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翠丽
(安徽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国内关于师生互动效果及对策的研究述评
纵翠丽
(安徽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近年来研究师生教学互动性的文献数量大幅度增加,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学术热点.文章以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匹配性为角度,对研究文献进行细分,按研究热点分为风格匹配/失配、风格匹配/失配与学习效果相关性、风格匹配/失配的教学策略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内风格匹配方面的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文献总量偏少,研究结论不具有普遍性,风格匹配/失配与学生学习效果的相关性缺乏足够实证数据支持,教学风格、学习风格与教学对策的匹配性明显不足等.并认为今后关于非语言学科风格匹配/失配方面的问题将成为研究热点.
教学风格;学习风格;风格匹配/失配;教学策略
关注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传授者为引导”教学理念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教师有稳定的教学风格,风格匹配/失配是否成为影响师生教学关系的常见现象,而风格匹配/失配是否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学习成绩产生显著的影响,以及如何针对风格匹配/失配调整教学,引起了教育界极大的兴趣.近年来研究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文献数量大幅度增加,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逐渐形成学术热点.国外的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且卓有成效.从所获得的文献资料来看,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匹配方面较有代表性观点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匹配观、失配观和平衡观.
主张匹配观的学者认为风格匹配时,学习会更有效 (如Dunn couples,Felder&Silverman,1988;Jones,1997;Lawrence,1993;Oxford etal.,1991;Schmeck,1988);当风格错配时,对课堂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态度会造成潜在的破坏后果 (如Reid,1987;Cortazzi,1990;Felder,1995;Jones, 1997;Little wood,Liu and Yu,1996).Miller(2001)和Stitt-Gohdes(2003)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以上观点:当学生的学习偏好与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吻合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均有所提高.
持失配观的学者认为错配时,学习效果更好(Gorton,1975;Kolb,1985;Montgomery,1972;Thornell, 1974,In Hayes&Allinson,1996),有时故意错配对学习者有益(Gregorc,1979;Witkin,1975).其他一些实证性研究结果表明:学习风格因年龄、班级类型或学习科目等不同而不同(Spoon& Shell,1998),让学生参加与自身风格偏好不同的学习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拓展学习能力,应对包含一系列不同要求的学习环境(Hayes& Allinson,1997).
平衡观认为风格匹配对学习成绩不会有特殊效果 (Garton,Spain,Lamberson,&Spiers,1999;Huxham&Land,2000;Jensen,1987).
国内对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研究起步晚,早期观点零散,仅从宏观层面简要阐述,未有深入分析(王磊,2000;蒋祖康,2002;崔林,2003等),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方面的研究课题吸引着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内关于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中,以“学习风格”或“教学风格”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均超过千篇,在学习风格和教学风格的内涵、构成要素、类型、测量工具、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学习风格差异等方面皆有广泛的研究,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相比而言,有关两者匹配/失配研究的文献偏少,笔者采取“学习风格”+“教学风格”为关键词的组合搜索方法,检索到学术性文章66篇.现对其中的代表性文章和成果进行简要梳理:
陆根书(2010)[6]调查结果发现:教师的教学观可以分为信息传递的教学观和促进学习的教学观两种;教师的教学观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具有显著影响并呈正相关.孙娜(2011)和吴丽林,王菲(2009)[7]认为理工科大学生学生的英语学习风格呈多样化,学生和教师在各自的风格偏好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进一步研究发现学生学习风格与教师教学策略也存在多种维度上互相冲突,学习风格倾向与教学策略偏好有显著性差异.不仅如此,范志忠(2006)[8]对外籍教师教学风格与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外籍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中国学生的学习风格之间也存在冲突,从另一个方面证实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失配与英语教师国籍无关.而徐丛丛,贾璐岐等(2013)[9]进一步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学习风格总体倾向于视觉型,而外籍教师的教学风格比较活泼,注重语言的应用与实践,所以学生年级越高,其学习风格与外教教学风格的冲突越小.
在初中英语教学方面,廖小琴(2013)[10]将英语学习的初中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学生所偏爱的学习风格都呈多样性,以小组型和体验型为主;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张智(2011)[11]研究认为高中英语教学中风格失配的主要类型有:在认知风格方面,高中生最喜爱直觉型、整体型和程序型学习风格,而教师则最喜爱外向型、程序型和开放型;在教学方法方面,高中生最喜爱同伴助教、专题讨论和直接讲授,而教师最喜爱直接讲授、个体学习和模仿,进一步验证了两者存在冲突.
在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匹配/失配对学习成绩或学习效果影响的问题上,国内学者普遍支持匹配观,认为失配状态不利于教学实施,师生匹配的一致性程度与教学效果具有高相关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学习策略、阅读速度和笔记筛查等.现有研究文献集中在英语课程教学方面(席静,2007;韩美竹、席静,2008;张红,2008;许常红、吴非等,2010;廖小琴,2013),根据以上调查结果,经过对比试验调查方法研究发现: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风格的失配现象严重,英语课堂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匹配/失配对学生英语学习有显著的影响,教师有意兼顾不同学习风格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提高教学效率有帮助,当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匹配时,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明显优于两者失配时.[12;13]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发生冲突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影响老师的教学效果.聂绍群,熊琦(2010)[14]以《管理学》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也表明风格匹配与学习成绩之间有统计上的关联性.
仅有少量研究结果表明风格匹配/失配与学习成绩无相关关系,代表观点见刘铁梅(2011)[15]的研究结论:高职高专学生外语学习风格与外语学习成绩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匹配/失配与外语学习成绩无明显相关性,但在审慎型方面的匹配与学生成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刘友桂(2007)[16]针对非英语专业教与学风格匹配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风格匹配与学习成绩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上的关联性.
