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观察

2017-03-30 12:19林丽仙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临床效果

林丽仙

【摘要】 目的:分析腹腔鏡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00例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3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将入选的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分为腹腔镜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患者。常规组患者实施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之常规组显著短,出血量较之常规组显著少,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之常规组显著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切口液化、切口感染、肠梗阻和肠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之常规组显著低,且该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显著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患者来说,采取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相比,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术后复发,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腹腔镜;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7.8.0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8-0043-0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月经不调,甚至是不孕等症状,给女性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随着近年来临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的深入,发现该疾病虽然属于良性疾病,但是其恶变的发病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因此,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已经逐渐引起了临床的广泛重视。目前,针对该疾病的治疗方式较多,但是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常规开腹手术方式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应用已久,且其在临床应用之后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中,常规开腹手术的一些缺点也逐渐凸显,例如创伤较大、术后复发率较高等,因此临床急需一种更加安全、更加完善的手术治疗方式。伴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被应用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体现出了较大的临床优势[1]。笔者以下就对这一手术方式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3月-2016年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本次研究中排除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采取避孕措施的患者;曾有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2]。将入选的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分为腹腔镜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患者。腹腔镜组50例患者,年龄22~43岁,平均(35.2±2.3)岁;病程1~4年,平均(2.1±0.2)年;其中已婚已育20例,已婚未育16例,未婚未育14例。常规组50例患者,年龄38~70岁,平均(56.5±6.6)岁;病程1~4年,平均(2.2±0.3)年;其中已婚已育20例,已婚未育16例,未婚未育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社会学资料及基本病情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采取手术治疗之前,均进行了基础心电图、超声检查,在此基础上常规组患者实施开腹手术治疗,腹腔镜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

开腹手术:患者在全身麻醉的状态下,于下腹部正中部位做纵向切口,然后对患者的盆腔情况进行仔细的观察,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情况对患者选择全切子宫、保留卵巢等方式进行治疗。

腹腔镜手术:患者全身麻醉的状态下,取头低臀高的手术体位,于患者脐部上方做长度为1.0 cm的横向切口。建立气腹,保持压力在12.0~13.0 mm Hg,然后进行穿刺治疗,将腹腔镜置入,对患者的腹腔及盆腔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在患者两侧腹部、髂骨前进行穿刺,然后植入套管针作为副操作孔。在实施手术治疗之前,对患者的子宫及周围附件的情况进行观察,掌握患者的病灶情况,然后选择合适的操作方式进行治疗。术后使用生理盐水对患者的腹腔和盆腔进行冲洗,并常规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3]。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实施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围术期治疗指标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之常规组显著短,出血量较之常规组显著少,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之常规组显著短,两组以上各项围术期治疗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比较

腹腔镜组患者的切口液化、切口感染、肠梗阻和肠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之常规组显著低,且该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常规的开腹手术虽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中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该手术方式在实施治疗过程中会对患者的机体造成较大的创伤,且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等不足,因此该手术方式逐渐被临床限制使用。目前,微创手术疗法逐渐受到了临床及患者的认可,腹腔镜手术就是一种微创手术,逐渐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表现出了较大的应用优势[4]。本次研究中,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其各项围术期指标均显著较优,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之常规组显著短,出血量较之常规组显著少,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之常规组显著短,两组患者之间各项围术期治疗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腔镜组患者的切口液化、切口感染、肠梗阻和肠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之常规组显著低,且该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疗法对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腹腔镜手术疗法具有以下的临床优点:(1)腹腔镜技术是集诊断、治疗于一体的一种手术方式,且其对患者的机体创伤较小,术后康复较快的特点[5]。

(2)采取腹腔鏡进行治疗时,其手术视野十分清晰,利于更好地更全面地观察患者的盆腔情况,且能够对较为微小的病灶进行处理,因此能够很好地降低患者的术后复发率[6]。(3)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够及时、快速地对患者的粘连组织进行分离,同时重新构建患者的盆腔解剖结构,避免患者的肠管长时间暴露在外,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感染发生率[7]。

虽然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以上的一系列临床优势,但是该手术方式并不是适合每一位患者,这就需要临床在选择手术治疗方式之前,就需要详细地掌握患者的疾病史、手术禁忌,在术前对患者实施全面的临床检查和评估,对于不符合腹腔镜手术治疗要求的患者要排除在外,并选择其他治疗方式对其实施治疗。不仅如此,临床研究还表明,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根据其具体的病情情况,在手术治疗过程联合应用药物进行治疗,以此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8]。

综上所述,对于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患者来说,采取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相比,治疗效果更加显著,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术后复发,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叶芳,韩璐,郭凤,等.中重度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辅助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4,37(21):26-29.

[2]王丽娜,崔月梅,梁珊.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中采用缝合止血和单极电凝止血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0,32(8):929-930.

[3]单菲,曹征,槐中美.子宫内膜异位性不孕症患者腹腔镜手术疗效及对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7):823-825.

[4]吐尔逊阿依·艾尔肯,艾星子·艾里,季菲,等.腹腔镜手术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异位患者血浆miR及红细胞多项指标的变化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1):1720-1722.

[5] Georg Fluegen,Frank Jankowiak,Luisa Zacarias Foehrding,et al.Intrahepatic endometriosis a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19(29):4818-4822.

[6]曹迎九,吕蓓.腹腔镜术后联合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5):339-341.

[7]贾慧娟,胡玉玲,裴俊利.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不同处理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J].疑难病杂志,2013,12(4):290-292.

[8]李庆芬,佟玉涛.腹腔镜诊治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及不孕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8):825-827.

(收稿日期:2016-11-03)

猜你喜欢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临床效果
腹腔镜疝修补与传统开放疝修补的比较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手术后药物治疗方案的选择分析
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药物治疗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观察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