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恩,姚孟江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遵义 563002)
黔东锦江上游航运发展的历史变迁
彭 恩,姚孟江
(遵义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遵义 563002)
锦江上游主要由闵孝河、桃映河与太平河构成。这里作为连接乌江与湖南沅江直至长江的重要枢纽,在早期就有一定的发展,对黔东地区的物资转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优越的地理环境,促成了锦江上游航运的发展。特别是“抗战”时期,长江航运被日军掐断,新航线开辟。锦江上游航运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抗战”胜利后,长江航运恢复,锦江上游航运功能发生转变,逐渐走向了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现代交通的发展,各地拦河筑坝,锦江上游全线断航。
锦江;航运;历史变迁
锦江,原名辰水、铜江河。主要支流为闵孝河、太平河与桃映河,3条河流均发源于武陵山脉的梵净山麓。闵孝河与太平河流经江口县境内,交汇于江口双江镇两河口。两河交汇后,称为大江。桃映河流经松桃、江口县境内,在溪口小屯进入铜仁境内,称为小江。大江与小江于铜仁西南铜岩处汇合后,称为锦江。整个锦江的干、支流合起来长达416km,在铜仁境内长达279km。锦江向东流经施滩进入湖南境内,汇入沅江,经沅江向下可达辰州、常德。
锦江上游的主航道是闵孝河与桃映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向上连接乌江思南段,向下通过锦江下游连接湖南境内的沅江,与长江流域的航运接通,是川盐、淮盐运销的交汇地段。在清代,锦江上游沿途一些重要地方,如闵孝、双江、怒溪等地设有渡口、码头,用来停泊商业货运船只,方便运送物资。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江口商民响应知府庄有仪号召集资在陀街修建铜仁上关码头,贸易渐趋繁荣[1]4。许多江南商民就是通过沅江、锦江至桃映河、闵孝河,进入江口县境内经商。“抗战”爆发后,由于长江航道被日军掐死,航运被迫中断,这里的地理位置更加突出,当时的国民政府特别开通了嘉陵江—沅江—锦江—乌江航运,经此处转运至乌江流域,通过乌江流域直达重庆。处于两大流域物资中转站的锦江上游航运也达到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锦江上游主要由3条河流构成,分别是闵孝河、桃映河与太平河。明代,太平河称为省水、省溪,闵孝河称为提溪,分别设有省溪长官司和提溪长官司,位于今贵州江口县北和县西[2]。
闵孝河,在历史上又称提溪,是锦江的支流。整条河长80km,其源头位于梵净山的西面,又称牛尾河。牛尾河流至德旺后,称为顺溪河,德旺至江口称为闵孝河,这一河段也是整个闵孝河流域的主河道之一,拥有一定的通航能力。它的主要支流有坝溪河、潮水河、凯土河、罗江河、小溪河、鱼梁溪、阴溪、洪坪河。流经德旺、茶寨、红石、闵孝、凯德、双江镇,在双江镇的陀街汇合,汇合的地方叫做两河口,意为太平河与闵孝河的交汇处。闵孝河进入双江镇之后,由于与太平河交汇,无论是通航能力还是其他各方面,都比闵孝河规模大。所以太平河与闵孝河交汇后称为大江[3]卷2地理志,闵孝河,向上通过陆路连接乌江下游思南段。
桃映河的起源处位于今松桃县境内靠近江口的落满乡。全长83km,在江口县内有28km。寨英河是其源头,流经寨英、怒溪、地楼、桃映、溪口,于溪口小屯入铜仁,在铜仁与大江交汇后,又注入锦江。
太平河,发源于梵净山。原名省水、省溪。曾经是省溪长官司所在地。流经黑湾河、盘溪、寨沙、太平、曾家港、镇江、省溪等地,全长12.8km。与闵孝河交汇于双江两河口。太平河是梵净山区竹木向外运输的主航道。
锦江上游连接着乌江流域与锦江下游、沅江直至长江流域,形成了一条水上运输线,锦江上游正处于这条水上运输线的中转站。这里古有蚩尤部落溯锦江出入的记载;先秦时期黔东、湘西的沅水流域是濮人聚居地,楚濮之间航运已有一定的规模;东汉时期锦江一带已经开始货币交换,物资流通和集市贸易达到一定的高度;魏晋南北朝时期,舞阳河、锦江、松桃河等水路已开始承担课赋调运;唐宋时期,锦江水运发达,沿岸经济繁荣;明代得益于锦江水运之便利,铜仁城初具规模,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清代锦江粮食、食盐运输繁荣,带动了沿岸城镇商业及其政治文化水平的提升[4]113。本地物资的外运与外地物资的内运,是促进锦江上游早期航运发展的主要因素。本地物资外运以土特产为主,外地物资的内运以盐运为主。进入民国后,商品经济活跃,锦江上游航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长江航运被日军掐断,新航运路线的开辟,各种物资都须在此中转,锦江上游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航运发展空前繁荣。
