础。其次,个性化的平台。孔子学院经过多年的运行,结合海外环境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语言推广和文化传播相得益彰,同时创办了一系列品牌项目,如“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中非友谊知识竞赛等各具特色的活动,为昆曲艺术的海外传播搭建了多样化的舞台。此外,孔子学院主要由中国政府支持、国家汉办和中外高等院校合作开办,具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和广泛的社区影响力,也为昆曲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作好了基本的物质准备。
近年来,随着汉语国际推广的深入开展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以海外孔子学院为窗口,昆曲艺术逐渐走进青年学生群体。近几年昆曲走进孔子学院的情况如下表所示(不完全统计):
表1 近几年昆曲走进孔子学院的案例
时间 活动地点及相关孔子学院 活动内容2012.10.24美国密歇根大学音乐学院及孔子学院,纽约亚太文化艺术中心特邀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开展昆剧经典系列推广活动特邀中国海峡两岸戏曲同台演出昆曲《牡丹亭》三段折子戏2015.02.14 罗格斯大学孔子学院2013.06.02 德国海德堡大学孔子学院特邀中国北方昆曲剧院访美演出2016.10.04 英国伦敦孔子学院特邀南京昆剧院和苏州昆剧院共同打造的昆曲经典折子戏《牡丹亭》在伦敦亚非学院震撼上演2016.11.05 美国佩斯大学孔子学院纽约海外昆曲社特邀上海昆剧团演出《牡丹亭》
尽管如此,昆曲在海外孔子学院的传播依然遭遇了不少瓶颈。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向部分海外汉语教师志愿者作调查得出,昆曲在孔子学院传播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当地政府的认同和合作院校的支持有限,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经费投入不平衡。发达地区的孔子学院在中外双方的技术支持和物资供应下,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较为齐全,开展昆曲文化传播更为容易,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则截然相反。据部分归国志愿者反应,有些地区的孔子学院汉语教材匮乏,教学设施陈旧不全,使得汉语教学工作遭遇不同程度的阻碍。
第二,跨文化传播中的昆曲缺乏创新,一种程度上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昆曲因极其严格的程式化表演、较为缓慢的板腔体节奏、陈旧过时的故事情节,缺乏时尚个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5],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不常在大型国际舞台演出。而且,昆曲艺术走进孔子学院目前主要以邀请国内专业人士不定期演出为主,尚无其他多样的传播方式,宣传力度较小,难以形成文化效应。
第三,尚未形成昆曲专属品牌,难以构建特色文化符号。英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提到戏剧就会想到莎士比亚,而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的茧翁(汤显祖)却没有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形象大使,因此昆曲艺术难以得到政府和国外民众广泛意义上的认可与支持。昆曲艺术缺少属于自己的品牌竞争力和独具一格的精神内核,也就不能大范围的培养和吸引更多的昆戏迷。
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步骤和必然选择。作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流传了六百多年之久的昆曲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一大瑰宝,应当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一部分走向国际视野。借助孔子学院,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体系以促进昆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是有必要的,因此提出如下昆曲文化在孔子学院传播的路径构想图:
图1 昆曲艺术在孔子学院传播的路径构想
汉学在西方已然成为一门热学,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从2002年4月中日韩三国政府共同主办“中日韩文化交流年”系列活动起,迄今我国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大型文化年,其涉及范围之广非常突出。以中外政府的支持为后盾,尤其注重吸引外方政府资金注入,双方合作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扶持曲艺进校园,可以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此外,孔子学院应与当地公益组织、商业机构积极沟通,建立长久合作关系,并寻求海内外社会团体的友情帮助,以保证昆艺文化传播的物资条件得到满足。
一方面,孔子学院可以设立专门的曲艺部门,展览中外人士所著的英汉互译版昆曲著作和作品导读类文本,开展昆曲名人作品展览、昆艺工艺品展览,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开办公益讲座和知名演员的昆戏演出等,让更多学生了解并且热爱昆艺文化;另一方面,国外华人华侨组织对当地文化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乃至拥有不小的影响力,孔子学院相关部门应发挥海外华人华侨及相关机构在文化传播和交流合作中的特殊作用,邀请当地有影响力的华人华侨和高校文化职能部门共同打造文化名人形象,发挥昆曲名人的品牌效力。以汤显祖为昆曲文化的代言人,构建以其为品牌的文化符号,使他不仅成为中国人的莎士比亚,也能成为世界的昆曲大家。
当然,昆曲文化要得到海外更大范围的认可,最重要的是其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足以吸引更多民众。除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翻译经典昆曲作品之外,舞台表演是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传播手段[6]。为适应受众的异文化情境,在尊重古典的基础上打破陈规,对昆曲剧目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删减就变得尤为重要。这项工作需要长期践行、不断尝试。与此同时,处于对外微传播时代的孔子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扩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如建立专门的系统化昆艺网站,开通昆曲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制作曲艺文化A PP等进行广泛的碎片化传播,迎合人们快餐式阅读的需求。
