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的思考

2017-03-30 18:34罗建华
学周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思考探究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

罗建华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加强小学生德育全面发展的学科,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拥有美好的品德,对学生的人生成长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现在许多学校对该课程的却并没有引起重视,对于课程的讲解停留在表面,实践教学也缺乏应有的意义。因此,学校应对品德与社会课程引起重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思考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8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4.050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许多学校仍然没有在这方面引起重视。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学科,对于促进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现阶段许多学校却并没有重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该门课程的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一、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

许多学校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并不关注,许多教师对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也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教科书本上。然而,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生活相关,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却仍有许多问题,导致实践教学无法良好地开展,给该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困扰。

(一)教师对课本内容理解不够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深入地去理解教材,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类课程,只需要向学生传达其中的意思即可,不需要深入去研究。因此,教师并没有深入地理解课本的内容以及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往往是根据课本流程进行备课,并没有投入过多自己的思考和看法,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也只是书本上的理论内容,不能很好地与生活相结合。由于不明确教学目标,加上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也不能通过考试来体现,教师在讲课方面并没有一定的目的性,许多教师就是认为只要把章节给学生过一遍,让学生有所了解即可,并没有考虑到教学是不是对学生产生了应有的效果。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重点,无法向学生传达哪些知识需要深入理解。

1.单元划分不合理。教师在讲课时并不注重课本中的单元划分,在课程讲解中没有注意单元之间的衔接问题,往往使学生在学习中无法将两节课的内容进行有效连接。同时,教师也没有深入去了解哪些是重点单元,因而在课程的讲解中也不能合理安排章节的比例,导致教师将简单的内容讲解得很繁琐,而重点、难点却有可能被忽略。不能对单元进行良好的划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面临更多困难。

2.课时划分不合理。教师没有对教材深入地学习、理解,因而许多教师在课时的划分过程中只能依照课本上的章节尽心划分,一般就是一个章节一节课,有些章节的内容偏多,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只能草草带过,仓促结束课程。这是教师对于课本结构和内容了解不透彻导致的,教师无法对课本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而不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对课本章节进行有效划分和灵活把握,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中也很难对课本整体内容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二)课堂内容缺乏趣味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与生活联系密切的课程,单纯的理论教学不仅毫无意义,而且缺乏趣味性,渐渐地学生就会对所学失去兴趣。在教學中,缺乏教学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十分有限,不懂得将之带入到生活中去,使得教学的内容与目的背道而驰。

(三)教学方式简单

许多教师还是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要求学生认真听课、课后背诵知识点,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融会贯通,让学生参与进教学活动中,深刻体会课本中的道理和蕴含的感情,导致学生对主观问题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课程评价缺乏合理性

传统的以分数为评价依据的方式并不适合品德与社会课程,一来品德与社会的试卷题目偏向主观,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二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日常表现中而非考试成绩中。因此,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的日常,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人相处方式等方面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以分数论高低。

二、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效果的对策

(一)增强教师培训

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首先学校的领导以及教师都要对该门课程进行重视。学校应该从提升教师素质入手,许多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师并非相关专业毕业,在课程的教授方面缺乏专业性,学校要针对这一部分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课程内容的培训,许多教师自己都不能对课程有一个专业性的理解,因此需要进行内容方面的专业培训;而是教学方式的培训,培训教师如何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白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学会怎样设置教学方法,划分重点等。

(二)采用情景教学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课程,教师应该适当采用情景教学法,将生活实例添加到教学中去,让教学与生活更贴近。也可以让学生互动表演,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让学生感受生活,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即兴发挥去创新,按照自己的意愿表演,可以在表演中发挥想象,教师也能从学生的表演中观察学生的思维。

(三)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中可以适当让学生脱离书本,走入实践,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可以让学生学会尊敬长辈,孝敬老人;也可以组织一些打扫社区卫生的活动,让学生懂得为社会做贡献的快乐;安排集体打扫班级卫生,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快乐。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沉闷的课堂生活增添了一些乐趣,起到劳逸结合的作用。

(四)改变评价方式

教师应该在日常的学习中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相比于试卷上的分数,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更能体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正想法,才能知道在课堂上应该教授哪些内容,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三、结语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关系着学生一生的品德言行,其教学效果对学生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开展实践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品德。

参考文献:

[1] 肖羽.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三个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0.

[2] 陈银娣.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创新的思考与实践[J].华章,2010(11).

[3] 庄水宝.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在生活理念下的有效教学 [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5):5.

[ 责任编辑 张敬亚 ]

猜你喜欢
思考探究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优化议论文教学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