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810.4 F062.6 F08
2009年新医改之后,全国各省市政府都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改革有很大的成绩: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为城乡居民“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国家卫生计生委日前发布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工作总结》显示,全国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持续优化,药费占比已从2010年的46.33%降至2016年的40%,政府办医疗机构收入增幅由2010年的18.97%降至2016年的10%;居民就医负担有所减轻,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降到2016年的30%以下,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2016年,全国财政医疗卫生累计支出13 154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10%,是医改启动前2008年的4.1倍。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7.0%,为医改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投入保障。国务院医改办主任王贺胜回应医改热点问题时说“2017年要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这意味着我国公立医疗机构将彻底告别“以药补医”时代。基本医保方面,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说“继续扩大药品保障范围、多措并举降低药价和加快推进支付方式改革等举措,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任重道远,也依旧存在问题: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无法满足部分人民的就医需求;医疗服务体系格局与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不够匹配;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普遍较低;分级诊疗制度处于摸索期,全科医生制度仍然不完善。
本文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选取两类投入指标:人力投入(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和资本投入(医疗机构床位数、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三类产出指标:经济效益(1/医院门诊病人人均医药负担率)、社会效益(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农村改水受益总人口)、持续影响(1/传染病发病率)首先对产出导向的BCC-VRS模型的2014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政府卫生支出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又利用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选取2009~2014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由于数据不能完整获取,故决策单元数不包括西藏、台湾、香港和澳门。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政府卫生支出效率,并选取了代表经济、制度以及人口等影响因素的指标,来进一步分析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医疗卫生支出的效率值,用财政分权指标来代表制度因素,人均GDP、城镇化水平来代表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来代表人口因素,为提高医疗卫生支出效率提供政策建议方面的指导。
公共产品是相对于私人产品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产品。公共产品理论最先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于1954年系统阐述,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就是所有成员集体享用集体消费品。社会全体成员可以同时享用该产品;而每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社会成员对该产品的消费。
根据社会产品的消费特征,产品可以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类。其中,公共产品又可以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类。区别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大显著特征是:消费或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是指一种公共产品可以同时供一个以上的人消费,任何人对某种公共物品的消费,都不排斥其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也不会减少其他人由此获得的满足,例如健康教育的普及、农村的改水改厕活动等。非竞争性是指公共产品提供给一切消费者,无法在消费者之间进行分割,如传染病的控制、卫生监督,等等。除了这两个显著特征之外,公共产品还有另外两个特征区别于私人产品:强制性和无偿性。强制性是指公共产品自动地提供给每个社会成员,不论你是否愿意。无偿性是指消费者消费这种产品可以不支付费用,或者以远低于其边际效用或边际成本决定的价格来支付价格。
由于公共产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所以能从公共产品获益的人可以避免为公共产品付出费用,由此导致“搭便车”问题。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上,人们总是希望由别人来提供,而自己坐享其成。要使公共产品有效率地提供出来,就需要政府的干预。仅仅依靠市场交换和价格机制发挥作用的竞争性市场无法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将导致“市场失灵”。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有必要代替市场来提供公共产品。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参与经济活动的个体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则处于不利地位。