首先,教师层面。提升中国专业汉语教师素养,邀请国内专业昆曲名师担任指导专家,开展昆曲教学的岗前培训,让教师群体肩负起传播优秀昆曲文化的使命。在教学实践中开设昆曲文化体验课、昆戏脸谱绘画课等。同时,培养更多具有中国文化身份认同的本土汉语教师十分必要。昆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适合启蒙教育,让海外学子真正喜欢昆曲文化就必须实现昆曲的艺术感染力迎合他们的价值观。海外本土教师和当地学生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教师群体言传身教模范带头,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学生层面。组织建设校园曲社,培养昆曲文化爱好者。校方应根据当地学情特点,以当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昆曲文艺汇演活动,带领学生去社区、养老院等场所进行志愿演出,举行校园曲艺大赛等多种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成立专门的学生昆艺媒体小组,及时通过微信、微博、报纸、广播甚至电视进行密集式报道。此外,孔子学院可以规范化开展与国内学校合作的夏令营、冬令营、长短期交换学习等项目,促进双方交流学习,不断更新传播昆曲文化的新理念和新成果。
最后,教材编写层面。孔子学院以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华文化为主要职能,强调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因此教材编写团队应根据当地汉语教学现状,适当编排昆曲文化基础知识、经典昆戏曲目进教材。譬如,在听力或口语教材中穿插曲艺文化主题,节选中英文对照的经典名段,附上音频和视频资料,以供学生模仿学习;编排印制专门的曲艺文化手册、昆曲名段绘本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教材编写团队应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借助孔子学院的活动平台更好地展示和宣传昆曲文化。
昆曲作为古老的戏曲艺术,历尽铅华而能不断满足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需求,其艺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今,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发展更需要完善的传播体系、高效的传播方式、强大的传播力度。从孔子学院着手,以中外政府支持及社会各界的友情赞助为基础,借助文本译著和舞台传播的结合,网络平台与线下传播良性互动,构建以昆曲文化为核心,教师、教材、学生三个维度紧密结合的文化传播体系,能为昆曲文化在孔子学院乃至全世界的传播增彩添力。
[1]程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昆曲当代传播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2.1.
[2]刘延东.携手并肩开创孔子学院发展新局面[DB/OL].新华社:http://www.hanban.org/article/2016-12/10/content_667864.htm,2016-12-10.
[3]应妮.26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首次全球联动纪念戏曲家汤显祖[DB/OL].中新社:http://www.chinane w s.com/cul/2016/09-06/7996094.shtm l,2016-09-06.
[4]赵建新.莫让经典陷沉默——汤显祖作品传播得失谈[J].中国文艺评论,2016,(11):92.
[5]李静.中国戏曲的传统与革新——陈士争版《牡丹亭》引发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3,(10):180—181.
[6]高璐夷.我国传统戏曲文学走出去的思考与启示[J].中国出版,2016,(09):27—28.
Explore theWays of Spreading Kunqu Opera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Take Confucius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Duan Yu-xia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79)
Kunqu art,represented by Tang Xianzu and his works,is am 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nd even all over the world.In the face of the lim ited spreading situation of kunqu opera art,the paper mainly rethinks defects of China's kunqu opera culture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tand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nfucius institute,and then tries to find suitable ways for spreading of the traditional art of kunqu opera.W ith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on the platform of Confucius institute,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overseas Chinese,cultivating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nd edifying studentsw ith the folk art,using diversified propagation modes such as stage arts and new media,we hope to promote the spread of kunqu opera culture overseas.
Kunqu art;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onfucius institute
J82
A
1673-2014(2017)04-0059-04
(责任编辑 史素芬)
2017—03—26
段宇翔(1992— ),女,山西太原人,硕士,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