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思维与琵琶教学

2017-03-30 01:03叶,李
滁州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复杂性琵琶音乐

朱 叶,李 伟

复杂性思维与琵琶教学

朱 叶,李 伟

复杂性思维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目前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研究自然现象与人文社会现象,被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们所广泛重视。运用复杂性思维的相关特征,结合琵琶教学的现状,对琵琶教学的非线性思维、整体性思维、开放性思维、生成性思维展开论述,以此丰富和充实琵琶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琵琶教学;复杂性思维;简单性思维

一种科学研究与探索思维方式,是对简单思维方式的一种超越。近年来,复杂性思维已经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来研究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野。

作为音乐教育内容组成部分的琵琶教学蕴含着复杂性思维,因为琵琶艺术自身就蕴含着复杂性思维,无论从演奏者、琵琶学习者、琵琶教育者,还是对琵琶音乐的理解,这其中都彰显了复杂性思维的特征,因此,从复杂性思维入手来探讨琵琶教学,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琵琶教学中的种种问题,丰富和充实琵琶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复杂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

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科学范式发生重大转折,复杂性科学应运而生,引起了一批世界级科学家的关注和兴趣,由此掀起了一场跨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科学革命,它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由简单性向复杂性转化,被誉为“21世纪新科学”。

简单思维方式起始于牛顿力学和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世界是以单个的可以分离的原子构成,世界发展的原因主要源于事物的外力的作用,以这种思维方式为主体的现代科学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它的简单的、原子式、机械的方法自本世纪中叶以来却遇到了它无法解决的困难问题。复杂性思维正是为了克服这一困难而产生。正如怀特海所指出的,“科学只有接受机体哲学或过程哲学的思想,才能解释新发展中的新事实与新事物。”[1]因此复杂性思维方式超越了简单思维方式。复杂性科学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组织性

无论人类社会现象还是自然界现象,都处于自我运动、自我组织演化之中,是许多的因素进行着相互作用的产物。它的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而变化,是从一个简单的、平衡的状态,转变成一个复杂的、有序的稳定状态。这些现象发生的过程是自发的,不受外来干预,自然演化的结果。

(二)非线性特征

非线性是复杂系统演化的外在特征,它是相对于简单性思维的线性特征(事物的发展是直线型的,有一个什么样的预设前提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可能后果)而言的。在复杂的系统中,事物是由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这些多因素、多层次的事物的发展是呈曲线性状态的,因此,事物的运动是非线性的、多向建构的过程。

(三)不可还原性

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主流思潮是还原论的,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事物是可以无限可分的原子构成的,只要研究了原子的结构和成分,就能知道整体事物的结构和属性。而复杂性理论认为每一可分的原子都有自身的属性和结构。原子合成的整体并不具有原子的属性,而是一个新的属性的事物。这是因为“由多因素、多层次组成的复杂系统在经过了突变之后,已产生了不同于各因素、各层次的新的性态,即具有‘非还原性’。”[2]

二、琵琶教学的复杂性思维解读

琵琶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其效果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把琵琶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观察。琵琶教学是一种育人的活动,而人的成长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在琵琶教学中,由于其多层次性、多因素性、多变性,使琵琶教学过程呈现出复杂的情景,这些复杂的情景构成了琵琶教学的基本特点。

(一)非线性思维的琵琶教学

我们知道,音乐教学包含着多种因素或变量,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交织着的充满活力的复杂系统。音乐教学系统中各要素有着不同的作用,彼此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形成多维、交错、复杂的系统网络。这些要素之间是一种复杂的交互作用,双向甚至多向的非线性作用,而并不是简单的直线性作用。

琵琶教学属于音乐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艺术院校的民乐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琵琶教学涉及到教师和学生、学生与琵琶艺术以及教师与琵琶艺术等诸多的关系。我国传统的琵琶教学主要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授,这种传承方式注重的音乐教学的情境性,这是一种整体性的音乐教学模式。但随着近现代以来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对音乐教育的渗透,我国的琵琶教学非常强调技术性,于是,琵琶教学也遵循着特定技术规范的逻辑性进行。例如,琵琶练习曲是学习的首要步骤,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练习曲的相关指法练习进行乐曲的学习。当然,笔者不是否定这种教学模式,笔者的琵琶习得也是在这种模式中训练和成长。但这种教学模式遵循的是一种线性思维,认为只要遵循着中科学的琵琶训练方法就一定能够学好琵琶技术,掌握琵琶艺术的真正内涵。所以,现在的琵琶教学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这种模式循环往复地进行着,而不去思考学生对琵琶艺术的接受能力。

琵琶教学的非线性思维强调琵琶教学的目标不能刻板地凝注于单一的目标上,如强调琵琶的技术训练而忽视琵琶所蕴含的人文知识,而应是以人为本的多元化发展,从人的复杂性角度来思考琵琶教学中的种种问题。此外,教学效果也需要从非线性思维方式多视角、多维度去思考,而不能仅仅从学生的接受能力或教师的教学能力方面考虑。同时,教学评价也要注重多样性,多角度结合的方式,例如,他评与自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

(二)整体性思维的琵琶教学

琵琶教学系统构成的各要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虽然各自的作用迥异,但它们构成了琵琶教学系统的整体性。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缺少。对于琵琶教学这个复杂系统而言,整体功能是大于部分之和,而不是恰好等于部分之和。琵琶教学中如果一味追求某个单项或局部的发展并使之最优化,认为一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会迎刃而解,那么,这种认识必将会影响和损害其他问题的发展,造成系统的整体功能下滑。譬如,琵琶教学的技术理性取向,这种取向认为只要把琵琶的相关技术学好,就能够演奏高难度的曲目,以此掌握了琵琶艺术的魅力。这种思维在当前的琵琶教学中异常突出,其结果往往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者说是“见物不见人”的教育。