在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上,医疗卫生服务对象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参与交易活动的双方即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与服务对象对于医疗服务的内容、效果、价格等信息的了解程度有很大的差别,服务对象在决定购买这些临床服务和物品时,其服务对象主权是很弱小的,难以在医疗卫生服务提供者之间加以比较和选择。再加上消费者的不理性,或者消费者不能主动控制医疗消费价格,使得价格信号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在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主要由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即医生提供服务,而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消费者病患却不能控制卫生服务的种类、数量以及质量,只能被动支付费用。同时,由于疾病发生以及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医生和医院也不可能事前向病人告知价格。因而市场的价格信号就不会像自由市场那样发挥作用了。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活动的主体对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者私人收益或者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支出成本的外部性称为正外部性;那些能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者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负外部性。*萨缪尔森.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在医疗卫生领域,许多产品和服务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特征。通常情况下,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和服务往往生产不足,比如公共卫生能给社会群体的健康带来保护;疫苗的接种,虽然只是个人行为,但能减少疾病的传播;干净的水源,安全的食品,可减少群众患病概率。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和服务往往生产和消费过多,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那些未能得到救助的病人,又会因为丧失劳动力而无法取得收入,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进一步导致社会福利受损。另外,负外部性的存在也会导致医疗卫生市场会出现“市场失灵”,进而导致卫生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数据包络分析的中文简称,是数学、运筹学、管理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一个交叉研究领域,其最早是由1978年美国三个运筹学家Charnes、Coopor和Rhodes首先提出,DEA是使用数学规划(包括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半元限规划、随机规划,具有锥结构的广义最优化,等等)建立评价模型,评价具有多项输入或投入,多项输出或产出的部门之间的相对有效性,称为DEA有效。在DEA领域,称部门为决策单位(decision making unit,DMU)。根据各决策单元的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判断是否为DEA有效,本质上是判断该决策单元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生产前沿面上。生产前沿面是由投入最小、产出最大为目标的Pareto最优解构成的面。
本文采用的DEA模型主要有CCR模型、BCC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三种。CCR模型和BCC模型都只能用于相同时期(静态)的DMU比较,Malmquist指数模型主要用于不同时期(动态)的DMU比较,研究生产率跨年度变化情况。将这三个模型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以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
CCR模型和BCC模型是最基本的DEA模型。CCR的假设是分析主体在固定规模报酬(constant return scale,CRS)假设下的相对效率,BCC模型则无此限制,可以衡量处于不同规模报酬*在效率评价过程中,使用规模报酬来反映所有投入的平衡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固定规模报酬表示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产出以同比例增加。规模报酬递增,发生在所有投入的增加导致产出水平以更大比例增加的时候。规模报酬递减,发生在所有投入的均衡增加导致总产出以较小的比例增加的时候,很多时候是由于管理成本或控制成本变得庞大造成的。(variable return scale,VRS)状态下的相对效率;BCC模型可将CCR模型中得出的综合技术效率(TE)分解为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纯技术效率是企业(机构)由于管理和技术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率是由于企业规模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
1. CCR模型。假设有n个被评价的单位,称为决策单元DMUj(j=1,…2),每个决策单元均有m个投入变量和s个产出变量。其中,xij表示第j个DMU对第i种输入的投入量,xij>0;yrj表示第j个DMU对第r种输出的产出量,yrj>0;vi表示第i种输入的一种度量(或称“权”);ur表示第r中输出的一种度量(或称“权”),i=1,2,…,m;r=1,2,…,s。
每一个DMU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数:
(1)
式中:
yj=(y1j,y2j,…,ysj)T,xj=(x1j,x2j,…,xmj)T
我们总可以适当的取权系数v和u,使得:
hj≤1,j=1,2,…,n
我们看DMUj0(1≤j0≤n)是否是最优的,就可以考察变化权重时,hj0的最大值究竟是多少。
如以第j0个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为约束,就构造了如下最优化模型:
(2)
式中:
x0=xj0,y0=yj0,1≤j0≤n。
令:
(3)
则有等价的线性规划问题:
(4)
其对偶规划为DC2R:
(5)
(6)
DEA有效性判定定理为:
当θ=1时,称对应的被评单位DMU为DEA弱有效,进一步的,若S-、S+均为0,称DUM为DEA有效,无须调整。
当θ<1时,称对应的被评单位DMU为DEA无效。若不存在投入、产出松弛,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把各种投入同时缩小θX倍。
当θ<1,且存在投入松弛或产出松弛,说明决策单元既无效,又存在投入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采用如下的公式进行改进:
输入变量:
(7)
输出变量:
(8)
在CCR模型中,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既为纯技术有效,又为规模有效*规模有效是指资源投入与产出呈同比例增加的规模报酬不变状态。规模效率取值介于0~1,越接近1,说明越接近规模效率有效。。
(9)
目标函数所求为纯技术效率(PTE),由此可以求出规模效率SE。将上述模型中∑λj=1的约束条件变为∑λj≤1,就可以建立模型考察DMU是处于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还是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据此判断规模效益的改进方向。
BCC模型解的经济学含义:
纯技术有效时,BCC模型效率值为1,此时位于不考虑规模因素下的生产前沿上。纯技术效率分值越接近1,越接近纯技术效率有效。纯技术效率与管理效率密切相关。如其值为1,表明当前的管理、经营决策是有效的,无须改变,当数值小于1时,则意味着在资源投入上出现的浪费现象,因管理者的决策失误、经营不善而引起。
