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世权+刘江宜
摘要: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例,从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及补偿途径3个方面对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进行了论述。运用博弈论分析了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使用替代市场法、工程费用法等初步估算了生态补偿费用,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对补偿途径与方式的构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现阶段引入中央纵向财政转移有助于实现主体间的利益均衡;在直接工程建设投入、生态价值损失等五方面,每年需要约120.26亿元~146.8亿元的补偿资金;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应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创新补偿方式、途径。
关键词:生态补偿;汉江生态经济带;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142-04
1 引言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生态恢复与建设的任务愈发迫切,生态補偿作为生态建设的一种较为前沿的方式,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有关生态补偿的研究在经历了初期的理论探讨后(毛显强等,2002;俞海,2008;李文华、刘某承,2010)[1~3],正在向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在结合中国国情,突出政府引导与干预方面,为国内生态补偿试点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撑(王兴之、张骞之等,2010;林黎,2011)[4,5]。
生态补偿理论研究中最为核心的环节在于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主要是生态环境服务价值的计算,应用到实际中即对个体生态建设机会成本的补偿,李国平等(2013)对现有的补偿标准测算方法进行了检验[6],龙开胜等(2015)使用WTP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居民的补偿意愿进行了分析[7]。此外,一些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生态补偿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如魏楚、沈满洪(2011)运用环境保护投入费用评价法对温州上游飞云江珊溪水库生态保护的成本代价的计算等[8]。
从生态建设与社会问题相契合的角度,国内生态补偿的研究也有所涉及。我国生态补偿问题的特殊之处在于,生态脆弱地区同时也是贫困地区(李国平、王奕淇等,2015)[9],也是制约我国生态建设的一大难题。
2 研究区概况
汉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湿润,年降水量873 mm,水量较丰沛。汉江是湖北第一大支流,流域面积覆盖湖北国土面积的33.89%,是江汉平原的重要水源地,每年向下游输送37亿m3的水资源,供下游的生产、生活用水。汉江流域也是湖北重要的经济带,拥有湖北41.86%的人口、45%的经济总量,县域经济20强中的11个位于汉江,是湖北重要的经济发展增长极。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汉江流域出现了水资源消耗总量上升和水污染问题加剧两大难题,严重影响了下游的生产、生活。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汉江每年向域外调水达到100亿m3,水环境容量损失巨大,流域生态环境系统受到很大的影响。
3 补偿主体的界定及博弈
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基础在于对补偿主体的界定,补偿主客体是对生态资源产权的划分。根据《湖北主体功能区规划》,位于鄂西的十堰、神农架被规划为秦巴生物多样性功能区,随州、大悟等规划为大洪山、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两个生态功能区是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
从整个汉江流域生物环境资源的流动来看,不仅汉江中下游地区在消费上游地区的生态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也通过调水在消费汉江的环境资源。汉江流域生态补偿的支付方将涵盖汉江中下游地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两个区域。
利益是博弈的基础,在上游地区强烈的发展动机下,单纯的行政措施不足以产生有效的工业限制和环境生态建设举措。无法保证上游有效的经济发展替代战略的举措将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在价格机制和利益导向的基础上分析生态补偿的机制设计。
借鉴曲富国等(2014)有关流域上下游政府生态补偿的博弈分析,及徐大伟等(2012)运用演化博弈对流域生态补偿利益冲突的分析。文章构建了一个博弈矩阵分析上下游间的利益博弈,根据经济学的最优化理论构建双方的博弈支付函数,寻找在理性最大化原则下的纳什均衡。根据双方的收益构建如下几个变量:E为生态功能区的正常收益,EB为保护时带来的额外收益;e为经济发展区在正常环境下的收益,eb为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区带来的额外收益;C为生态功能区生态建设的成本(建设成本和机会成本),c为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
通过表1的支付矩阵可以看出,对于经济发展区来说,无论生态功能区保护还是不保护环境,其最佳策略都是不补偿(e+eb-c 解决囚徒困境的途径在于改变各方的收益,即引入“具有约束力的协议”,通过中央政府的纵向财政转移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打破囚徒困境,从而形成三方主体: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供者;下游生态系统服务接受者;域外支付方。 4 生态补偿标准的估值 生态补偿标准的估算是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核心环节,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意愿调查法(何可、张俊飚等,2013)、环境保护投入费用评价法(沈满洪等,2011)、机会成本法(Wunder,2008)等,文章综合多种方法,力求对补偿标准的计算全面反映生态建设的成本。 首先,是对生态建设中直接费用投入的核算,计算环境建设工程设施的投入,包括工业污染防治、水源地生态保护、生活污水及垃圾治理及环保监管建设等,根据现有的资料及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中长期规划(2014~2025),共涉及到320个项目,总规划资金达到460.1亿元左右。按照现值理论,确定10%的年折现率,每年的投资应为68.07亿元湖北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环保规划(2014-2025年)[M].武汉:湖北省发改委,2015.。
其次,是生态补偿标准的重点和难点:对生态环境建设间接成本的计算。这是最具争议性的地方,根本原因在于生态服务价值的不确定性,以现在的社会整体素质和核算技术尚未达到对间接成本精确核算的程度。文章在计算汉江流域生态补偿间接成本时,尽可能涵盖相关要素,综合各种方法对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核算。
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本文重点对几个受影响较大的要素进行核算。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同时考虑标准计算的客观性,选取:生态价值、森林资源、水资源及发展机会成本损失4个方面进行。