(一)物资转运与锦江上游航运早期的发展
贵州自古以来就没有产盐的记载,其食盐是通过外地运来的,进入该地有川盐、粤盐、滇盐、淮盐等[5]卷79盐法10。黔东铜仁地区的食盐主要有两大类,即川盐与淮盐。由于当时贵州区域的限制和影响,传统上川盐在铜仁的主销区主要是思南、沿河、印江、德江等地。而淮盐在铜仁的主销区则是江口、铜仁、玉屏等地[6]卷10转运五贵州边岸。明清时期川盐进入铜仁主要是通过4大口岸的涪岸经赤水河、乌江运至思南、沿河等地。据郭子章《题征路苗善后疏》记载:“镇远、铜仁等府,原近湖广,向食淮盐,思南至永宁等卫,原近四川向食川盐,淮盐由辰、常溯沅江、辰水运至铜仁发卖,川盐由涪陵沿乌江运销思南及黔东北。”淮盐则是通过沅江、锦江运至铜仁、江口等地。川盐也有部分进入江口,通过乌江流域思南段,经人工背运至江口境内的德旺、闵孝。除县内自销外,其余经过闵孝河、桃映河,运至锦江下游,再由锦江下游经辰水运至湖南麻阳的高村盐仓,销往湘西各县。锦江上游在这条航运路线中起着中转站的作用。盐运经久不衰,这条盐路也一直存在。
除盐运外,梵净山区产金矿和锑矿,江口县境内还产油脂、蓝靛、生漆、五倍子等物资[7]381。这些物资分别从怒溪、闵孝、双江等地集装起航,通过闵孝河、桃映河经过锦江、沅江运往常德、汉口等地,这使江口境内的物资有了一条外运的路线。一部分金矿与纯锑矿还直接运往海口,出口国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江口相关产业的发展。本地物资的外运,需要更多的船工,对整个河道也有着更高的要求,许多码头和渡口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各渡口、码头主要外运的是本地的主产,如怒溪外运其主产蓝靛和花生,坝盘外运其主产水稻等。
梵净山,又名月境山,峰峦叠峙[3]卷2地理志,16。梵净山区竹木资源丰富,采用排筏流放的形式向外地输出竹木。木材采伐后,陆运临近溪河入水散漂,进入干河后择地集扎小型排筏起运。途径锦江、辰水、沅江时数次合排重扎,航程越远,排筏体积愈大。枯水期运量大时,也曾沿大、小江满河散漂。直至铜仁才开始集聚扎排运出。县内木竹运销湘、鄂、皖、江、浙等省。竹木的外运对航道有一定的要求,客观上促进了锦江上游航道的开发。
江口县境内虽然有许多土特产,但是对于一些本地发展急需的物资则比较匮乏,内地所需的花纱、布匹、陶瓷、铁器、煤油、糖烟、百货以及其他日用工业品等,都需要从武汉、常德等地运进来。即通过沅江、辰水运至锦江,往上运至桃映河、闵孝河。一部分满足县内发展的需要,另一部分由两条水运路线外销。一条运至闵孝河上游起点的闵家场山脚岩码头后,通过陆路,沿闵孝、德旺人工背运至印江、思南,再经乌江流域思南段运至石阡、湄潭、余庆等地。另一条通过大江运至桃映河寨英、怒溪等码头,从这里中转至松桃、印江、沿河一带。
(二)锦江上游主要码头发展状况
转运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沿河码头市镇的兴起。锦江上游有闵家场山脚岩、怒溪、双江等几个主要的大码头及坝盘、快场等许多小码头。
1.闵家场山脚岩码头。该码头位于闵孝河航运的起点,同时也是整个锦江上游航运的起点,还是长江至沅江、锦江航运的终点,是四川、湖南物资的中转站和当地物资的集散地。整个港口可以容纳木船40艘。川盐在思南起岸后,通过陆路中转至此。除内销外,其余通过陆路转运至黔东南和湘西龙溪口,水运直接运销至铜仁,直达湖南麻阳高村。周围邻县的桐油、生猪、生漆、五倍子、中药材等农副产品都在这里设庄收购,然后集中起来通过水运经过铜仁直接到达常德、武汉等地。并沿原路将本地所需的盐、铁器、布匹等物资运回。除自销外,其余从这里中转至印江、思南、湄潭、石阡等。极盛时期的闵家场,到处都是栈号店铺,每天交易频繁,几乎所有人都从事商业贸易或者运输,市场非常繁荣。民国二十七年至三十四年(1938-1945年),闵孝货运达于极盛时期,闵孝河每日过往货船超过百艘,曾一度超过县城。民国时期这里曾经设立盐务、厘金、区、乡公所。