高效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相匹配为前提的,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应努力探索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学习方法,遵循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内在规律,实现教学方法和学习风格的统一和有机结合.可采取三种教学策略促进教学相长:
(1)学生改变自己原有的学习方式,主动去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如陈帆(2010)[17]认为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风格的不同类型,采取与之匹配和有意失配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改变学习习惯.刘铁梅(2011)[15]也建议外语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学习风格,根据培养目标、学习任务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包括匹配教学和拓展式的失配教学,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2)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主动去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熊明丽(2008)[18]认为外语教师应了解并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学习风格,并根据不同的学生风格采取具体匹配的教学策略;课外,教师应针对不同学习风格采取的匹配和适配学习策略,对学生实施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扬长”、“补短”,形成多样、灵活、适应性强的学习风格.王君(2009)[19]认为教师选用基于学习者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形成能为大多数学习者所接受的“兼容型”教学风格,可缓解风格失配的矛盾,从而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吕芳,张奕等(2009)[20]认为教师有意识在大班英语教学中选用与自己学习风格失配的“认知”型教学策略,对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失配的矛盾有很好的补偿作用.
(3)教师和学生主动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适应对方,以达到平衡和协调,使教学事半功倍.张笑雪(2010)[21]认为教师根据学习风格调整自己的教学风格,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学习风格,弥补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二者相适.杨立刚(2011)[22]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逐步形成以良好的学习策略为核心的认知风格,同时针对不同的学习风格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学生也要培养对自身学习风格的调整与反思能力,从而达到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学习风格的一致.
但有少量观点明显支持失配论,具体见刘辉雄(2005),文中认同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的调谐对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注意采用失配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形成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23]
综上所述,国内在风格匹配/失配方面取得了不少宝贵的研究成果,但相比于国外研究,文献总量明显偏少,且研究深度尚显不足,有关风格匹配式教学风格、学习风格的形成机制,风格匹配的一致性程度,风格匹配/失配的教学诊断,风格匹配/失配的教学修正等主题的理论研究实属匮乏.在研究广度上,已有成果多侧重英语基础课程方面的研究,在查阅到的文献中,英语学习的期刊论文占总论文量的65%,在学位论文中,比例更高达76%,有关其他学科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匹配/失配方面的研究文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明显不足.
多数研究成果显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在面对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时容易带来风格失配,是目前影响师生教与学关系的常见问题,在风格匹配/失配与学生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关系方面也达成一致结论,普遍支持匹配观,但上述研究成果主要针对英语学习者,结论不具有普遍性,需要更多实证数据支持,尤其是其他学科教学风格匹配/失配相关方面的实证研究成果.
依据风格匹配/失配采取教学对策成为主流观点,但关于教学风格、学习风格与教学对策的匹配性明显不足,大多数研究者只从教学风格、学习风格研究的发展现况来说明个体差异,对于依据教学风格、学习风格特点制定相匹配的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很少.综上可以看出,今后对非语言学科教学风格与学生风格匹配/失配方面的研究将是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体现在风格匹配一致性诊断、风格匹配/失配与学习效果相关性、风格匹配性教学对策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会增多.
〔1〕Dunn,R..&Dunk,K.(1999).The complete guide to the learning styles inservice system.Boston:Allyn and Bacon.
〔2〕Gregorc,A.F.(1979).Learning/teaching styles:Potent foroes behind them:Educational Leadership,36(4):234~236.
〔3〕Reid.J.1987.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TESOL Quarterly.21/1.87-111.
〔4〕Guild;P.B,and Garger,S.(1985).Marching to different drummers.Alexandria,V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5〕Reid,J.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6〕陆根书,韦娜.大学教师教学观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相关研究[J].教学研究,2010(1):1-12.
〔7〕吴丽林,王菲.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关系研究[J].外语界,2009,134(5):50-59.
〔8〕范志忠.外籍教师教学风格与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风格冲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
〔9〕徐丛丛,贾璐岐,杨蕊等.学生学习与外籍教师教学风格的匹配与失配—以黑龙江外国语学院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7):152-153.
〔10〕廖小琴.初中英语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匹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1〕张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风格失配调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12〕席静.教与学的风格匹配与英语学习关系的实证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7,9(5):32-36.
〔13〕张红.课堂教学与高中学生英语学习风格匹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14〕聂绍群,熊琦.地方性高校教与学的风格匹配性实证研究—基于江西省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调查分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3):100-102.
〔15〕刘铁梅.学习风格、教学风格与外语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6-101.
〔16〕刘友桂.教与学风格匹配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成绩影响的研究[J].教育导刊,2007(5):27-30.
〔17〕陈帆.学习风格与英语教学策略的匹配和失配[J].科技信息,2010(9):840-841.
〔18〕熊明丽.外语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的匹配[J].教育评论,2008(6):88-90.
〔19〕王君.可缓解风格失配的大班大学英语教学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53-155.
〔20〕吕芳,张奕,赵雪爱.高校大班英语教学策略对风格失配的补偿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 (4):38-41.
〔21〕张笑雪.如何弥补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之间的差异[J].宜春学院学报,2010(3):167-169.
〔22〕杨立刚.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的相关性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21):65-66.
〔23〕刘辉雄.关于学习认知风格和教学风格的认识与调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7(4):57-58,71.
G42
A
1673-260X(2017)02-0222-03
2016-11-03
2015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 (2015jyxm181);2013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一般项目(2013jyxm110);2016年校级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项目(2016jyxm24)