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宏亮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运动风险与规避措施
赵宏亮
(赤峰学院 体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运动风险是运动过程中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大学生公共体育课运动风险诱因及规避措施进行了分析.场地设施、个体因素、教学组织等因素是大学生公共体育课运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大学公共体育课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可以通过完善场地设施管理、加强教师培训、认真做好学生体检工作减少发生的概率.
大学生;公共体育课;运动风险
大学公共体育课是高等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塑造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手段.运动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起到增强体质、促进身体生理和心理机能的改善的作用,也存在损伤、疾病及甚至导致死亡的风险.近些年,体育运动中风险事件引起了广大学者对于运动风险的重视和研究.大学公共体育课也是运动风险事件频发的一个领域.如何找到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诱发风险根源及采取合理规避措施是摆在体育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难题.本文从运动风险的概念、分类和规避措施等方面,对大学公共体育课中运动风险进行探讨.
风险一词指不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可能发生的危险.运动风险的概念在我国提出较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苏玉凤[1]认为所谓学生体育运动的风险是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校内外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和课余体育训练)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体育场、馆和其他体育教育教学设施内可能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危险,主要表现为运动损伤、诱发心血管等疾病甚至造成死亡.运动伤害是运动风险的内容之一,包括运动性疾病、运动损伤,也包括运动引起危及生命的严重事件.李晓亮[2]从运动风险致因的客观性和风险事件的可能性角度,将运动风险界定为,在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风险致因导致或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引起运动目标的缺失的风险过程.边菊平[3]认为,运动风险指的是人们在进行运动时遇到的机体性、物质性和精神性损失的不确定性.鉴于本文的研究范围,将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运动风险界定为:“在体育教学中,因场地、环境、个人因素和教学组织所造成的人身伤害的可能性”.既包括急慢性损伤,也包括因心源性、脑源性和其它意外事件导致的伤残和死亡.运动风险具有随机性、隐蔽性、突发性和客观性等特点.
2.1 场地设施因素
场地设施的质量和安全隐患问题决定了运动风险的存在与否和风险的等级.一般情况,可引起的运动损伤和意外创伤事件,而在特殊情况也会危及到生命.近些年,国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场地设施的投资力度,并完善安全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运动风险发生的概率,但是并不能绝对避免.如抓篮筐、扣篮所导致的篮球架倒塌,虽然这类事件属于小概率事件,在现行的场地设施管理条件下很少发生,但并非绝对不会发生;场馆设施中的消防安全隐患也存在一定的风险[4].运动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运动风险的不可规避性,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身体对抗项目中,很容易忽视场地因素对身体可能造成的伤害性后果.从学校卫生学的视角,场地的建设有严格的标准,将风险降到最低是可能的,场地设施管理严格按条例执行,但是因人为变化或忽视造成风险事件不可能绝对避免.
2.2 教学组织因素
教师是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的掌控和对学生健康状况的了解都会成为教学组织过程中的风险致因.体育教师的风险意识、专业知识和预判能力不足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5].体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在第一次体育课就相关安全问题进行提示,每一节课开始前也应对有身体不适同学进行提示.大学生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遵循身体机能适应的规律,整体分为三个部分,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以热身和恢复为主,在基本部分中以技能的掌握为主.准备活动能够克服身体内脏器官惰性,降低骨骼肌粘滞性,对即将到来的正式运动起到铺垫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伤事件的发生.因此,教师是否严格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和执行大纲要求的强度与量,是运动风险发生诱因.在意外事件发生后,体育教师在运动保健和急救知识掌握程度直接决定处理得当与否决,也定事件发展的下一步走向.教师教学的组织和个人因素在风险事件发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3 个体因素
运动性猝死是运动风险的最高程度.1990年WHO和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的定义运动猝死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h内意外死亡[6].运动猝死主要包括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其中以心源性猝死的比例最大.一般情况,心血管系统健康个体很难发生运动猝死事件,中等强度运动引发事件的概率也很小,而大强度运动增加发病的概率,运动猝死事件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状况相一致.据报道,美国每年发生运动猝死为1/25万,在30岁以下年龄段,多发于15-20岁之间[7].国内对于运动性猝死发生率并没有相关报道,主要集中于运动猝死病因和病理研究.运动并非运动猝死的根源所在,而是潜在疾病发病诱因,加之运动参与者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的盲目性,导致了悲剧性结果的发生.
