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 慧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的理性思考
杭 慧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镇江 212013
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逐渐显现,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产生了影响。理性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解决路径,对于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理性思考
随着年龄的增长,最早一批出来打工的农民工慢慢步入老年,农民工群体开始发生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当前城市流动人口的主力军。理性思考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切实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感,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增加农民工收入,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产物。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拥有的使农村户口,不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各种资源和福利;而在背景离乡之后,他们寻求自身发展的“自我设定”和城市空间的“社会设定”制度供给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背离,无论就业机会、产业分工,还是认知习惯、消费偏向都有明显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工作都在城市,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但是它们本质上仍然是农民,一旦年老体弱,他们的最终归属只能使回归农村。他们的生存发展和最终的归属之间存在明显的预期落空和内心矛盾。
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尽管他们工作和生活主要在城市,但是由于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原因,他们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福利和待遇,产生了社会认同问题。身份认同是广大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会、安居乐业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新生代农民工的进城期望于生存状况却造成了身份认同的迷茫,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困境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对城市的融入和认同,从而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产生负面的情绪渗透和心理影响,甚至可能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应该是社会经济发展福利的共享者。他们为城市的建设奉献了青春和汗水,渴望脱离贫困,离开农村,希望在城市生存和发展,想得到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也渴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产生的最主要根源在于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而当下的直接的原因则在于他们政治参与权的实质缺失。在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人数众多,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城市,但是实际上他们在城市除了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外,并没有政治权利的表达渠道,对于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空间,他们无从改变诸多的不公平的对待。一方面,他们没有表达诉求、实现意志的“自觉”,另一方面,他们的文化水平业严重制约了他们表达话语的机会和可能。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力资源本身就是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强大资源,只有新生代农民工得到了身份认同,才能更好的融入城市,驱除他们的生存危机和发展障碍,为他们的成长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公共资源。现实中的情况是,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城市难融入,农村回不去”的现实困境,如果不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不仅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而且对于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也将产生不利影响,有可能带来潜在的社会危机,危害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不仅是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身份的重新定位和社会接纳,是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成长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社会公共福利是否惠及每个公民的衡量尺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现实保障。
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就必须从户籍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管理创新等不同角度进行供给侧改革。改变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的供给侧要素,使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得以侧地解决的有效保证和决策方向。首先,真正实现户籍平等,不再是居民户口的变化,而应该是包含再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上所依附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真正平等;其次,确保教育制度供给的实现,让新生代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及其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为他们成为为新型城市产业工人和新型农村产业工人创造条件;再次,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提升新生代社会认同的根本保障,尤其是就业保障和养老保障。解决现实就业困境和今后养老保障,这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现实生存的保障,同时也是解决他们后顾之忧的核心和关键。最后,社会管理制度创新是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政策支持和管理需求,只有当公共职能部门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才能与时俱进,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问题。
[1]唐踔.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身份认同现状、困境及其破解[J].宁夏党校学报,2015(02).
[2]淦未宇.基于身份认同视角的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03).
杭慧,1981-,女,江苏镇江人,硕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
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14SJD73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