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2017-03-30 11:28孟绍英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4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稳定期证型

孟绍英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人民医院,四川 广安 6385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在发病后患者的肺脏将会受到影响,随着病情的进展还有可能会导致全身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生活质量将会显著降低,且 此病还有着较高的致残、致死率[1]。目前临床上在诊治此病之时所面临的主要难点问题便是难以达到彻底性根治效果,病情迁延不愈,症状表现也将不断恶化。特别是在症状轻微的稳定期往往治疗效果不佳,且经常会出现严重的耐药反应。本文旨在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的分析,来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3月我院所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78例。男性患者125例,女性患者53例;年龄52~83岁,平均年龄(67.6±5.4)岁,<55岁8例(4.49%),55~59岁31例(17.42%),60~69岁53例(29.78%),70~79岁50例(28.09%),≥80岁36例(20.22%);病程4~33年,平均(17.4±6.5)年,4~10年87例(48.88%),11~20年39例(21.91%),21~30年29例(16.29%),>30年23例(12.92%)。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均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的诊断标准相一致。排除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肿瘤、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及其他有可能导致慢性咳嗽或气流受限的呼吸系统疾病。

1.2 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一般资料情况、以往用药史、是否存在有药物过敏史、发病症状表现及其诱发因素,对患者采取体格检查,搜集以往检查资料,对患者做出中医证型判断。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构成比例,主要包括吸烟、职业粉尘、、呼吸道感染、化学污染、空气污染等5项因素。②对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型进行记录,主要包括肺气虚、血淤证、肾气虚、脾气虚、痰热证、痰浊证6种证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数据处理,进行多样本方差分析,计量、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与(%)表示,通过x2或t进行结果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危险因素构成情况

分析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病的多种危险因素,其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吸烟(39.33%)、接触职业粉尘(19.10%)、呼吸道感染(15.17%)、接触化学物质(14.61%)、空气污染(11.80%)。详见表1。

2.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在本组研究所选取的1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当中,其中医证型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肺气虚(46.63%)、血淤证(23.03%)、肾气虚(16.85%)、脾气虚(7.30%)、痰热证(3.37%)、痰浊证(2.81%)。详见下表2。

表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危险因素构成情况(n,%)

表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n,%)

3 讨 论

慢性肺阻塞性疾病有着较高的临床发病率,且致死率较高,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由于治疗周期长、病情复杂,可进行性加重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常常会出现严重的负面情绪,从而影响到正常治疗工作的有序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医理论当中属“肺胀”、“喘证”等相关范畴[2],导致患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了吸烟、职业粉尘、呼吸道感染等,累及肺部组织,且常表现出反复性发作特点,难以达到彻底性根治效果。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生的主要病因为本虚标实,本虚即肺、脾、肾虚,标实为风热痰瘀,处于稳定期的患者大多表现为肺、脾、肾虚。在中医理论当中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早有涉及,各代医家均主张采取扶正固本疗法,尤其是针对稳定期患者疗效十分显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发病次数,促进患者机体免疫力的有效提升。但是当前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在辨证分型方面存有一定的争议,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影响。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开展中医辨证分型,并同时基于对患者各项常规性统计资料的总结与分析,探究了引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特点,以期能够为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支持。在年龄统计方面,60~69岁,以及70~79岁年龄段的患者人数比例最大,分别达到了29.78%与28.09%,并且男性占到了70.22%,明显多于女性。在古代中医典籍《内经》中便有记载[3]:““女子……七七任脉虚……。丈夫……七八肝气衰,……肾藏衰”。据此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与年龄及性别均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与中医理论“久病及肾”相一致。同时研究还发现,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病的危险性因素主要与吸烟、职业粉尘、呼吸道感染、化学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占比分别达到了39.33%、19.10%、15.17%、14.61%、11.80%。受到以上几方面危险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肺气血阴阳失衡,并最终诱发此病。总的来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较易遭受外邪侵袭,内外合邪,致使患者病情加重并呈现出反复性发作特征[4]。在17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中医证型分类当中可观察到,其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肺气虚、血淤证、肾气虚、脾气虚、痰热证、痰浊证,频率分别为46.63%、23.03%、16.85%、7.30%、3.37%、2.8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于肺,并将会逐渐累及脾肾,脾肺之间本为相生关系,脾乃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气虚弱则机体运化能力将明显降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早期发病阶段证型多以肺虚为主,随着患者病情的持续加重,将会进一步累及脾肾,且多表现为脾肾两虚,随着患者病情的不断发展,在进入到终末期后将会进一步累及肺部,导致脾、肾、肺三脏均虚。痰症多为雨证所致,而淤血的存在又会导致水液代谢遭受巨大影响,痰浊、淤血将是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反复性病发的关键性病理因素[5]。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可被概括为“本虚标实”,虚指肺、脾、肾虚,实指血淤与痰浊之证,且处于稳定期的患者,还常常会同时伴发出现痰淤夹杂现象。临床上在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时,应依循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且同时考虑到随着患者病期的逐步发展,标本虚实的特点同样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因而,临床上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辨证治疗,仍需从此病的基础机理出发,关注于各脏腑间的关联性。

[1] 方琳霞,郑敏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证型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5,(11)∶1808-1811.

[2] 戚本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呼吸功能的研究[J].饮食保健,2017,4(15)∶21.

[3] 王 程,苏惠萍,张立山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期常见中医症型与现代医学指标的相关性探讨[J].陕西中医,2013,(11)∶1487-1488.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稳定期证型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慢阻肺合并肺癌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新形势下中医理论研究与发展战略专家共识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皮肤磨削术联合表皮细胞膜片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中医特色疗法对COPD稳定期的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