2.双江陀街码头。江口县城双江镇,既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闵孝河与太平河的交汇处,这里的航运能力较之其他码头强。双江陀街码头位于闵孝河航运的要冲之地,是连接铜仁地区东西部的枢纽,商品流向基本与闵家场一样。传统的陀街码头,经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整修,其规模比较大,共分为上关、陈家、李家3个码头。总长720m,高13.73m,砌2m宽石阶上下。港深两米,每日通过的货船大约有80艘,港口能够停泊木船大约40艘。最先兴起商业贸易的是城东区的陀街和坳上。随着整个锦江上游航运的繁荣,后来逐渐发展到全城。民国时期已经形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小型城镇。清代,江西籍商人蒋德沛、蒋泰和等次第入镇经营当铺、钱庄、陶瓷、布匠等。清末民初,陀街、坳上先后开设有熊荣泰行、李佐臣漆行等,经营货栈,安排脚夫,为客商物资起岸、积存、装运,成为水陆运输转运中心,经营业务非常繁忙[1]6。
3.怒溪码头。该码头位于江口县城北39km,是桃映河航道要冲,也是整个锦江上游较大的码头之一。这里修建的停泊码头全用青石浆砌,长24.7m,宽6m,高4m,设石阶31级,港深2m,港口可以容纳木船约40艘。地理位置与双江陀街码头同样重要。其位置还有较之其他码头的特殊性,即川盐的运输。川盐运到沿河之后,通过陆路运到怒溪,然后从怒溪装船通过锦江、辰水等运至湘西各县销售。一些土特产也由此直接运往武汉等地,返航时从武汉、常德等地运回淮盐和日用工业品、生活必需品等,然后沿整个航运路线运至怒溪后,再通过陆路运至沿河、松桃的普觉、乌罗,印江的木黄、天堂等地。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民国十一年(1922年),桃映河每日过往的船只有100多艘,怒溪乡自己就有货船40艘。由此可见,怒溪码头也是整个闵孝河流域比较大的一个码头之一。
锦江上游的航运在早期的发展中已经颇具规模,由于当时长江航运畅通,作为重要物资集散地的武汉、常德等地,依靠长江运送重要物资。西南地区所需的重要工业品,基本上没有通过这一流域。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民国二十七年(1940年)宜昌沦陷后,长江航运被日军掐断。当时已经西迁重庆的国民政府为了让整个抗日大局正常运转,决定新开辟一条航线:嘉陵江—沅江—锦江—乌江的航运。在这条航运线中,锦江上游位于两大流域中转站,地理位置更加突出,其重要性凸显,所有物资从此处中转。各种物资从沅江、锦江下游进入闵孝河的山脚岩码头后,由陆路经过德旺背运至思南,转运乌江流域,沿乌江流域运至重庆。思南位于乌江下游,是乌江航运的终点,也是以前川盐进入贵州的重要航线[8]555。正是由于这条航运路线的开通,使锦江上游航运的发展进入到繁荣时期。
(一)抗战时期盐运与锦江上游航运的繁荣
“抗战”前,锦江上游盐运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抗日战争爆发后盐运规模扩大,这也是锦江上游航运进入繁荣时期的重要原因。“抗战”爆发后,中国东部地区相继被日军占领,以前的盐路被日军掐断。民国三十年(1941年)较之民国二十年(1931年),粮价上涨1.5倍,盐价上涨8.87倍。通过食盐市价的上涨就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民众食盐的困难。以前食用淮盐的地区不得不改食其他盐,其中以川盐为主。随着国民政府西迁,国家的整个重心转为以重庆为中心的大西南地区。为了解决周围地区的食盐问题,国民政府加大了川盐对周边地区的运销,从而也使作为乌江流域与沅江流域中转枢纽的锦江,地理位置更加突出。锦江上游的航运也空前地繁荣起来,民国三十年(1941)中央财政部设川黔湘盐务联运处,闵孝支处,负责中转川盐。建立支处后两年转运川盐1 000吨,表明了当时锦江上游在整个航运路线中所起的作用。
(二)军工物资的转运与锦江上游航运的繁荣
“抗战”爆发后,作为战时陪都的重庆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重庆国民政府需要利用这条航线保证整个物资的运转畅通,同时也要利用这条航线运送大量的军工物资,以维持整个“抗战”大局。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中央运输部设川黔湘水陆运输处闵孝转运站,负责中转军工物资。如军工粮,多在闵孝、怒溪、桃映等地设庄收购或装卸集散。正是由于军工物资的运输,使得对整个航道的通航能力的要求更高,于是对以前许多通航能力不足的河道都进行了疏浚。闵孝河有险滩32处,桃映河有险滩12处,滩多浪急,航道危石暗礁,整个航况比较糟糕。随着整个航道利用价值的提高,多次对航道进行的整修,客观上使整个航道的通航能力大增,年均运货量达9 000吨,锦江上游的航运更加繁荣。
(三)本地民用工业的发展