Malmquist指数是一种有效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FP)的非参数方法,最初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Malmquist指数模型主要用于不同时期(动态)的DMU比较,研究生产率跨年度变化情况。可以把技术进步(TFP)分解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效率的变化,一个是技术进步的变化。由于分别参照两个时期的前沿计算的M指数不一定相等,故1989年Fare重新定义了基于固定规模报酬假设下的第t期到第t+1期的Malmquist生产率变化指数,采用几何平均值作为被评价DMU的MI,即:
两个时期技术效率的变化EC为:
两个时期前沿的移动可表示技术变化,表示为:
这样,MI可以分解为效率变化与技术变化两部分:
各指数的经济学含义为: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是指与上期相比,本期的变化状况。其值大于1,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说明成本降低、产出增加;技术变化指数(TC)是指生产前沿面的移动。若取值等于1,生产前沿面保持不变;取值大于1,前沿面外移,意味着本期技术(科学、信息化等相关技术)的提升,创新加强;若取值小于1,说明本期技术下降,创新不足;效率变化指数(EC)是DUM持续改善的“追赶效果”。若取值不变,表示效率维持不变;取值大于1,表示与上期相比,本期规模决策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改进或意味着资源浪费的情况有所改善;取值小于1,表示资源浪费、无用的情况更加严重;效率变化指数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TC)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C)。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若取值大于1,表示与上期技术效率相比,经营效率等高于业界平均水平。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如取值等于1,规模达到有效,无须进一步调整;若取值小于1,表示本年规模效率相对于上年反而下降,须及时调整规模,提升效率。
本文DEA模型所使用的基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5)、《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2015)。分析使用的样本为2009~2014年全国30个省、市、区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根据《公共卫生项目支出绩效考核暂行办法(2008)》,本文决定选取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见表1:
表1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
注:由于门诊病人人均医药负担率和传染病发病率都与政府卫生支出效率呈负相关关系,故取倒数。
本文选择产出导向的BCC-VRS方法,利用Coelli T.J.开发的deap2.1软件分析2014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政府卫生支出效率,得出结果见表2:
表22014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政府卫生支出效率
注:crste为综合技术效率,vrste为纯技术效率,scale为规模报酬,-表示规模报酬不变,irs表示规模报酬递增,drs表示规模报酬递减。
由上述分析结果得知2014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卫生支出的综合技术效率较高,均值为0.963。其中天津、河北、辽宁、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广西、海南、甘肃、青海、宁夏这些省份的政府卫生支出综合技术效率为1,卫生资源配置为有效。
从规模报酬的角度来看,有2个省市区的规模报酬呈现递增,17个省市区的规模报酬呈现不变,11个省市区的规模报酬呈现递减。对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山西省和吉林省,可以适当增加政府卫生支出的投入;对于规模报酬不变的省市区,可保持当前投入;对于规模报酬递减的省市区,需要积极寻求其他提高政府卫生支出效率的方法,大力提高经营管理决策水平。
模型也提供了松弛变量供观测(见表3和表4)。
表3投入松弛变量Summary of Input Slacks
续表
表4产出松弛变量Summary of Output Slacks
续表
从投入的松弛变量角度来看,绝大多数的省市区都不存在投入的冗余,从产出角度来看,只有少部分省市区存在产出不足的情况。
对于非有效的DMU,模型也给出了改进方案如表5和表6所示。
表5投入改进方案Summary of Input Targets
续表
表6产出改进方案Summary of Output Targets
本文选择产出导向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Coelli T.J.开发的deap2.1软件计算出2009~2014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政府卫生支出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以及技术变化,得出结果如下:
结果(1):Malmquist指数的年度平均值见表7。
表7Malmquist Indes Summary of Annual Means
注:effch是指技术效率,techch是指技术变化,pech是指纯技术效率,sech是指规模效率,tfpch是指全要素生产率。且effch×techch=tfpch。
从结果(1)可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2009~2014年这6年间政府卫生支出技术效率都是有效的,但是技术变化都无效,故而造成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在2009~2014年这6年间政府卫生支出全要素生产率全部下降。这6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一个波动的变化。
因为effch×techch=tfpch,故可以分析技术效率和技术变化哪个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大,可以从图1中发现技术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大。
图1 effch、techch、tfpch三者变化情况
结果(2):Malmquist指数在各省市区的分解,见表8。
表8Malmquist Index Summary of Firm Means
续表
由结果(2)得知:2009~2014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卫生支出技术效率除了内蒙古、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外都是有效的。这些省市技术无效率的原因在于高投入但是低产出。但是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时,出现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全要素生产率全部下降的情况,原因非常明显,是技术变化这个指标导致的,技术进步的缓慢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各个省市之间在2009~2014年其效率值是有差别的,仍有很多省份未达到有效的状态,而对于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象,DEA模型没办法给出解释,也没办法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在对政府卫生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上,通常认为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以及人口因素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变量。