琵琶教学的整体性思维强调的是把琵琶作为一种文化整体来认识和学习。当我们从文化整体中认识琵琶教学时,这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这些显性的因素,还有琵琶所蕴含的人文意蕴,而这恰恰是当前琵琶教学薄弱环节。譬如,琵琶曲《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武曲套曲,是以垓下之战为题材,描写了西楚霸王项羽兵败的情形。虽然是一首武曲,但是主要是渲染项羽的悲剧形象,反到需要“武曲文弹”,这样才能体现出项羽的悲剧色彩。乐曲有两大部分组成,前部分音乐要求营造出庄严肃穆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形象;后部分进入“楚歌”“别姬”要突出一个“情”字,感受项羽与虞姬的生离死别及内心的痛苦挣扎。很多学生在演奏这首乐曲时,往往对前一部分激烈的战争场面把握很好,却忽视了乐曲后一部分所蕴含的“悲剧色彩”,而这一部分也恰恰是乐曲所表达的重点和魅力之所在。如果学生对这首乐曲的背景及文化整体不甚了解,那么也就无法从更深层面去挖掘乐曲本质了。从文化中认识琵琶教学会突破琵琶教学的单一性和片面性,真正把琵琶教学中的诸多因素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去感悟琵琶艺术的精神和思想,从而作用于人。

(三)开放性思维的琵琶教学

开放性思维从有机观点出发,强调个体与环境的有机联系。所以,琵琶教学要注意和特定的生活和社会相联系,同时还要考虑特定社会的音乐文化生活场域。目前,琵琶教学还主要深受封闭性思维影响,即系统处于平衡态,没有与其运行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封闭系统的琵琶教学使得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仅仅囿于教师的讲解之中,如对于某个琵琶曲的演奏,基本上都是教师向学生讲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然后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表现这些情感。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讲解慢慢领会,只有当演奏符合教师所要求的表现时才算过关,从而进行下一个曲目的演奏学习。这种封闭性的琵琶教学凸显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而学生则处于被动的理解状态。此外,琵琶艺术中体现的社会、文化、价值观等都被遮蔽,最后剩下的就是技术和缺乏真实体验的情感表现。

在开放性思维中,琵琶教学需要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进行。琵琶教学不仅仅是技术的练习,更为重要的是琵琶所蕴含的文化的认识,这种文化作用于学生的个体生活之中,并影响着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因此,琵琶教学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这种理解能力并非天生就有,它需要后天的习得和个人的生活阅历来感悟和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琵琶教学需要联系社会、家庭等诸多的社会因素。因为人是一个复杂性的高级动物,他的所思、所想都无法脱离了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的文化场域。譬如,当前社会的音乐生活对于人们音乐体验的感悟的影响。我们知道,当前的社会音乐生活主要是流行音乐占据着主流,人们的音乐审美和体验都受其影响。而作为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琵琶音乐更多的是体验中国人的传统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生活,如何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是琵琶教学必须思考和面临的问题。因此,琵琶的教学必须从封闭转向开放,在开放的多种因素中探寻琵琶教学的深层意蕴。

(四)生成性思维的琵琶教学

琵琶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对教师演奏的模仿和复制的静态过程,而是处于不断的演化和创造的动态之中,这种演化和创造丰富了师生对音乐的表现和理解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不确定的动态过程已成为琵琶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琵琶教学的不确定性要求我们应从探求普适性琵琶教学原则或规律的偏执转向对琵琶教学情境化意义的寻求,这种情境化的教学为琵琶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同时还激发着人的创造动机和潜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琵琶教学的不确定性也正体现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创法”的原则。

人的复杂性特性催生了琵琶教学不确定性。譬如,对于某个琵琶乐曲的理解,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以及由此产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和理解的不同,在琵琶教学中,学生很难领悟教师的乐曲情感表现的处理,这样也许会出现教学目标发生偏离的情况。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是琵琶教学所要面临的。其实,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并非是“错误”,这只是他的一种理解而已,不存在谁对谁错之分,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新的表现和理解。而这正是目前琵琶教学容易忽视的问题。由此可见,不确定性产生了对话,而对话又将推动琵琶演奏和欣赏等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思想火花,并推动着琵琶教学的新发展。

三、结语

琵琶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复杂性思维的非线性、整体性、开放性、生成性特征共同作用并影响着、丰富和发展着琵琶的教学。复杂性思维不仅为琵琶教学提供了一个理论的新视角,更重要的是这种新的视角突破了传统的琵琶教学简单性思维的藩篱,它为当前的琵琶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艺术种类的琵琶教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我们需要从当前的一些前沿的相关学科中吸收营养,以此来丰富和充实不断发展的琵琶教学理论和实践,这对于推动琵琶教学和演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刘刚.复杂性科学与组织管理[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价,1999(3):8-13.

[2] 杨全印,王江.复杂性教育研究初探[J].开放教育研究,2001(1):30-32.

[3] 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10-117.

[4] 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92-103.

[5] 王范地.王范地琵琶演奏谱[M].香港:伟确华粹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12-23.

责任编辑:刘海涛

J632.33

A

1673-1794(2017)03-0121-03

朱叶,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李伟,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合肥 230001)。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教学研究重点课题(2014jyxm440)

2017-01-04

猜你喜欢
复杂性琵琶音乐
PFNA与DHS治疗股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对比
琵琶老店琵琶声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应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复杂性
音乐
直肠腔内超声和MRI在复杂性肛瘘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我的“反弹琵琶”
琵琶绝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