猝死可发生在有或无既往病史的人群,非创伤性意外死亡,以自发过程、意外发生和进展迅速为主要特点[7].运动猝死指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的意外死亡[8].关于运动猝死发病的原因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虽然一些研究在尸检中发现脑源、心源性器质性病变,但是也有研究并未找到潜在的原因.董玉福等[9]对25例学生运动猝死案例研究发现,体育课教学中发生6例,体育课考试中发生4例,体育课教学结束后发生1例,课外体育锻炼中发生4例,课外体育比赛中发生10例.该研究还认为,运动猝死发生的原因依次为心脏病变、曾有昏厥史、运动过量、饮酒、通宵熬夜、体质虚弱、高温环境中运动.刘永祥等[10]认为高校大学生运动猝死主要原因为心血管疾病和器质性异常;过度疲劳和超负荷运动;缺乏锻炼体力不足;特殊的运动心理等.心源性猝死主要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心脏疾病所导致,如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Q-T间期延长、房室束或支传导阻滞、马凡氏综合征、主动脉瘤破裂等,约占30岁以下群体运动猝死致因的80%.脑源性猝死主要表现在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及脑血管畸形等导致的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猝死,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常见,可能与这一群体年龄在20岁左右年龄阶段有关.
有研究认为,在尸检中并未发现心脑器官器质性病变或异常,可能因为运动负荷已超出其承受范围,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需要的血液量和需氧量突增,而供给量却相对减少,在这种血氧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运动者的心肌会出现急性缺血、心脏停搏和脑血中断,进而发生运动性心脏猝死和脑性猝死[10-11].上述研究进一步证实,运动是诱发潜在疾病导致的猝死的诱因,可能并非是根本原因.
除猝死外严重事件外,个别学生对于风险认识不足,对运动前准备活动的轻视等认知和思想上的麻痹也是运动风险潜在因素.
3.1 完善体育场地设施使用制度.采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场地与设施,建立维护人员的安全检查的问责制度,定期例行检查工作,及时排除存在安全隐患.
3.2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加强教师运动风险意识和应对运动风险能力的培训,侧重于急救常识的掌握,防患于未然.
3.3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做好健康管理和筛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育教学中潜在危险疾病转化为风险的可能性.健康管理涉及到大学生既往病史、家族史调查,对具有高危疾病因子个体做进一步筛查,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1〕苏玉凤.大学生体育运动风险研究进展[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9):11-11.
〔2〕李晓亮.“运动风险”概念的剖析与界定[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29(6):20-24.
〔3〕边菊平.论运动风险视阈下的健美操教学[J].新课程(下),2011(5).
〔4〕王亮,张小晶,常智慧,等.公共体育设施安全研究进展和标准现状[J].体育科学,2015(12):66-74.
〔5〕秦巍峰.学校体育活动中潜在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体育科技(广西),2007(1):25-27.
〔6〕高晓嶙,常芸.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2):83-87.
〔7〕唐培.运动与猝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0(01):31-34.
〔8〕徐昕,高崇玄,张丽申,等.我国运动碎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02):99-102.
〔9〕董玉福,张文星.25例学生运动性猝死特点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01):109-110.
〔10〕刘永祥,王清生,马忠东,等.高校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及预防对策[J].体育学刊,2008(06):59-62.
〔11〕仇乃民,孟昭琴.体育运动与猝死的关系及其生理学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8):160-161.
G807
A
1673-260X(2017)01-0089-02
2016-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