除盐运、军工等重要物资的转运外,造船业、卷烟业等本地民用工业相继发展起来。江口县人原来不懂卷烟工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随着日寇的进一步入侵,许多江南人逃难至江口,为了能够生活下去,就利用当时市场上现有的原料,加上香料制成卷烟,在市场上销售。卷烟业一度进入繁荣时期,并且销往印江、石阡等邻县。县人杨昌贵、史继仁等29家烟社店号相继开张,并且创办了“三星”“三友”“抗敌”等品牌的香烟[11]318。整个江口卷烟业的繁荣一直持续到1946年,除了县城和邻县自销外,还通过锦江上游的水运销往周边地区,向上销往德江、沿河、遵义等地,向下销往铜仁、湘西各县。不仅推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也是锦江上游航运走向繁荣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抗战”的胜利,原来被掐断的长江航运重新运转,“抗战”时期开通的这条航运路线,逐渐开始走向了衰落。特别是重庆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迅速下降,国家的整个工业中心恢复到了东部沿海地区。“抗战”时期军工物资、民用物资的中转,也由锦江上游恢复到了以前的长江流域航运。锦江上游航运功能也在发生变化。以前大批量的转运战略物资、军工物资,变成了小批量、短途的运送民用物资,如蔬菜、水果、红薯、桐子等,各港口、码头逐渐衰落。“抗战”胜利后,许多逃难至此的外籍商人相继返籍,江口县境内的商业逐渐走向了衰落。解放战争后期,因为政局的变动,土匪猖獗,航运难以维系,导致运量下降。
1953年思(南)铜(仁)公路修通后,锦江上游航运逐渐被公路运输所取代。公路运输有着运量大、速度快、效率高等多项优点,而传统的水运不仅比较慢,而且危险系数大,且需要的人员太多。以前从闵孝陆运至印江、思南等地需要大量的人力,且速度非常慢。公路修通以后,水运自然而然地被时代所淘汰。锦江上游航运的衰落还有其特殊的原因,锦江上游的航运只能够通木船,运量小,不像长江航运那样,河道宽、运量大,能通轮船。加之后来木材水运运量大增,占航道,危及航船,故木材亦采用公路运输。1955年秋后,船只转入下游航运,不久境内航运中断。1965年桃映公社在桃映洞拦河筑坝建电站,桃映河航道隔断。往返航船需在此换船续航,1975年,境内河段石板滩、白岩滩、观音山与铜仁县境内河段共7处相继拦河筑坝,该河航运全线中断[1]65。
如今,锦江上游地区已今非昔比,交通十分发达。主要有思铜公路、杭瑞高速、渝怀铁路、铜仁大兴机场。此外,各乡镇都有了四通八达的公路,共同构成为这一地区的交通网络。但是,曾几何时锦江上游的航运对周边地区,乃至“抗战”时期整个西南地区的物资中转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这里曾繁花似锦,其繁荣程度可以与东部发达城市相媲美,当时国内最新鲜和最时髦的事物都可以在这里看到。不过,短暂的繁荣过后,又走向了衰落。从锦江上游航运的由盛转衰,我们看到的是国家走向富强。从传统的水运,走向了便捷、高效的公路运输,锦江航运的发展变迁就见证了这一段历史。
[1]贵州省江口县志编纂委员会.江口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英宗正统实录卷42[M]//明实录.四库全书本.
[3]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委档案室,贵州省铜仁地区政治志编辑室.铜仁府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
[4]蔡覃.从锦江航运兴衰看铜仁城形成发展历程[J].铜仁学院学报,2016(5).
[5]席裕福,沈师徐.皇朝正典类纂[M].[中国台湾]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
[6][清]丁宝桢.四川盐法志[M].清光绪八年(1882年)本.
[7]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交通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8]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思南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丹 兴]
K878.4
A
1674-3652(2017)03-0035-04
2017-02-27
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清代贵州开发及其影响研究”(10ZC075)。
彭恩,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博士生,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