生态价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跨流域调水带来的水环境容量损失,包括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水环境容量,对水资源损失的计算主要是体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损失。调水将导致汉江生态经济带化学需氧量的水环境容量损失35.5%,氨氮的水环境容量损失33.88%,按照目前汉江生态经济带两种污染物的有效环境容量计算,分别损失109278 t/年和6995 t/年。根据王佳伟等构建的成本模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削减COD和氨氮单位电耗分别为0.22~0.69 kW·h/kg和5.4~12.8 kW·h/kg,所需的运行成本分别为0.15~0.79元/kg和3.7~14.6元/kg。根据计算,每年跨流域调水带来的生态损失在4227.3万元~18845.6万元之间。
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主要体现在坡耕地退耕还林方面,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汉江流域238.53万hm2耕地中,40%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最新补偿标准,每亩地补偿额为1500元,即每公顷22500,全部补偿分为3年分批发放。但根据韩洪云、喻永红(2014)基于实证调查分析的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地机会成本为7760.35元/hm2·年,全部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为8985.25元/hm2·年。按照退耕还林生态林的补偿期为8年,经济林的补偿期为5年的标准计算,如果要完全弥补农户退耕的机会成本,每年存在24.2亿~40.3亿元的缺口。
水资源损失主要体现在水资源费的损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每年从丹江口水库调水70亿m3,另外每年向汉江流域提供工农用水37.13亿m3。从水利发电、吸纳降解废物和生物多样性等角度,计算每年107.13亿m3水的损失额。根据各地区工业及居民用水的情况,按照6∶1的比率将汉江向下游的供水分为工业和生活用水湖北水资源公报[M]。武汉:湖北省水利厅,2015.。按照湖北省的收费标准,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跨流域调水的水资源费分别为0.05元/t,0.1元/t和0.2元/t,每年的水资源费损失为19.57亿元。
发展机会成本的损失主要是指,由于生态建设带来的工业发展受限造成的财政收入损失。采用单项机会成本法计算发展受限带来的机会成本,通过比较正常情况下的财政收入与工业受限情况下的财政收入,可以得到地区生态建设的机会成本。计算范围涵盖7个地区(十堰、随州、神农架、保康、孝昌、南漳、大悟),按照正常的发展速度,7个地区的财政收入可以达到168亿元;工业增速下降到正常情况50%时,财政收入降到160亿元;如果工业受到严格限制,增速降为0,则财政收入为151亿。每年生态建设的机会成本在8~17亿元之间,见表2。
5 生态补偿途径与方式
生态补偿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非市场手段,生态建设与污染物的削减更多的要依赖政府强制性手段,单纯的依靠市场价格机制形成生态建设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现有的以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虽然在一些环节上实现了市场手段,但依靠的也是政府的初始分配权及强制监督体系。对汉江流域生态补偿機制的设立,也应以政府主导为主,突出行政力量与市场力量结合的特征,并逐渐增加市场手段在生态补偿中的比重。
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精准扶贫”问题,鄂西地区多山区,经济落后,是国家级连片贫困带。生态补偿的必须结合国家扶贫战略,通过构建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的新途径促进地区发展。生态补偿机制设计必须转变传统思路,以政策补偿为主,引导地区经济发展新思路的构建。
6 结论
文章通过对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主客体、补偿标准、补偿途径与方式等的分析,从总体上构建了汉江生态经济带生态补偿机制的蓝图。
(1)汉江流域生态基础较好,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和大洪山、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生态资源蕴藏量巨大,在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也是未来生态系统服务市场的重要交易方。
(2)通过计算,如果要达到2015年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目标,在直接工程建设投入、生态价值损失、森林资源、水资源、机会成本五方面,每年需要120.26-146.8亿元的补偿资金。单纯的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已不足以应付巨大的生态补偿资金,需要新的融资渠道与方式,尤其是市场机制的引进。
(3)扶贫开发与生态补偿问题的结合是未来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方向,我国特殊的地理分布于经济地理格局决定了生态补偿问题的复杂性。贫困与生态脆弱的交叉,很大程度上增大了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的难度,以购买为主要方式的补偿途径需要进行变革。
(4)未来生态补偿工作的重点应集中在补偿标准核算技术与补偿方式创新两大方面。补偿标准的核算方式的简便化、快捷化,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补偿标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扶贫开发与生态补偿的结合,将为生态补偿注入新的内涵,生态补偿将超越单纯的生态建设演变为经济的新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毛显强,钟 瑜,张 胜.生态补偿的理论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38~41.
[2]俞 海,任 勇.中国生态补偿:概念、问题类型与政策路径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8(6):07~15.
[3]李文华,刘某承.关于中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几点思考[J].资源科学,2010(5):791~796.
[4]王兴之,张骞之,刘晓雯.生态补偿的概念、标准及政府的作用-基于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作用类型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41~50.
[5]林 黎,付彤杰.我国生态补偿政策介入的必要性及模式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2):98~102.
[6]李国平,李 潇,萧代基.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与测算方法探讨[J].经济学家,2013(2):42~48.
[7]龙开胜,王雨蓉,赵亚莉.长三角地区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及其行为响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8):43~49.
[8]魏 楚,沈满洪.基于污染权角度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型及应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6):135~141.
[9]李国平,王奕淇,张文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偿标准研究[J].资源科学,2015(10):1902~1911.
[10]付素静,曹 阳,万宝春.将生态敏感县纳入一般性转移支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绿色科技,2016(1):13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