经济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状况,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状况、经济结构、居民收入、消费者结构等方面的情况。Bleaney(1999)认为政府公共支出安排对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程度具有高度敏感性,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会对政府的公共支出管理决策乃至投入产出效益产生相应影响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那么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越倾向于监督政府的行为和活动,为政府不断提高公共管理能力施加压力,促使地方政府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所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财政支出绩效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故本文选择人均GDP来代表经济因素。Gerdtham(1992)认为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够有效接受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了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有利于政府支出效率的提高。故本文也选择城镇化水平来代表经济因素。
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一定社会的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地理分布等。由于可以综合反映人口的数量和地理分布,人口密度被选入待分析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受教育程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口因素变量,它可以衡量出一个地区人口的质量,故也将其考虑在内。
制度因素主要是指我国的政治、财政和社会等体制因素。财政分权是对政府各方面支出造成影响的一个重要变量,其含义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财权和事权上的划分。它通过影响地方政府的收入支出模式来影响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支出效率,尤其是在公共服务领域,比如医疗卫生领域。在对省级政府卫生支出效率进行研究时,以往文献大多选择了省级财政分权指标作为重要的制度因素进行分析,本文也选择财政分权这个指标。
由此,我们选取了代表经济、制度以及人口等影响因素的指标,来进一步分析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医疗卫生支出的效率值,进而为提高医疗卫生支出效率提供政策建议方面的指导。因此,将各省市区的地方政府支出全要素生产率(TPF)作为被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包括用财政分权指标来代表制度因素,人均GDP、城镇化水平来代表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来代表人口因素,下面分别对这些控制变量解释:财政分权为各省市人均财政支出/总人均财政支出;各省人均GDP为各省市总产出/各省市人口;人口密度为各省市常住人口/土地面积;受教育水平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城镇化水平为城镇人口/总人口的比重。
表9变量解释与来源
将政府卫生支出效率影响因素的二阶段最小二乘法模型设定为:
TFP=α+∑βi*Zt+μ
式中,α为常数项;Zt是影响政府卫生支出TFP的诸多因素;βi是待估参数;μ为误差项。
Hausman检验的结果表明,应当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本文使用了Panel 2sls的估计方法,并运用Stata13.0软件进行计量分析,得到下面的结果:
ivregress 2sls y x1x2x3x4x5
Instrumental variables (2SLS) regression Number of obs=150
Wald chi2(5)=27.70
Prob>chi2=0.0000
R-squared=0.1559
Root MSE=0.05898
从表10可知:首先,政府卫生支出TFP受财政分权的影响较大,财政分权程度与政府卫生支出TPF同方向变化。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地区的制度管理水平相对较高,财政分权促使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当地医疗卫生支出的供求情况来合理安排支出,则将带来政府卫生支出TPF的上升。其原因可能是当一个地方制度管理实力较强时,那个地区可能也有更好的管理投入到政府卫生支出中的资金、资本、技术、人力等,从而可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效率。但是从P值上看,Z2,Z3,Z4并不显著,原因有可能是这三个因素本身对于政府卫生支出效率的影响就是很小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本文只选择了全要素生产率TFP,没有考虑到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这也是以后将要完善的地方。最后,本文得出政府卫生支出TFP与受教育水平也呈正方向变化,其中原因可能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辖区居民教育水平和素质的提高能够为政府部门输送更高素质的职员;二是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够明显地提升居民的文化素质、社会活动参与的热情,进而从更深层次要求辖区政府不断提高行政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以满足其对政府效率更高质量的需要。
表10影响中国政府卫生支出的TPF因素
续表
静态分析通过投入角度的BCC-VRS对2014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卫生支出的分析发现2014年我国各省市区政府卫生支出综合技术效率较高,有些省份政府卫生支出出现了规模报酬递减的情况,表明我国政府卫生支出规模已达到甚至有可能超过标准值,无效率的原因应当从其他方面来考虑。动态分析通过投入角度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2009~2014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政府卫生支出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以及技术变化,得到的结论是绝大多数省市技术效率有效,但是全要素生产率都呈下降趋势,导致我国医疗卫生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技术变化。即技术进步过于缓慢,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然后对可能影响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因素:财政分权、各省人均GDP、人口密度、受教育水平、城镇化水平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财政分权与受教育水平均与政府卫生支出全要素生产率呈正方向变化,其中财政分权这个影响因素作用较大,而其他因素各省人均GDP、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在本文中对于政府卫生支出TFP作用并不显著。
