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困境的几点思考

2017-03-30 02:21卢政明
科技资讯 2016年30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课程改革高职

卢政明

摘要: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给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能给坚守在高职一线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一点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高职、专业发展、课程改革、校企对接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 10(c)-0000-00

高职教育近十几年来发展很快,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以及社会影响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顺应了历史潮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高职院校的短板依然比较明显,其中一项就是专业建设方面,实力不强、影响力不够、内涵建设缺乏等在很多院校中普遍存在。

1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现状

(1)专业内涵建设不够。一个专业由他的教师教材、教育教学成果、培养人才、专业组织结构、专业历史和文化、教学器材场地等等构成。目前,高职院校在很多方面比之一般本科院校很难有突出的优势,教师年轻化、教材高职化等缺乏历史积累的问题短期内无法解决;教育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方面也由于办学时间普遍较短且层次较低而缺乏竞争优势;组织结构和专业文化建设大多借鉴甚至照搬普通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模式,缺乏创业意识;在教学硬件建设如实验器材和实训室方面虽较为先进,能满足教学要求,但开设的实验实训内容又不能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很好地对接。

(2)专业发展与行业企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定位在企业生产管理的第一线,要求学生所学专业课程内容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强化技能、强化职业意识,这是高职院校办学存在的基础和前提。目前高职院校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照搬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虽然很多课程根据高职的特点进行了所谓的创新改革,但本质上没有什么变化。主要原因是缺乏与企业行业之间的深度合作,缺乏当前行業发展的第一手和最新资料,怎么改还是难以跳出原来学术框架的范畴甚或是闭门造车。虽然聘请企业专业人员作为外聘教师是每个高职院校都有的环节,但实际效果往往不如预期,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那些枯燥的知识如果不加教学技艺的修饰直接拿来灌输,也难以让学生接受。

(3)专业发展方向偏离初衷,与自身师资条件不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办专业的初衷是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以求得自身的发展,但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有些专业由当时的热门逐渐变得不那么热门,这时受影响的首先就是招生,进而甚至会影响到就业。专业的改名、专业的停办改办就是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不得已的行为,但建设好一门专业需要很长的时间,原来的师资结构对改动过的专业知识存在着不太专业、不太懂的普遍问题,这时如果不注意师资力量的培训再教育,或引进新的专业师资力量等“内培外引”的措施,专业的再发展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再者,专业变动后专业硬件条件是否能满足专业开设的要求,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学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些采取的也是“先上车后买票”,先开设起来再说,慢慢发展。

(4)内部师资力量没有整合好,没有形成一股合力。每个专业的专业教师知识背景和原有发展方向不尽相同,在教学及科研中的侧重点也不同。各专业老师授课类别和性质不同,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专业核心课程等等,有些基础课的授课老师所做科研的工作可能就与专业的关联度不大,所取得的成果算在专业发展成果上勉为其难,这一情况对提升专业竞争力没有太大帮助。有些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的授课老师由于有本身及其他各种的原因难以出成果,本应对专业发展有所贡献却展不开手脚,无所事事。还有诸如课程建设中老中轻没有搭配好、基地建设中缺少传帮带、校企合作中缺少领军人物、课题申报中缺乏组织和团队意识,甚或是后台关系户造成的阻力等等,都是专业发展中系统合力未形成、教师单打独斗永远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情况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应该是普遍存在的,结果是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没有利用甚至是用在了校外搞副业上,专业对于教师自身来说没有了归属感,既损害了专业又荒废了教师。

2走出高职院校专业发展困境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升专业内在品质。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学科,但又不仅仅是学科,否则职业教育没有了自己的内容。首先,师资力量上应实现教师能力的职业化,教师真正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一部分,这一点实践证明难度大。但只要政府塔桥、企业和学校领导共同协商找准各自的利益诉求,应该还是能行得通。目前,一味强制要求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而不讲究渠道和方法的做法证明已经告罄,因为大多数老师都在对付着做、敷衍了事。其次是学生方面,由于职业院校招收的都是最后一批考生或是中职毕业生,大多数基础薄、不爱学,这是大家的共识。这不仅体现在理论课上,在实验实训课上积极性照样不高,动手能力不强,在职业能力的培养上难度更是大。学生安排到企业实习,老师和企业心理其实都是七上八下。高职朝着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方向发展是很好的途径,但这需要提升专业领导和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

(2)进一步加强专业与地方企业的对接合作。首先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事宜要加强立章立法,保证校企双方能在一定框架和范围内规范行事,这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由于目前学校对企业的依存度远大于企业对学校的依赖,所以地方政府应该制定更多的对企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全方位参与、合作和举办职业教育。学校方面,一是应该树立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需求的开放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提升专业的辐射度与影响力,如实施更加弹性和灵活的学年制度、尝试企业员工和在校师生的互融互通、尝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互换等。二是专业教学内容应根据企业生产工艺的实际情况不断的推陈出新,专业课程建设不能搞闭门造车式的精品课程、平台课程、优质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好坏的判定应该以能否培养出企业生产管理一线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为最高准则。课程建设的深度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基础薄弱而不断降低要求,导致和中职没有区别,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教师、企业三方联动、共同努力。为此,在强化激励的同时,考核也不能形同虚设,挂科、重修、留级甚至退学制度要严格执行。

(3)认清自己,形成自己的特色,找准突破口。高职办学的目标是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具体实施起来需要专业与地方经济产业相对接、相融合。一是专业内的发展方向应与地方产业向适应,这里的地方不仅指学校所在的地级市,而是指与生源地有关所有省份,这就需要进行市场的深度调研。二是根据自身的办学硬件有取舍地进行创新改革,以点促线、以线带面,稳打稳扎、不求快但求稳和牢。三是不仅强调培养学生的一技多能,还要求教师的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综合全面发展执教能力。如定期举办学生职业技能测评、教师技能测评的活动等。

(4)加强专业课程之间以及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合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不仅要考虑每门课如何建设,还要考虑课程设置关系是否合理、是否与专业的关联大,核心课程的设置到底是以人为中心还是以专业自身内在的需要为核心,这个前提必须厘清。课程之间是否能有机衔接、是否有重复内容,这些必须在课程改革与创新过程不断的检查并以纠正。如何使其在不雷同而又不偏离专业自身方向上发展,需要教学主管领导及专业主任全盘考虑、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

[1]于淑萍. 高职专业特色的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J],2003(10)中,48-49.

[2]潘海生, 王世斌, 龙德毅, 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3(3),143-148.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课程改革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