1.改善我国政府卫生支出结构。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局部不均衡,需要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政府卫生支出结构。目前三甲级以上公立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问题依旧存在,医院区域分布依旧不均衡,医患问题依旧突出,卫生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需要继续调整政府卫生支出结构,加大尤其是对农村及偏远地区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力求减少人均卫生支出,增大政府卫生支出比重,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的投入力度,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
2.加大医疗卫生科研投入。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全要素生产率无效率的因素是技术变化,故需加大医疗卫生科研投入,努力探索新技术,借鉴国外先进医疗卫生方面成果,力求找到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促进医疗卫生事业技术进步,实现不仅技术效率有效,且全要素生产率也达到有效预期效果。
3.合理划分财权与事权。根据已有结论发现,财政分权与政府卫生支出全要素生产率呈正方向变化且影响较大。但是现在各级政府财政压力大,面临各项政绩考核压力,导致有些政府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民生需求方面的支出,故有必要更加合理地划分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提高各级政府的财政管理水平,并建立相应的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制度,并向边远地区和落后地区倾斜。
4.完善政府监督机制。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监督机制,真正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加强对财政资金和医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力度,可以引用注册会计师的设计披露和代理会计核算工作的做法,通过核定任务和收支的办法进行绩效考核;扩大监督主体,比如社会公众,他们是最直接的医疗服务的消费者和需求者;建立完善的预算监督机制,医疗卫生机构公开财务报告及审计报告,这些做法都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5.完善政府卫生支出效率评价体系。首先,建立以产出为导向的政府卫生支出效率评价体系,人民最关心的就是医疗卫生财政投入的效果,这与医疗卫生的产出有直接关系;其次,将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纳入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中,解决注重经济发展而忽略民生需求的问题;最后,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到效率评价体系指标的制定中,用自己的切身实际提供合理的建议。
6.提高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水平。提高卫生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增强职业操守,继续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使之掌握先进诊疗技术,锻炼娴熟度,开展双向转诊制度,吸引大医院专家定期来社区坐诊,力争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康复治疗回社区。
1.方福前,张艳丽.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991~2008年Malmquist指数方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9).
2.王宝顺,刘京焕.中国地方公共卫生财政支出效率研究——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11(6).
3.王虎峰.论争中的中国医改——问题、观点和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
4.王虎峰.中国新医改:政策框架、执行及评估.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
5.王军.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服务好医药卫生改革——医改中财政经济政策的研究与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
6.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7.杨伯坚. 2004~2008年中国财政农业支出效率的实证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DEA-TOBIT两步法.财政研究,2012(3).
8.姚凤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国际比较与借鉴.财政研究,2006(8).
9.余振乾,余小方.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实施.软科学,2005(4).
10. Banker R.D. et al.,1984,Some Models for Estim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Inefficiencie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Management Science,Vol.30:1078-1092.
11. Charnes A. et al.,1978,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Vol.2:429-444.
12. Cooper W.W. et al.,2004,Handbook 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ssaehusetts,US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4-7.
13. Fare R. et al.,2004,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 index number approach,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Vol. 26: 343-352.
14. Fare R. et al.,1994,Productivity developments in Swedish hospitals: A Malmquist output index approach. in: Charnes A. et al.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heory,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s,Boston: Kluwer,1994:25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